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
急性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亦称“小儿麻痹症”,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为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包括1、2、3三种血清型,其中引起瘫痪的主要为1型。病毒对神经元具有侵害性,导致神经元变性、坏死,严重时导致患者瘫痪。人类是其唯一的天然宿主,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大部分感染者(90%-95%)为隐性感染,表现无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头痛、咽痛、倦怠等症状,而由于病毒可侵犯神经系统,患者还可能出现瘫痪等临床表现,重者甚至因呼吸肌麻痹致死。
流行病学
在实施疫苗免疫之前,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呈自然流行状态,发病率高,可成为地方性流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为流行高峰。中国7~9月发病最多,一般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普及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之后,该病发病率显著下降。2000年中国已经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进入维持无脊灰状态阶段。不过,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之前,中国仍存在输入性野生病毒所致脊髓灰质炎的风险。
病因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发病原因
该病主要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脊髓灰质病毒属于微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3个血清型(1、2、3型),引起瘫痪的多为1型,占80%~90%,其次为3型。
该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导致受感染的神经元变性、坏死,严重时导致患者瘫痪。该病毒非常耐寒,乙醚氯仿乙醇无法将其灭活,但电离辐射甲醛氧化剂含氯消毒剂、高温、紫外线苯酚等可迅速将其灭活。
诱发因素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近期曾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的地区。
近期当地发生脊髓灰质炎野生型病毒输入事件。
症状
脊髓灰质炎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不同临床分型之间的症状有很大差异。从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到病情较轻时的仅有发热、头痛、咽痛、倦怠、食欲减退等非特性流感样表现,到病情严重时的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甚至呼吸肌麻痹,可危及生命。
占全部感染病例的90%~95%,感染后没有任何症状。
大约5%的患者在感染1~2周内出现非特异性流感样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倦怠、食欲减退、呕吐和腹痛等。
约1%的患者除了上述非特异性流感样症状外,还会有更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以及颈部、躯干和四肢后部的疼痛和僵硬。
患者一般在3~5天内热退,脑膜刺激征可持续2周,但无瘫痪表现。
大约0.1%的感染患者会表现为瘫痪型,该型患者不仅具有上述非瘫痪型的临床表现,且病损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和脑神经。按瘫痪发生的部位又分为脊髓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延髓脊髓灰质炎和脑灰质炎,会引起相应神经元的损伤,产生肢体驰缓性瘫痪或呼吸肌麻痹的表现。
具体可分为5期,即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前驱期
与上述顿挫型临床表现类似,通常经过1~4天,热退、症状消失。此期相当于第一次病毒血症,此后患者会经历2~5天的无症状期或静止期。
瘫痪前期
患者此期会再次发热,体温可达>39°C,常伴有寒战不适、肌肉疼痛无力、呕吐、颈强直。此期可持续2~3天。
瘫痪期
一般在第2次发热体温开始下降时或在高热与肌痛处于高峰时发生瘫痪,短期内(通常3~4天)瘫痪达到最严重程度,退热后瘫痪不再进展。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型:
恢复期
瘫痪期一般持续1~2周,此后进入恢复期,瘫痪肌肉的功能逐渐恢复。一般从远端肌群开始恢复。瘫痪轻者1~3月可恢复,但重者可能经过数月更长时间才能恢复。
后遗症期
发病2年以上,瘫痪肌肉功能仍不能恢复,即进入此期。运动神经元变性坏死导致相应肌肉功能丧失,引起肢体肌肉萎缩、躯干或肢体畸形、脊柱弯曲、马蹄足内翻或外翻等。
就医
曾去过有脊髓灰质炎的疫区,出现发热、多汗、烦躁、肌肉酸痛及肢体感觉过敏,甚至有肌肉的运动迟缓麻痹时,需及时就医。
诊断流程
就医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
医生会根据患者是否有接触史、接种疫苗史及临床表现,结合粪便病毒分离和(或)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来确定诊断。
就诊科室
儿科、感染科。
经有效治疗后,常还需就诊于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
相关检查
主要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检查患者感觉神经、生理及病理反射、肌力肌张力等情况。
粪便病毒分离
从粪便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病毒,然后利用测序分析或者特异性抗血清中和实验鉴别其血清型,是该病最重要的确诊性试验。
血清免疫学检查
