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去的快乐
2010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寻找失去的快乐》是2010年01月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游涵。
内容简介
《寻找失去的快乐》内容简介:在热闹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困惑:物质生活的质量越来越高,精神压力却越来越大;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内心的快乐却越来越少;工作中的应酬越来越频繁,身体状况却令人堪忧。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好了,心情却不好?如何有效地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的快乐呢?
《寻找失去的快乐》从故事和案例引申,采用国学结合心理学的手段,旨在帮助所有的读者找到开启心灵的钥匙,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惑和不自知,从而走向和平、喜悦和宁静的内心。
前言
1998年我和高希均教授率台湾畅销作家访问团到海峡对岸,随身带了几十本新出版的《杀手正传》送给文友。没想到不久之后大陆就出现《杀手正传》的盗版,而且错误连篇,所幸接到某版权机构的信,表示可以接洽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就这样,我认识了该公司负责台湾事务的游涵。  游涵那时不过三十岁,最初接触时,他给我一种玩世不恭的印象,后来见到他草拟的版权合约,又一惊,居然是我看过的最严谨且能保护作家的文件。看在这合约的份上,我把代理版权的事务交给了游涵。只是接下来又有些琐事让我不悦,譬如有一年春节我由美国打手机给他,他接通后却要我等,说要接另外一个电话(事后得知是余光中先生从台湾高雄打给他的)。结果我一等就是十五分钟,后来他重新接起,居然说:“哟!您还没挂啊!” 照我过去的脾气,早火了。但不知为什么,这个表面上目中无人的年轻人。竟让我感觉到一种真实、纯粹和恃才傲物——这倒像是当年的我。
而且在听说他不但自己为我做校对,还请他作为专家教授的母亲帮着校,进而知道他父亲是北京名医,妹妹也是眼科医生,之后,眼前浮现出一个温馨家庭的画面。
偏偏没多久这画面变了样儿。有一天我打电话给游涵,是位老先生接的,没好气地撂下一句:“游涵不在”,未等我说完就挂了。次日,游涵来电,猜我必定被他老爸训斥了,因为我的一口京腔,让老太爷误以为我是游涵的哥们儿,而老先生对这个独子未承袭父业的失望和愤怒,也发在了“我”身上。
至此,我才知道游涵有多么叛逆:大学念一半时,因看不惯同班的高干子弟欺负女生,把那位公子哥儿从二楼打到一楼,硬是被退学;后来重新高考,学了新闻,才受聘于某版权机构,但是刚做完我的那本《杀手正传》,就又因看不惯领导的无能和腐败而愤然辞职。据说之后再以第一名的成绩,打败一票博士、硕士,进了另一家文化机构,却又在不久之后离开……想必都因为他艺术家的怪习性。
记得认识不久,有一年我去北京,他到王府井的假日酒店看我,一边跟我握手,一边居然瞄着过路的女生,说“这妞不坏!”我当时没生气,连自己都不解。只是,后来我又解了,因为我知道他能文、能画、能说又特立独行,跟我很像,我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父亲对他的栽培与期望,又像我对刘轩,他们的父子关系使我再次见到了自己和儿子。我不敢说“幼无幼以及人之幼”,但我实实在在对游涵有了“感同身受”的心情,而且以我的眼力,确信他定有过人的潜力和才智。
我一向认为:对有才气的人,外界要“忍”他的才,方可让他不羁的才情得以发挥;他自己也要“忍”自己的才,更踏实地治学。日本禅宗大师一休说得好:“佛界往往要经过魔界才能到达。”每一朵清莲都从淤泥中成长;而每一个采莲人,也肯定要走过污泥,才能采得清莲。经过许多迷失的游涵,后来的成绩或许是最佳的脚注。
缘就这么妙。虽然游涵离开了国家机关,我们仍经常保持联系,他出版充满禅意的漫画,请我为他写序。他结婚有了儿子,请我取名;他拿到博士学位,也马上告诉我……我知道,他告诉我,其实是在向他逝去的父亲报告。他不信自己如父亲在世时所说的“没出息”,要成功给所有的人看,父亲没等他,他就告诉我! 步入不惑之年的他,作过机关干部、公司高管、记者、编辑、漫画家、作家、心理医生和教育专家,在人生的上半段,可谓经历丰富。就连我太太也觉得奇怪,每次我看到游涵寄来松睿(他儿子)的照片,我都放在眼前书架上,好像见到自己的孩子。她岂知我正在赌,赌自己的“青眼”不错。
