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拼音是fēng shàn,汉语词语,封为“祭天”,禅为“
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
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
泰山上举行。远古暨
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出自《管子·封禅篇》。
1、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
泰山筑坛祭天),禅为“
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又称封祀、封峦、封岳。秦汉时特重此礼。2、另外一种解释,《
白虎通》中说“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
印玺也”,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封禅过程中的仪式,是指将封禅所用的文书以“金泥银绳”或“石泥金绳”封之,埋于地下。太史公《史记·封禅书》也有“飞英腾实,金泥石记”之记。
1、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
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
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书》中的“
登封报天,降禅除地”。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
泰山祭祀。
秦始皇、
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
封禅大典。
2、《五经通义》云:“
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
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
君权神授的手段。
5、《史记·
孝武本纪》:“元年,汉兴已六十馀岁矣,天下乂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招贤良,
赵绾、
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会窦太后治
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伺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者皆废。后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上征文学之士
公孙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