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淮洲(1912年8月29日—1934年12月14日),又名寻波,湖南浏阳人。
人物生平
1912年8月29日,寻淮洲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社港区莲溪乡黄狮塘一个贫农家庭。
1927年初,寻淮洲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随浏阳工农义勇队参加秋收起义,并随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参加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反“会剿”作战。
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9年春,随红4军转战赣南、闽西。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排长、连长,红1军团第12军34师营长、团长。
1930年11月,寻淮洲率红34师第100团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因为指挥果断,作战有功,被任命为红12军第35师师长。随后,他率部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三次反“围剿”作战,屡建战功。
1932年3月,任红1军团第15军45师师长,12月任红21军军长。
1933年,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寻淮洲率部牵制国民党军几个师的兵力,保证了红一方面军主力取得黄陂、东陂两个战役的胜利,荣获中央军委特别嘉奖。同年7月,红21军与红7军改编为红3军团第5师,他任师长。根据党中央指示,红3军团4师、5师和红5军团34师组成东方军,执行收复闽西连城、新泉苏区和开辟闽北新苏区的任务。他率红5师从江西广昌头陂地区出发,向福建进军,入闽作战几个月,连战告捷。
1933年10月,寻淮洲被任命为红7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同年7月,红7军团奉命组成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寻淮洲任军团长兼抗日先遣队总指挥。
1934年11月,寻淮洲率部进入闽浙赣苏区,与
方志敏领导的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任第19师师长,奉令先行出击浙皖边,继续率部英勇作战,连连取胜。12月14日,在安徽太平县谭家桥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同数倍于己之敌展开激战,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人物事迹
年少有为
1925年,寻淮洲就读莲溪高小。在校读书时,他曾在题为《现在的我》一文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他写道:“我现在的年纪,虽不是当大国民的时候,也不是当小孩子的时候了,所以我在这个学期内,对于学业上应该猛力前进,求一些丰富的知识,对于办事方面,更应该随时练习,养成很好的才干,预备将来与国家做些大事业……所以我在这个学期的初始,就确定我的愿头,照我的志愿努力前进,那么,过去的我虽然顽劣,将来的我,一定是不可限制的。”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一部进入浏阳。9月中旬,中共浏阳县委成立,在县委的领导下,浏阳的各级社团建立起来,并成立了浏阳工农义勇军。此时的寻淮洲即将高小毕业。他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活动,在浏阳学界有一定的影响。
1927年初,中共浏阳县委在莲溪乡建立了党和团的组织。由于寻淮洲表现出色,不久加入团的组织,并在莲溪初小任教。他利用这一职业,开展革命活动。他发动清泰团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查禁鸦片、赌博,动员妇女剪发放足。在斗争中,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他演讲能力强,在大会上发言,不用讲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同年5月,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许克祥在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遭屠杀。浏阳县城的反动势力也卷土重来,当地的恶势力纠集势力,反攻倒算,大肆镇压工农群众。面对着敌人的血腥屠杀,党组织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决定寻淮洲转移。7月2日,寻淮洲抽空回到家中,与母亲和妻子告别。