缘也确实有意思。2003年,我们全家带着贵州失明小女孩孙琴珍在北京同仁医院治疗眼疾,有感于许多贫苦盲人需要帮助,有意捐出一套有声书义卖。游涵听说,自告奋勇,找到盲文出版社,不但出版了《在生命中追寻的爱》等五本有声书义卖,而且办了一系列公益活动。然后他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放下就走”的洒脱。
游涵现在除了是心理专家,也从事不少公益活动,仅山东他就去了三次,每一次都在下乡为农村家长讲解家庭教育及育儿常识,在当地口碑极佳。讲完课,还把自己口袋掏空,给那些念不起书的孩子们做书本费,并在山东最贫困的沂山中学创办了一所爱心图书馆,仅他捐赠的图书就有上百本。从这本书稿中我看出,他心里装着读者,装着所有人,特别是那些孩子!因此,他特别强调亲子教育和家庭关系的和睦,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和网络等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和家庭教育经验,也在许多单位、学校和幼儿园、社区和街道开办讲座和培训。他的悲心和智慧,缘于对自己的了解和超越,也缘于他对自然的爱。
每次看他活动的照片、读他寄来的书信和新著,都觉得十分温暖。尤其最近他在信中说“您对我的人生意义大有影响,您尽到了我所奢求的、家父未及的勉励之责。也因此对您,既有惦念,又存依赖,那种情愫的确难以琢磨。” 其实我没尽到什么职责,他有伟大的父母、体贴的妻子,我只是做了喜见千里马的伯乐。
作者简介
游涵,心理及家庭教育专家,民主党派人士,媒体策划人及特约嘉宾山羊座,属羊,爱吃羊羯子,性格像羊一样温顺。
没当过三好生,也没受过处分,童年好奇心极强,拆过好多值钱的东西,经常被大人说成是不务正业。
长大后以朋友众多而自豪,琴棋书画无所不好。
学过贸易、新闻
做过物价员、记者、编辑、经理、版权代理人、讲师、画匠和撰稿人
最希望的事:家庭和睦
最钟爱的职业:爸爸
最惦念的人:母亲
最爱的人:孩子
最崇拜的人:李小龙
最喜欢的动物:藏獒
最爱看的书:佛经、漫画
最牵挂的地方:台湾
最伤心的事: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终生信条:家和万事兴
写过的书
禅是一盏心灯》《掌上菩提》《易理乾坤》《倒空你的杯子》
《我没错,我有罪》《拯救心灵》《拯救家庭》《我的孩子怎么了》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生命中的制约
心理学研究认为,我们今天在人际关系,在工作及一切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与烦恼,几乎全部来自于童年经验(心理学研究认为,童年经验对人类性格的形成占到95%以上的比例)。由于当年的环境制约了我们,所以为了满足安全感,我们被迫适应了病态环境,长大后,我们仍然以这种病态的心理去接触社会和家庭,虽然后天的环境已经有所不同,然而,我们仍然将现在投射为当年的环境,并由此病态经验加以处理,这,就是烦恼的根源。
第二章 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是一切的根源。当我们的头脑中有过多的条条框框时,我们本身已经被那些条条框框束缚了,即使我们再想成功,就像那头被马戏团捕捉的大象一样,手脚早就被旧有的经验和观念牢牢地绑住。因此,我们的束缚来源于我们的安全感,为了能安全地生存下来,我们在很小的时候便接受了大人们的同化,知道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而这些经验,都来自那些爱我们的大人们言传身教,我们无从选择对错。为了让我们能够生存下来,他们按他们认为是对的经验教化我们,无形中让我们远离自己的本然,为了与他们共存,我们必须屈从于他们,而他们的经验只是他们为了与环境共存而体会出来的,严格上说,这些经验与我们无关,与我们的本性无关,而一旦被迫吸收,我们便离自己的大道越来越远。
第三章 家庭关系塑造人缘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比喻,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块玉石,那么玉石的质地就是孩子的本性,也就是本我。将来形成的玉器就是超我,用于社会角色就是社会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既不能伤害孩子的本性(本我),还要把孩子打造成为成功的超我(社会我)。
