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击》写一个小城驻军军官西尔维奥因争出风头与人结仇而准备复仇的故事。西尔维奥为人豪爽,仗义疏财。为了报仇他忍辱负重,但是却在报仇之时离开,因为引起仇人心理上的惊恐已经达到了他的复仇目的。最后他把生命留给了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斗争。
《射击》是一部关于骑士决斗的故事,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写成。1822年在基希尼约夫,普希金本人跟一个叫佐波夫的军官决斗。当对手向他开枪时,普希金正捧了一把樱桃当早饭吃。佐波夫首先开枪,没有射中。普希金没有开枪就走了,也没有跟对手讲和。小说中仅仅引用了这个事实而已,至于人物性格与普希金本人是大异其趣的。
《射击》主人公西尔维奥是一个贵族退役军官,他原来“把粗暴当时髦”,视决斗为“家常便饭”,后来却远离上层社会,移居到贫困的乡村小镇,再不谈决斗、赌博、酗酒,纵使受到严重的侮辱,也能息事宁人,宁肯自己名誉上受损失,也不随便“使自己死亡”。西尔维奥这个人物,从外表看起来,他事事无动于衷,轻描淡写,而内里却矛盾重重,孤独忧郁,苦闷不安。他并不富裕,住屋简陋,穿着破旧,进出从不坐车,可却喜爱挥霍,破费大方,经常设宴请客。他待人接物态度严厉、少言寡语,但又作风随便,一旦开言则尖酸、刻毒。他枪法准确惊人,抬手就可打死墙壁上的苍蝇,而面对仇人的惊恐及其妻子的哀哭,又不忍“杀人”,迅速离开。西尔维奥这样的矛盾重重的性格正符合当时贵族革命运动萌发时期的俄国现实。它反映出许多不满落后野蛮的封建农奴制,又未最后找到自己的生活出路的贵族进步分子共同的心理情绪。
但是,西尔维奥决不是有人认为的“多余人”的形象。他是少数有教养有自由思想,行动果敢、坚毅,积极寻求生活出路的贵族进步分子的形象。他在“小城”严厉冷峻的性格,出语不凡的气质,在决斗中思想情绪的几次反复,实际统一在他的人道精神之中。他热爱生命,讨厌虚伪,待人诚恳,憎恶贵族阶级偏见,蔑视无价值死亡的“勇敢”,集中反映了他思想的解放。他已认识到应当“洗净在刽子手和奴才中间生长起来的子弟身上的污垢”,将生命的价值与正义事业结合起来,才是
青年一代所应走的新的生活道路。小说的结尾,叙述在希腊人民起义反抗土耳其的殖民统治的大军中,“西尔维奥率领了一队希腊独立运动的志士,在斯库立亚纳城战役中牺牲了”。西尔维奥的结局是悲壮的,也是完全符合一个摆脱贵族社会的恶习与偏见,不满沙俄封建专制的自由贵飞族进步人物的性格轨迹的。
《射击》用曲笔塑造了一个为正义事业献身的十二月党人优秀分子形象。小说的思想意义在于:用希腊独立革命来隐喻俄国十二月党人的革命,暗示革命失败的原因是脱离人民,对统治者抱有幻想;升发性地用希腊获得独立的事实回击了唯心主义“宿命论”,鼓舞了革命者的斗志,为贵族进步分子和“多余的人”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射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篇“没有作者”的小说,代替小说作者“我”的是三个叙述人:中校,西尔维奥,伯爵。因此,三个人物的形象不是由一个作者来阐述的。所以,西尔维奥的形象起初是作为主要叙述人来认识的,当时是个年轻的军官,有着“浪漫的理想”,从自己的讲述中,他的形象是一种全新的、更为平淡无奇的。而当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力量时,是从伯爵讲述有关他的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伯爵的形象也是从这三重的角度刻画出来的。这能充分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要求高度的结构技巧,为了使这样复杂的内容不显得杂乱无章,叙述的多种结构形式形成完整统一的画面。《射击》比普希金其他任何一部作品在结构和情节上要有着更大程度上的相互关连。
《射击》的结构是由它的题材所决定的,这是一场不平凡的决斗,贯穿整个小说的是两个(双重)段落、两个人物、两个部分、两个对手相互讲述的两个平行的故事、两次决斗(其中两次抓阉、两粒子弹一粒穿透另一粒),而且相互是对称的,内容是同等分量的,这在普希金其他作品中是没有的,是独特的。这种结构的对称与平行不仅符合对称与平行的美学感觉,而且使小说具有卓越的结构严整性,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促使情节的展开。
普希金(Aleksandr Pushkin,1799—1837),俄国诗人。生于莫斯科。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使俄罗斯文学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进入了世界文学的先进行列。主要作品有长诗《叶普盖尼·奥涅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