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棘豆(学名:Oxytropis glabra (Lam.) DC.)是豆科、棘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80厘米;茎分枝多,直立,无毛或疏被短柔毛;羽状复叶;托叶草质,卵形或披针状卵形,彼此分离或于基部合生;小叶11-19(-27),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或钝,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上面无毛,下面微被贴伏柔毛。多花组成稀疏总状花序;总花梗通常较叶长,被开展的白色短柔毛;苞片膜质,狭披针形;花萼钟形,被贴伏白色短柔毛,萼齿披针状锥形;花冠淡紫色或蓝紫色;子房疏被长柔毛。荚果膜质,长圆形,膨胀,下垂。
形态特征
多年生
草本,高20(35) -80厘米。根细而直伸。茎分枝多,直立或铺散,长30-70厘米,无毛或疏被短柔毛,绿色。羽状复叶长5-15厘米;
托叶草质,卵形或披针状卵形,彼此分离或于基部合生,长5-10毫米,无毛或微被柔毛;
叶轴疏被开展或贴伏短柔毛;小叶11-19(-27),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0) -25毫米,宽3-7毫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上面无毛,下面微被贴伏柔毛。
多花组成稀疏
总状花序,长4-7厘米;总花梗长5-12厘米,通常较叶长,被开展的白色短柔毛;
苞片膜质,狭披针形,长约2毫米,先端尖,疏被柔毛;花长6-8毫米;花梗长1毫米;
花萼钟形,长42毫米,被贴伏白色短柔毛,有时混生少量的黑色短柔毛,萼齿披针状锥形,长1.5-2毫米;花冠淡紫色或蓝紫色,旗瓣长7-8毫米,瓣片圆形,先端微缺,翼瓣长6-7毫米,先端全缘,龙骨瓣长5-6毫米,喙长0.25-0.5毫米;子房疏被长柔毛。
荚果膜质,长圆形,膨胀,下垂,长10-20毫米,宽3-5毫米,喙长1-1.5毫米,腹缝具深沟,背部圆形,疏被贴伏白色短柔毛或混生黑、白柔毛,后期无毛,1室;果梗长1-2.5毫米。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40-3400米的山坡草地、石质山坡、河谷阶地、冲积川地、草地、荒地、田边、渠旁、沼泽草甸、盐土草滩上。
小花棘豆是一种轻度耐盐的中生细茎豆科牧草,盐化低地草甸草地的伴生种或优势种。在中国新疆主要分布在南疆各大河流域沿岸,尤以塔里木河流域分布最多。喜温暖湿润的生境,耐盐性较强,适宜生长在土壤多少有点盐渍化的草甸土上。做为优势种与
大拂子茅(Calamagrostis macrolepis)共同组成水泛地草旬草地,草层高20-100厘米,盖度30-50%,其中小花棘豆约占1/2;做为亚优势种与
尖果沙枣(Elaeagnus oxycarpa)、
拂子茅共同组成疏林低地草甸草地。在南疆各地的低地草甸中是常见的伴生种之一。在北疆各地则为散生种。小花棘豆在草地中大量出现与严重过牧、草地退化有密切关系。据调查,在塔里木河中游,草地放牧利用适度的地段,很少见有该种出现;草地明显过牧,它在草地中的盖度为25-30%,草地严重退化地段,盖度可达80-90%。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蒙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俄罗斯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小花棘豆通常于3月底萌发,5-6月开花,6-7月结实,8-9月成熟,10月枯黄。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全草或根入药,味苦,性凉,有毒,具有止痛镇静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牙痛、皮肤瘙痒等症状。
生态价值
小花棘豆为高原荒漠常见种,对于水土保持具有重要价值。
饲用价值
草质柔嫩,无味,富含粗蛋白质,各种家畜均愿采食,尤其是马嗜食,常常因大量采食而中毒,特别在饲草缺乏的年份中毒病例更多。另外据研究,小花棘豆在开花前毒性极小,且营养价值较高,可在此时做为牧草利用;也可采用刈割方法,不让其开花,从而达到延长利用时间的目的。
采用去毒加工的方法可消除小花棘豆的毒性,扩大饲草来源:
植物毒性
小花棘豆的有毒成分为6种生物碱,它们是臭豆碱、N-甲基野靛碱、黄化碱、鹰爪豆碱、麻醉靛叶碱和腺嘌呤。家畜食入小花棘豆后,引起慢性中毒。马最为严重,其次是牛、羊。
家畜误食后常表现为慢性中毒,先是挑食该草,逐渐增膘,继而开始出现中毒迹象,视力减退和失明,精神恍惚,四肢无力,步态蹒跚,口腔浮肿,孕畜流产或难产,病程长达4-5个月,后期食欲消失,口吐白沫死亡。对初中毒的家畜可以转入生长有蒿类和葱类的草地上放牧或灌服酸奶、米醋、喂萝卜,均有解毒效果。
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