脊髓灰质炎病毒血清型分为3型,特异性抗血清中和实验可检测血清型,恢复期血清中IgG抗体比急性期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脑脊液检查
不同时期的脑脊液检查结果有区别。前驱期脑脊液一般正常,瘫痪前期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轻度增加,蛋白轻度增加,细胞数多于瘫痪后3周时恢复正常,蛋白质可在4~6周时恢复正常,呈现蛋白-细胞数分离现象,糖、氯化物和脑脊液培养一般正常。
鉴别诊断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处于瘫痪前期时,需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鉴别,其中,结核性脑膜炎可有脑膜刺激征,但脊髓灰质炎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粪便中可查到脊髓灰质炎病毒。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处于瘫痪期时,还需要与吉兰-巴雷综合征、横贯性脊髓炎以及外伤性瘫痪等进行鉴别,必要时可借助相关检查。其中,吉兰-巴雷综合征最难鉴别,但其具有对称性瘫痪、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等特点,可用于鉴别。
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的脊髓灰质炎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需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处理,强调个性化治疗。
目前没有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效药,以对症支持治疗、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为主。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以对症治疗为主。
对于瘫痪急性期患者,应收治住院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主要是卧床休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来控制发热及减缓病情的快速进展,以及使用镇痛、解热及止痛药物缓解肌肉的疼痛等不适症状。此外,还包括针对伴有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呼吸支持治疗等。
一般治疗
患者卧床休息,尽量避免肌肉注射、手术等刺激及损伤,以减少瘫痪的发生。
应将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避免刺激及受压。
对于较大儿童,在床垫下放置木板,可减轻背部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热敷也有效。
下肢瘫痪病例,可用踏足板防止发生足下垂。
体温恢复正常、瘫痪停止进展后,可首选综合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矫形支具等,康复训练过程中需定期评估患者运动功能。
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对于前驱期及瘫痪前期脊髓灰质炎患者,如发热较高、病情进展迅速,可短时间内运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如烦躁不安、发热、肌肉剧烈疼痛,可用解热镇痛药物以缓解症状。
对于瘫痪期患者,还可使用神经细胞的营养性药物(如维生素B1B12)、促神经传导药物(如地巴唑)及增进肌肉张力的药物(如加兰他敏等),以促进功能恢复。
手术治疗
该疾病本身无需手术,但如因严重瘫痪造成畸形,可采用矫形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对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患者,可以辅助中医按摩推拿针灸理疗等,以促进瘫痪肌肉的恢复。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预后
隐性感染性脊髓灰质炎、顿挫型脊髓灰质炎及非瘫痪型脊髓灰质炎,一般预后良好,也没有长期后遗症。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的预后主要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程度。严重的延髓受累病例病死率高达60%,相对较轻的延髓或脊髓受累病例病死率为5%~10%。
总体来说,病情较轻的患儿多数能较顺利地恢复,瘫痪严重的病例完全康复的可能性较小,且多数留有后遗症。
后遗症
隐性感染性脊髓灰质炎、顿挫型脊髓灰质炎及非瘫痪型脊髓灰质炎,一般不会有后遗症。
只有因神经系统受损严重而出现瘫痪症状的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萎缩、肢体或躯干畸形等后遗症。
康复
对于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患者而言,康复治疗非常重要,主要包括功能锻炼和理疗、水疗等方式。
医生会根据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肌力训练计划,并根据肌力和耐力变化随时调整训练计划。一般建议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训练、低强度肌力训练。
理疗包括不产生疲劳的练习、拉伸、按摩,每周定时规律进行。
水疗对于患者的心理调适、放松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能提高患者独立性,并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运动控制和平衡能力。
并发症
脊髓灰质炎最主要的并发症为呼吸系统并发症,多见于延髓型呼吸麻痹患者,可继发肺炎肺不张急性肺水肿等。部分患者户检可发现心肌病变,多由病毒直接引起,但仅根据临床表现较难确诊。消化系统并发症为消化道出血肠麻痹急性胃扩张等。其他并发症还包括尿留所致的尿路感染,长期卧床导致的压疮及氮、钙负平衡,表现为骨质疏松、尿路结石和肾衰等。病毒亦可侵犯心肌,导致心电图T波、S-T段和P-R间期改变,见于10%~20%的患者。
预防
