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竹
禾本科植物
寿竹是禾本科 刚竹属的乔木状植物。竿形高达20米、直径10-15厘米,竿环平,节间最长达50米,幼竿微被白粉,竿环较平坦,节间较长,锋鞘无毛、通常无耳和鞘口逐毛。筝叶三角形至带形,桔红色,边缘绿色,平直或微皱;叶带披针形,下面粉绿色。花期4-6月。
形态特征
乔木状植物。桂竹竿高可达20米,粗达15厘米,幼竿无毛,无白粉或被不易察觉的白粉,新竿微被白粉,竿环较平坦,节间较长,箨鞘无毛,通常无箨耳和鞘口繸毛。节间长达40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稍高于箨环。箨鞘革质,背面黄褐色,有时带绿色或紫色,有较密的紫褐色斑块与小斑点和脉纹,疏生脱落性淡褐色直立刺毛;箨耳小形或大形而呈镰状,有时无箨耳,紫褐色,繸毛通常生长良好,亦偶可无缝毛;箨舌拱形,淡褐色或带绿色,边缘生较长或较短的纤毛;箨片带状,中间绿色,两侧紫色,边缘黄色,平直或偶可在顶端微皱曲,外翻。末级小枝具2-4叶;叶耳半圆形,缝毛发达,常呈放射状;叶舌明显伸出,拱形或有时截形;叶片长5.5-15厘米,宽1.5-2.5厘米。
花枝呈穗状,长5-8厘米,偶可长达10厘米,基部有3-5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6-8片,叶耳小形或近于无,繸毛通常存在,短,缩小叶圆卵形至线状披针形,基部收缩呈圆形,上端渐尖呈芒状,每片佛焰苞腋内具1枚或有时2枚、稀可3枚的假小穗,惟基部1-3片的苞腋内无假小穗而苞早落。小穗披针形,长2.5-3厘米,含1或2(-3)朵小花;小穗轴呈针状延伸于最上孕性小花的内稃后方,其顶端常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小花,节间除针状延伸的部分外,均具细柔毛;颖1片或无颖;外稃长2-2.5厘米,被稀疏微毛,先端渐尖呈芒状;内稃稍短于其外稃,除2脊外,背部无毛或常于先端有微毛;鳞被菱状长椭圆形,长3.5-4毫米,花药长11-14毫米;花柱较长,柱头3,羽毛状。笋期5月下旬。与原变型的区别在于:新竿微被白粉,竿环较平坦,节间较长,箨鞘无毛,通常无箨耳和鞘口缝毛。
分布范围
寿竹分布于中国重庆梁平、永川、铜梁、大足和四川大竹和湖南南部等地,以重庆梁平分布面积最大。
生长环境
适宜在年平均温度12-17oC、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海拔1200米以下,坡度小,土壤深厚,疏松肥沃、湿润、微酸性或中性沙质壤土的低山、丘陵、平原、溪河沿岸滩涂地和房前屋后空地。
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一般为移竹栽植。选择生长健状、分枝较低、枝叶繁茂、竹节正常、鞭芽饱满、无病虫害、胸径3-5厘米的1-2年生竹作母竹。挖掘母竹时,留来鞭20-30厘米,去鞭30-40厘米,注意保护鞭芽与鞭根,母竹蔸带土团直径不少于25-30厘米。母竹挖起后,留枝3-5盘,削切竹梢,切口要平。
栽培技术
全垦整地:(坡度在15o以上的造林地应采用带状水平阶整地,整地带宽1-1.5米)。造林前,清除地内杂草、灌木、树桩、石块等物,垦地深30厘米左右,按预定栽植株数挖穴。挖穴规格:60厘米×60厘米×40厘米。有条件的地方每穴可施复合肥0.5千克,或15-25千克土杂肥、厩肥,与土拌匀,回填穴内。
造林时间:以冬季造林为主,即11-12月,栽植时机最好是选择雨天或雨后进行。
造林密度:一般每0.067平方米为56-111株。
移竹造林:母竹运到造林地要及时栽植;栽前适当修整穴和垫土。再将母竹放入穴内,让鞭根自然舒展,注意竹蔸下部与垫土密接,使母竹蔸深度比原入土深度深3-5厘米,再自下而上,分层回填穴土,踏实竹蔸,使竹鞭与土紧密接合;栽植时遇晴天,要浇足定蔸水,再培1层土,或在定蔸处覆盖1层稻草,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病虫防治
主要防治笋期病虫害。每年的发笋季节即5月左右,用毒饵诱杀、敌马烟剂熏杀(每0.067平方米竹林7.5千克)等方法防治竹笋夜蛾、泉蝇、山竹缘蝽等笋期病虫害,实施退笋综合控制,提高成林率。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寿竹竹秆的加工性能很好,笋味比毛竹还鲜美,箨壳是制作高档包装品的上佳材料,发展寿竹笋材两用林。寿竹笋的总糖含量平均为9.27%,高于毛竹、斑苦竹、苦竹、衢县苦竹、红竹等竹笋及常见蔬菜。寿竹笋粗纤维的含量平均为5.6%,也远高于常见蔬菜的平均值(1.23%)。寿竹笋含有多种矿质元素,均为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物质;其常量元素具有高钾低钠的特点。
经济价值
寿竹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是优良的观赏与多用途竹种,因竹材坚韧,广泛用于建筑、造纸、加工编织各种制品和工艺品,竿箨可用作包装食品,大量出口、经济价值极高。
参考资料
寿竹.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9 21:1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