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读
汉语成语
寒窗苦读:名词作状语,寒窗:在寒冷的窗下苦读:形容读书的艰辛整句:在寒冷的窗下用功读书别名:十年窗下,十载寒窗
简介
寒窗苦读:名词作状语,
古典:1.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以“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来激励读书人追求做大官、发大财。“十年寒窗”意指要通过艰辛的努力,十年并非实数。2.刘祁《归潜志》卷七:“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俗语:
寒窗苦读十二载 素琴轻弹三两声
史料溯渊
孔子学堂·古代科举制度之寒窗苦读
吕蒙正和母亲无依无靠,只能在一个破窑洞中住了下来。破窑无门无窗,一遇到刮风下雨,是寒冷刺骨。母子俩的生活也全靠母亲给村里人纺棉织布,勉强糊口度日。年幼的吕蒙正不仅没叫过一声苦,还经常挖野菜、拾柴禾,为母亲分忧。他每天外出时,总要路过村子里的学堂。听到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吕蒙正也非常想上学。可家中连吃穿都顾不上,哪来的钱供他上学呢?
吕蒙正的母亲于是决定自己来教孩子读书。她找了一些残缺不全的旧书,晚上一边纺棉,一边教儿子念书。吕蒙正有了读书的机会,高兴极了,拾柴挖菜时,嘴里也在背诵。遇到难解的词儿,母亲也解答不了,吕蒙正就到村中学堂向先生请教。先生见他好学,就收他为“特别学生”,吕蒙正的学业因此大有长进。
吕蒙正十九岁那年,母亲由于劳累过度,病逝了。吕蒙正从此孤身一人。他白天在街头谋生,晚上则继续在寒窑中苦读。宋太宗年间,吕蒙中进京赶考,被宋太宗钦点为状元。他曾经先后三次担任宰相,更以刚直不阿、敢于直言进谏而闻名。
苦读为功名
中国的读书人自古就有勤学苦读的传统。晋代的时候,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芒坚持不懈地苦读,最终成为饱学之士,入朝为官。同是晋朝的孙康借着冬天大雪映出的光亮如饥似渴读书,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但如果去探讨这些文人学子苦读的原因,很容易让人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是《论语》中子夏的名言,其实它前面还有一句:“仕而优则学。”朱熹解释说:“优,有余力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政者如果尚有余力,就应该不断地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读书人如果有余暇时间,应该去做官,检验平时所学。子夏在这里提出了政府官员要终身学习的主张,强调学习和时间要结合。  但实际上,在科举制度形成以前,读书做官的影响并不大。随着科举取仕的到来,读书做官的观念才开始一步步深入人心。科举时代,读书、及第、做官成为广大读书人的追求,这个时候的启蒙教育也都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金榜题名、功名利禄的诱惑来规劝学童读书。
《劝学文》
安居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读书、及第、做官成为广大读书人的理想和追求。这种读书观甚至影响到社会各阶层。社会上母教子、妻教夫读书应试的故事比比皆是。
相关诗歌
寒窗苦读(回文诗
楚翎翼
松杈桡木枯枝横,池满泪流浚浅溪。
空室寒窗客寄字,诗评词译语谜识。
红绫绕绮缀绒缛,箫筱簪竹簌簌笛。
炯炯火烛熠熠灯,暝暝暧暧映暇时。
可倒读为:
时暇映暧暧暝暝,灯熠熠烛火炯炯。
笛簌簌竹簪筱箫,缛绒缀绮绕绫红。
识谜语译词评诗,字寄客窗寒室空。
溪浅浚流泪满池,横枝枯木桡杈松。
参考资料
视频.pps.
琵琶记.豆瓣.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6 11:41
目录
概述
简介
史料溯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