早期发现患者,及时疫情报告,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患者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最初1周强调呼吸道和胃肠道隔离。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0天,对于病毒携带者应按患者的要求隔离。
急性期患者粪便用20%含氯石灰乳剂,将粪便浸泡消毒1~2小时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再排放,沾有粪便的尿布、衣裤应煮沸消毒,被服应日光暴晒。加强水、粪便和食品卫生管理。
目前中国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有:脊髓灰质炎(脊灰)灭活疫苗(IPV)、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除此之外,还包括含脊髓灰质炎(脊灰)灭活疫苗(IPV)成分的联合疫苗,如: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
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中脊灰疫苗的免疫程序与接种方法为:
接种对象及剂次:共接种4剂,其中2月龄、3月龄各接种1剂IPV,4月龄、4周岁各接种1剂bOPV。
接种途径:IPV:肌内注射。bOPV:口服。
接种剂量:IPV:0.5ml。bOPV:糖丸剂型每次1粒;液体剂型每次2滴(约0.1ml)。
如果儿童已按疫苗说明书接种过IPV或含IPV成分的联合疫苗(如: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可视为完成相应剂次的脊灰疫苗接种。全程IPV的免疫程序为2月龄、3月龄、4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如儿童已按免疫程序完成4剂次含IPV成分疫苗接种,则4岁无需再接种bOPV。
原发性免疫缺陷、胸腺疾病、HIV感染、正在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近期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正在使用具有免疫抑制或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物(例如大剂量全身皮质类固醇激素、烷化剂、抗代谢药物、TNF-α抑制剂、IL-1阻滞剂或其他免疫细胞靶向单克隆抗体治疗)、目前或近期曾接受免疫细胞靶向放射治疗者,建议按照说明书全程使用IPV。
上海市宣布自2020年10月1日起,为维持上海市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进一步减少由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疫苗株引起的脊灰减毒活疫苗相关病例(VAPP)、脊灰减毒活疫苗衍生病毒病例(VDPV)及其相关事件发生,调整上海市免疫规划脊灰疫苗免疫程序,调整后程序为2月龄、3月龄、4月龄和18月龄儿童各接种1剂脊灰灭活疫苗(IPV)。
江苏省决定于2023年1月1日起将现行“2剂次脊灰灭活疫苗(IPV)+2剂次二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调整为“4剂次脊灰灭活疫苗(IPV)。
浙江省自2023年7月1日起将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方案由现行的“2剂脊灰灭活疫苗(IPV)+2剂二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调整为“4剂次IPV”。
未服过疫苗的幼儿、孕妇、医务人员、免疫力低下者、扁桃体摘除等局部手术后或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者及儿童,若与患者密切接触,应及早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推荐剂量0.3~0.5mL/kg,每月1次,连用2次,免疫效果可维持2个月。
疫情情况
当地时间2022年5月18日,莫桑比克政府宣布,该国在时隔30年后再次出现脊髓灰质炎疫情。
当地时间2022年7月21日,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市报告出现小儿麻痹症病例(脊髓灰质炎),为近十年来美国首例。
2022年7月28日,巴基斯坦卫生部说,该国西北部开伯尔-普什图省发现一例儿童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病例,所感染病毒类型为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这是今年该国发现的第14例脊髓灰质炎病例。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1日,巴基斯坦报告今年第9例脊髓灰质炎病例,俾路支省一名1岁儿童因感染该病毒出现瘫痪症状。
2024年8月,加沙地带卫生部门说,一名未接种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疫苗的10月龄婴儿确诊感染这一病毒,这是加沙地带近25年来首例该病病例。
相关讯息
2022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消灭脊灰项目主任艾丹·奥李瑞(Aidan O’Leary)在会上称,预计在2023年阻断脊髓灰质炎的传播,在2026年实现消灭脊灰。
2023年8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的传播风险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据世卫组织介绍,自委员会上一次评估会议以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分别报告1例和5例新增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病例;在非洲,自2022年2月在当地发现野生脊灰病毒以来,多个国家的协调行动已经让情况好转。自2022年8月10日以来,莫桑比克没有报告新增病例,但委员会认为,此前的相关评估尚无法排除马拉维和莫桑比克仍存在野生脊灰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参考来源: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26
目录
概述
流行病学
病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