寻淮洲告别亲人后出走,行至距家仅三里的大落坪,被当地清乡队抓住。脱险后,寻淮洲跑到平江长寿街,加入到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独立团,参加南昌起义。出发前,浏阳工农义勇军按团、营、连建制作了调整,任命了干部,寻淮洲任连党代表。部队从浏阳出发,经平江龙门厂、江西修水、武宁等地向南昌挺进。8月5日,部队行进到距南昌三十里的涂家埠近郊,得知南昌起义部队已南下,遂转向西进,经奉新到达高安,尔后又折回至江西铜鼓县。后编为江西边防军暂编第一师的一个团。
纵横闽赣
1927年9月初,毛泽东在部署完秋收暴动计划后,立即赶赴铜鼓,将浏阳、平江两支工农义勇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9月9日,寻准洲作为第三团的一名战士参加了
秋收起义,并随部队上了井冈山。9月29日,工农革命军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
三湾改编。寻淮洲被编在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一团第三营九连任副班长。10月23日,随部队一同上井冈山,在遂川县大汾镇遭肖家壁地主武装的袭击,部队被折成两股。毛泽东率团部及特务连上井冈山,张子清率第三营误走错道,深入到赣南、湘南,巧遇
朱德、
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寻淮洲也一同来到湘南。12月返回井冈山,参加了攻打茶陵的战斗。
1928年1月,寻淮洲随部队参加了攻打遂川的战斗。4月,前往湘南,迎接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上井冈山。5月4日,毛泽东、朱德两军会师,成立
红四军。寻淮洲被编在红四军三十一团第三营任班长,参加了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战斗。“
八月失败”期间,留守井冈山,参加了
黄洋界保卫战。是年冬,参加了红四军冬季整训和井冈山上的挑粮运动。后升任九连排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升任红四军三十一团三营八连连长。1930年又升任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一〇〇团团长,成为红军队伍中的高级指挥员。
红四军主力下山后,在赣南闽西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寻淮洲随部队下山。1930年11月,
蒋介石调动国民党军十万人,对中央苏区实行第一次“围剿”。此时红军才四万人,敌我力量悬殊太大。总前委认真分析了形势,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原则,大踏步后撤,隐蔽集结,等待战机。11月28日,敌前线总指挥十八师师长
张辉瓒指挥十八师师部及两个旅共九千余人向龙岗推进,接近红军集中地。29日夜,红一方面军主力奉命秘密西进,包围该敌。次日,发起猛攻。寻淮洲指挥的红一〇〇团担任左翼主攻,此役毙伤俘获大量敌人。不久,他被提升为红十二军三十五师师长。
1931年2月,蒋介石不甘心于第一次“围剿”的失败,又重新组织了二十万兵力,发动了第二次“围剿”。为粉碎敌人此次“围剿”,红一方面军以少数部队监视北面之敌,主力秘密南移集结,待机歼敌。寻淮洲率领红三十五师在江西兴国高兴圩地区阻击敌“围剿”主力十九路军。腾出更多的时间让红军主力单独作战。结果,红一方面军主力连战皆捷,十五天内由西向东横扫七百里,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两万余支,胜利地粉碎了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围剿”。
1931年7月,蒋介石调集三十万人,自任总司令,对中央苏区发起了第三次“围剿”。红一方面军采取“避其主力,打其虚弱,乘胜追歼”,主力从闽西北绕道千里,集结赣南。为隐蔽红军意图,造成敌人错觉,寻淮洲率三十五师等部队及地方武装一道西进,以游击行动将敌六师、九师从兴国诱至赣江东岸的大廖、良口,敌十一师、十四师从富田牵至万安,敌五十二、六十、六十一师钳制在崇贤、东固一带,使敌失去了七个“围剿”主力师。这时,主力红军发起攻击,连战十五天,击溃敌七个师,歼敌十七个团,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此战之后,寻准洲率部扫除赣南地主武装的“