第四章 成功的背后
智慧的女人就如同大地,而大地是平静且盛载一切的,它的博大与深远,正如同母性的胸怀。而它越是不动声色(地等待),就越能激发老天(男性)的恩泽,正如广阔的平原永远水草丰美、秧苗遍地,这就是乾坤之道。女人若是深晓此道,就会毫不费力地缔造出一个男子汉,一个成功人士。
第五章 拜师学艺
教育上的缺陷,并不能证明尊师重道的错误,相反,越是思维混乱、物欲横流的环境,就越要强调从师的意义。对于职场上打拼的白领,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对于正在迷茫的年轻人来说,老老实实地拜师学艺,才有可能学到真正的生存之道,成功之术。
第六章 谈古论今学管理
管理学就是植物学,在园丁眼中,没有哪一朵花开得不美丽,也没有哪一个果实不饱满,在园丁看来,一棵树是一个整体。同样,老板对团队,就如同园丁对植物,既要“目中无人”(没有是、非、人、我),又要心怀大局。
第七章 自由和规则
向往自由是人的本性,这是一种天然的能量,严格上说,它是一个人的人格基础,就像水的流动本性一样。然而如果一味地堵塞它,逼着它改道,那么,水是没有办法自行改道的,它只能越积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量会越来越大,水位也越来越高,终有一日,它会泛滥。
第八章 生命的重建
当这种功课做得足够久,并逐渐形成习惯的时候,我们的任何行为都会在这种观呼吸的支配下进行,于是我们的生命变成了另外一种状态——自主。是的,我们开始做自己的主人,一切均在自己心灵的掌握之中,不会再执着于任何一种状态,无论是思维或是行为,语言或是关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然会生出人人向往的一种心态——自在与开心。
第九章 心想事成——意识的能动作用
不要设定结局,实际上是在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活在当下。对自己的每一个细节负责,每一个念头负责,是放下成就感、名利欲和成败观的一种轻松,一种释然。
第十章 舍即是得
有一个故事可以解释这种舍的心态,一个年轻人坐在公共汽车上,此时他看到一个老人上来,于是他下意识地站起来让座给老人,全部过程,他没有任何做给别人看的想法,只是直觉使然。那么这个直觉是什么?如果一定要说出来,那就是:“感谢老人给了我一个机会:证明我是个有责任感的年轻人。”这就是健康之舍,他在舍的同时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证明了自己是个有责任感的人。
第十一章 转迷为悟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如果我们与老子换位思考,那么就可以想象,当我们看到大海时,就会体会到那个起伏的海浪,其实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能量的起伏是自然,他不得不抢名的“福”、“祸”,只是起、伏而已。
第十二章 适者生存
这一切都是觉察后得出的反馈,是自己通过学习得出的经验教训,也是对自己的真正了解。从此,我才知道过往的一切来自何处,也紧紧抓住觉察,这一智慧的方法来观察和处理当下的事物,久而久之,我的人际关系得以明显改善。
第十三章 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在规范中展现自由,如果把一张桌子的两头比喻为黑、白(两个极端),中庸就是中间的灰色地带,这个地带的面积很大,其空间足以发展自由和创造力。
第十四章 返璞归真
庄子说过:受教育,是为了获得知识后找到内心的本然,而不是仅为了求得功名。其实,这才是学习的本质目的——返璞归真!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返璞归真,或者说,如果做到真正的“真”呢?如果想弄清这个问题,就先要搞明白我们为什么有时候“不真”。
第十五章 平常心
有人曾经对平常心有一种比喻:把一块长一米,宽一尺的木板放在地上,所有人站在上面都不会有顾虑。然而,若把这块木板放在万丈悬崖之间,你仍然可以平静地站在上面并走过去,此时,你明白了什么叫平常心。
……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5 12:4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前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