密脉鹅掌柴
五加科鹅掌柴属植物
密脉鹅掌柴(学名:Schefflera elliptica (Blume) Harms)是五加科、鹅掌柴属灌木或小乔木,高2-10米,有时为附生藤状灌木;小枝圆柱状,被很快脱净锈色星状绒毛。叶有小叶5-7,稀4;叶柄长10-12厘米或更长,小叶片革质,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1-16厘米,宽4-6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渐狭,钝形至近圆形,两面均无毛,边缘全缘而反卷,中脉在上面微隆起,下面隆起;圆锥花序顶生,幼时密生星状绒毛,后变无毛;伞形花序有花7-10朵,果实卵形或近球形,有5稜,红色。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部和南部、贵州、湖南西部。密脉鹅掌柴生于海拔900-1500米的山地、沟谷、台地、常绿阔叶林、灌木林中,有时附生树上。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2-10米,有时为附生藤状灌木;小枝圆柱状,被很快脱净锈色星状绒毛。叶有小叶5-7,稀4;叶柄长10-12厘米或更长,无毛;托叶和叶柄基部合生成鞘状;小叶片革质,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1-16厘米,宽4-6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渐狭,钝形至近圆形,两面均无毛,边缘全缘而反卷,中脉在上面微隆起,下面隆起,侧脉5-6对,有时多达8对,网脉稠密而隆起;小叶柄有狭沟,长2-5厘米,中央的比两侧的长,无毛。
圆锥花序顶生,幼时密生星状绒毛,后变无毛;伞形花序有花7-10朵,10多个至20个总状排列在分枝上;苞片卵状三角形,长约8毫米,除边缘有纤毛外,其余无毛,早落;总花梗长5-7毫米,结实时长至1.5厘米;花梗长1-2毫米,结实时长4-5毫米;萼无毛,边缘全缘;花瓣5,长2毫米,有3脉,无毛;雄蕊5,和花瓣等长;子房5室,无花柱柱头5,花盘略隆起。果实卵形或近球形,有5稜,红色,连花盘长4毫米,直径约3毫米;花盘隆起成圆锥状,五角形,长约为果实的1/4。
近种区别
该种和鹅掌藤及其品种花叶鹅掌藤极相似,但叶常有小叶5-7,小叶片最宽在中部,总花梗长5毫米以上,叶较鹅掌藤大,可以区别。
生长环境
密脉鹅掌柴生于海拔900-1500米的山地、沟谷、台地、常绿阔叶林、灌木林中,有时附生树上。分布区年平均气温14-18°C,而1月平均气温4.4-7.6°C情况下能越冬;分布区年降水量835-11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2%左右,年日照2200-2400小时;原分布区多为沟谷黄壤、黄红壤和山地红壤,特别是在疏松湿润的沙壤土,生长良好。
分布范围
密脉鹅掌柴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尤其是越南和印度),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部和南部、贵州、湖南西部。
生长习性
密脉鹅掌柴花期5月,果期6月。密脉鹅掌柴一般是4-5年或6-8年生结果产籽,之后年年丰产,没有大小年之分。果实小,直径4-7毫米,每个果实成熟的第7-8天种子脱落。扩散到林地上。种子无休眠,在适合的土壤上即时萌发生长,大约有64-87%的种子发芽,胚根生长7天后,子叶出土成苗。30天左右生长出初生叶。
繁殖方法
在果实成熟时采收,脱出种子,及时播种在人工配制的苗床土壤上,苗床土壤还用高锰酸钾500倍溶液消毒,避免种子萌发出芽时,受到病菌的侵害;播种后苗床上铺盖稻草或松针,避免浇水时直接冲击种子,同时搭遮阴棚,避免强光照影响幼苗出土成长;当幼苗出土长出初生叶之后,为了满足幼苗生长所需阳光,即时调整庇前强度,逐步增强光照,加强管理及时拔除苗床上的其他杂草,避免杂草与幼苗争水,争肥、争光照,当幼苗生长高度到5-10厘米时,移栽入容器培育壮苗出栽。密脉鹅掌柴生长繁茂,适应性较强,未出现严重病虫害。
主要价值
观赏:密脉鹅掌柴应用于城市绿化,主要用于乔木林带,作为林下木栽增,覆盖地面,增强立体绿化,也用于高大建筑物下层种植,如公路立交桥下较荫蔽的环境,以及庭院或草坪、假山旁、隧道、河道两侧栽培。产生了很好的绿化效果。充分说明乡土树种绿化城市的作用。既有观赏价值,又能适应气候土壤,改善生态环境。
药用:树枝及根系具有药用价值。有治疗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等功效。夏秋采集嫩枝及树皮,切碎,蒸取精油或用溶剂浸提没音,枝叶含精油约0.1-0.2%。鲜叶亦可药用。
食用:精油和浸膏用作食品调香。
参考资料
密脉鹅掌柴.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7 15:2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