土围子”。在不到两个月内,彻底地铲除了“土围子”,并在各地帮助建立革命政权,广泛地发动群众。
1932年2月,毛泽东率东路军东征漳洲,寻淮洲奉命率部担任东路侧翼掩护。4月20日,部队一举攻占漳洲城。同期,寻淮洲率部攻占了蛟洋、古田等地,给予东路军东征漳洲以有力援助。同年6月,蒋介石调集五十万大军,发动第四次“围剿”。寻淮州部奉命从福建回师赣南,与红三军团会合。7月,在总前委的领导下,寻淮洲部与兄弟部队一道从信丰出击,在粤北南雄的水口圩和赣南漳水之滨的池江地区与号称“铁军”的国民党广东军阀
陈济棠十八个团展开激战,歼灭大量敌人,仅水口一役,寻淮洲部就歼敌二个营。10月,红二十二军军部和红三十六师、红二十二军合编为红二十二军。寻淮洲担任红二十二军三十一师师长,不久又升任红二十一军军长。
1933年7月,红二十一军与红七军在江西永丰大湖坪改编,取消原番号,编为红三军团第五师,寻淮洲任第五师师长、
乐少华任政委,下辖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四个团。7月1日,红三军团四师、五师和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及红十九师奉命组成红军东方军,执行收复沦陷的闽西连城、新泉苏区和开辟闽北新苏区的战斗任务。7月2日,寻淮洲率红五师由江西广昌的头陂地区出发,向福建进军。7月5日,到达闽西宁化地区,主力部队即包围宁化县泉上土堡。此地驻有国民党军阀
卢兴邦部一个团,并有宁化、清流、石城、长汀四县残余地主武装四百余人,储有大量的粮食等物资,寻淮洲决计拔掉这颗“钉子”。7月9日,经激战,歼灭归化守敌一个营,解放归化城,为攻克泉上土堡创造了有利条件。7月19日,寻淮洲率所部,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攻克泉上土堡,全歼土堡守敌。8月1日,又与兄弟部队一起全歼朋口守敌,解放朋口。
1933年10月28日,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将红十军和红三十一师合编为红七军团,下辖三个师和一个独立团,寻淮洲被任命为红七军团军团长,闽赣军区司令员
肖劲光兼任红七军团政委。此时,蒋介石调动一百万军队、二百架飞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其中以五十万兵力进攻中央苏区。不久,敌北路军对红七军团驻地发动进攻,因敌我力量悬殊,红七军团被迫撤离,敌人占领黎川。黎川失守,敌人已打开了苏区北面的门户,党内“左”倾盲动主义者急调在闽西作战的红军主力三、五、七军团,发动了一系列的战役,结果,不仅未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使红军东突西击于临川、黎川、南城、南丰、金溪地区敌人和堡垒之间,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1934年春,蒋介石集中十一个师编为三个纵队向根据地门户广昌大举进攻。4月,“左”倾错误领导者仍然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调集红军主力组织广昌大会战。为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寻淮洲率红七军团发起“归化战役”,毙敌四百余人,俘敌团长一名、营长二名,伤敌营长三名,缴获武器弹药一批,收复归化。归化战斗结束后,4月18日一举攻克永安城,歼敌一个正规团和一个保安团,俘获敌两千余人,缴获大量物资。5月29日,他率红十九师在三元附近的湖源又歼灭敌人一个旅,缴枪八百余支。尽管寻淮洲连战皆胜,但终究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中央苏区也由原来的纵横近千里缩小到各三百余里。
抗日先遣
为了减缓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压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4年7月初,红七军团奉命从福建连城地区返回江西瑞金,组成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寻淮洲继任军团长,
乐少华、
粟裕、
刘英分别继任军团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闽浙赣苏区中央代表、省委书记
曾洪易组成先遣队军事委员会,决断一切政治、军事问题。红七军团抵达瑞金后,中央领导接见了红七军团负责人,当面交代了任务。红七军团有四千余人,为了执行北上抗日先遣队新任务,突击补充了两千多名新战士。这样,全军团共有人员六千余人。在军团领导中,寻淮洲身为军团长,却无指挥实权,而曾洪易是随军中央代表,面对艰险的斗争环境悲观动摇,丧失信心;乐少华是“左”倾错误政策的执行者,既无实际斗争经验,又作风霸道,滥用“政治委员最后决定权”瞎指挥。寻淮洲虽然负责军事工作,却无实权,他深感责任重大。
1934年7月7日,部队开始行动,从瑞金秘密出发,在红九军团的配合下,经长汀、连城、永安县境,进至闽中地区,准备北上浙西去皖南。这时,突接中央军委的电令:改由谷口东进,占领水口,威胁并袭取福州。8月2日,红七军团离开水口。8月7日,抵达福州西北近郊,发起强攻,激战三昼夜,曾一度攻入市区。蒋介石急调重兵增援,敌强我弱,红七军团撤出战斗。接着,在闽北地区取得连胜。这时,乐少华一昧盲目执行中革军委命令,专横无忌;而曾洪易贪生怕死,到闽北就提出要到闽浙赣大苏区去,并且直接拍电报要闽浙赣军区派部队接应,受到寻淮洲和红七军团大多数人的坚决反对,同时也遭到中革军委的批评。9月9日,红七军团奉命北上浙江。
浙江是蒋介石的老巢,为防范红七军团的军事行动,从各方面调集军队围击红七军团。而红七军团在没有根据地作依托的情况下,按照中革军委指定的时间、地点、路线艰苦转战,虽然也打了一些胜仗,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按照中革军委的指示,以浙江遂安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苏区,尔后再向浙皖边境发展。然而,遂安地处新安江上游,水陆交通极为不便,对部队机动极为不利。这里不仅地瘠民贫,难以解决部队给养,加之又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工作基础,敌人又有重兵在此驻扎,此地难以生存。为了有效的保护自己,消灭敌人,寻淮洲便不顾中革军委的一再指责,率部转向皖赣边行动。
1934年10月15日、21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七军团转移到闽浙苏区整顿补充。寻准洲奉命率部转移,冲破敌人两道封锁线,进入闽浙赣苏区的重溪地区与新红十军汇合。此时,红七军团仍保持三千多人。当时,“左”倾错误路线统治中央,他们错误地判断形势,要求这支仅几千人、武器装备短缺的部队在国民党的腹心地区闽、浙、赣、皖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寻淮洲被扣上了“违抗中央命令”等大帽子。11月4日,中革军委命令红七军团与新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任命
刘畴西为军团长、乐少华为军团政委,下辖十九、二十、二十一三个师,原红七军团改编为十九师,
聂洪钧、
王如痴、刘英分别担任十九师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寻淮洲由红七军团长降为十九师师长。这时,第五次反“围剿”彻底失败,红军主力突围西征,中央苏区成立了以
项英为首的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红十军团归中央军区指挥,继续执行北上抗日任务。根据中央军区指示: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五人组成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为军政委员会主席,随红十军团行动,寻淮洲则被排除与军政委员会之外。尽管如此,寻淮洲仍然以大局为重,率领十九师驰骋在战场上。他率部东进,逼近昌化、于潜和临安,震惊杭州,随后折转皖南,表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然而,正当寻淮洲率领红十九师活动得心应手之时,中央军区命令:红十九师立即回师与红十军团部及红二十、二十一师会合,争取以运动战消灭敌人,创建浙皖赣边新苏区。
沙场捐躯
1934年12月10日,红十九师与红十军团部和红二十、二十一师在安徽太平县黄山东南的汤口地区会合。蒋介石获悉,急调七个师及安徽、浙江两省的反动地主武装约二十万人,兵分四路“围剿”。为粉碎敌人的阴谋,13日,红十军团设伏于黄山东麓谭家桥地区,伏击
王耀武补充旅。14日上午,敌人进入伏击区,红十军团发起攻击,敌顿时大乱,继而调整兵力,凭借优势装备拼命反扑。经激战,红二十、二十一师阵地相继被冲垮,制高点被敌人占领。在这紧要关头,寻淮洲亲自率部发起猛攻,将制高点夺了回来。不幸的是,在激战中,寻淮洲小肚负伤,被转送到茂林医院医治,由于伤势过重,加之医疗条件差,躺在担架上的他流血不止,到达茂林的第三天早晨不幸牺牲,年仅二十二岁。
所获荣誉
2009年9月10日,被全国“双百”评选活动组委会评为“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物生活
人物语录
大革命失败后,寻淮洲被迫远走他乡。临行前,寻淮洲安慰母亲:“我要去平江参加武装部队,有了枪杆子才有力量打倒地主豪绅,才有打回来的希望,请母亲等待着这一天啊!”
家庭成员
父亲:寻余盛,农民。
母亲:胡聘秀。
逸闻轶事
1925年,13岁的寻淮洲考入莲溪乡立高等小学校,在学校接触到《
向导》《
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逐步接受革命思想,还积极参加了儿童团、学生联合会、“反日雪耻会”和农民协会等革命团体。
对于近代以来中国领土主权遭到列强侵略、瓜分的现实,寻淮洲认为,“无非因我国人民的知识浅陋,没有团结的思想所致”。在《对于农民协会的我见》《对于浏北学联会应否加入的我见》文章中,他提出“多设平民学校”“启迪民智,以此救国”;在《个人革命的可贵》一文中,他认为,“革命的意义,是革除腐劣而建新优:如社会黑暗,便起社会革命;政治腐败,便生政治革命”;他明确认识到,民国的国民,不需要忠于君主,但要“抱定一个忠字去忠国”;在题为《现在的我》的习作中,寻淮洲立下决心和志向:“对于学业上,应该致猛力前进,求一些丰富的知识;对于身体上,应该竭力锻炼,求一个强健的身体,对于办事方面,更应该随时联系,养成很好的才干,预备将来与国家做些大事业……”
1929年春节,红军部队在遂川休整。31团团长张子清与排长寻淮洲商议,红军武器装备紧张,准备派他带领20名战士去土豪家夺枪。据侦察,这户卢姓土豪的家距离遂川城约15公里,家里有10条枪,但家丁众多,附近还有国民党的正规军驻守。寻淮洲说:“去20个人,行动不便,容易走漏风声,我一个人去就行!”
寻淮洲穿上一身放牛娃衣衫,带一条麻绳、一个杀猪用的铁钩子、两支驳壳枪和两枚手榴弹,只身一人来到土豪家,悄悄翻墙进屋,一把抓住卢姓土豪的衣领,用手枪顶住他的头,声称自己带来了3个排的人,只要一有枪声,就会冲进来杀死他全家人,土豪只好乖乖地让家丁把枪送到寻淮洲面前。寻淮洲扛着缴获的10支枪,命令卢姓土豪把自己送出村子。临走时,他故意喊道:“一、二、三排,跟我撤!”就这样,寻淮洲不费一枪一弹,圆满完成任务。
人物评价
“寻同志为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牺牲到底,在足为抗日战士之楷模。”(陈毅《寻淮洲同志略历》)
后世纪念
寻淮洲同志牺牲后,战友们把他的遗体埋葬在泾县茂林镇区西边的蚂蚁山上。白色恐怖时期,为避免遭受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民团劣绅的破坏,仅设坟茔,没有立碑。1938年5月,陈毅同志遵照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关于新四军开展游击战、挺进苏南敌后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江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指示,率领新四军一支队由皖南岩寺出发向苏南挺进。5月15日,在途经皖南泾县茂林时,陈毅为寻淮洲烈士撰写了碑文——《寻淮洲同志略历》,碑文由政治部主任刘炎同志誊写后,专程找到当地一位最有名的石匠杨同发,请他连夜将碑文刻上,立碑重建了寻淮洲烈士墓。
新中国成立后,寻淮洲烈士的遗骸于1952年由当地政府移入魁山烈士合墓。
寻淮洲故居是寻淮洲追求革命理想、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是他短暂而光辉一生的历史见证和载体,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2年8月29日,在寻淮洲烈士诞辰110周年之际,寻淮洲生平事迹陈列展揭幕式在寻淮洲故居举行。“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寻淮洲生平事迹陈列”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共有14间展室,收集文物30余件,全方位展现了烈士短暂而绚烂的一生。陈列展以时间为序,分为四个部分,展现了寻淮洲烈士少年时期的成长斗争经历,再现了红军史上最年轻军团长的成长历程,并展示了一路誓师北上,转战浙、皖、赣的战绩,以及谭家桥战役烈士牺牲的壮烈史诗。
2019年,寻淮洲的“请战书”被收入《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2022年8月29日,根据寻淮洲烈士英雄事迹创作的花鼓小戏《北上·北上》在寻淮洲故居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