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历史重任。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放牛郎王二小......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群体概况
1937年
卢沟桥事变之后,一直到1945年,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许多抗日根据地,陆续都成立了抗日儿童团的组织。团员们在青年救国会的领导下,同抗日军民一道,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斗争,非常活跃。儿童团员的具体任务是:第一,向大家宣传打日本。第二,侦察敌情抓汉奸。第三,站岗放哨送书信。第四,帮助军属来做事。第五,尊敬抗战官和兵。第六,学习生产都不停。
1938年6月26日,
毛泽东为《边区儿童》(半日刊)的题词中说:“儿童们起来,学习做一个自由解放的中国国民,学习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争取自由解放的方法,把自己变成新时代的主人翁。”1938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柳林村建立了“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即延安保育院,毛泽东专门题字两幅:“好好的保育儿童”;“为教育后代而努力”。1942年4月,延安纪念儿童节时,毛泽东特地为《解放日报》题词:“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
朱德在为晋东南武乡县王家峪儿童团题词中指出:“斗争与学习缺一不可”。
周恩来、
刘少奇、
陈毅等也都分别作出不少题词和指示,对抗日战争时期儿童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东北的长白山黑土地到晋西北莽莽的黄土高原;从山东沂蒙山区到苏北芦荡湖河;从陕甘宁边区到晋冀鲁豫的抗日根据地,到处都活跃着抗日儿童团员们的身影。据统计,到1940年,陕甘宁边区约有7万名儿童团员,苏北解放区约有18万儿童团员和少年队员,华北抗日根据地约有60万儿童团员,他们是当时抗日儿童团的“主力军”。其中,最为活跃和出色的是晋察冀边区的儿童团,他们帮助军烈属,站岗、放哨、送情报、捉汉奸,利用自己年纪小、不被敌人注意的年龄特点,经常深入敌后,无数次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自己的任务。在晋察冀边区抗日儿童团,当时还开展了“五不运动”:不给敌人带路,不给敌人送信,不吃敌人的糖,不念敌人的书,不告诉敌人藏粮的地方。
相关组织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大多是10-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
毛泽东和
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
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抗日儿童团中,最为活跃和出色的是晋察冀边区的儿童团,他们站岗放哨、捉汉奸、送情报,利用自己年纪小,不被注意的特点,深入敌后,出色地完成任务。在晋冀一带,仍流传着放牛小英雄王二小把日本鬼子引进八路军包围圈的故事。晋察冀边区抗日儿童团还开展了“五不运动”:不给敌人带路;不给敌人送信;不吃敌人的糖;不念敌人的书;不告诉敌人藏粮的地方。
陕甘宁边区也有儿童团,这里是党中央所在地,在这里,从城市到乡村,到处都有儿童团组织,7万多儿童团员几乎包括了全边区的儿童。他们在自己的组织里,召开会议,讨论时事形势,进行军事操练、唱歌、打球、做游戏,健康地成长;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投入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组织识字组、积极扫除文盲。为抗日救亡贡献了一份小小的力量。
在华北、晋西北根据地,同样普遍建立了儿童团,到1941年4月,儿童团员就已发展到6万人以上,他们在参加抗战服务工作、文化宣传工作、组织群众上冬学以及领导儿童课外活动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300多名孩子参加的晋西儿童营,用唱歌演戏募集捐款,捐献了一架“中国儿童号”飞机,他们宣传抗日的歌声传遍了
吕梁山。
此外,晋东南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的武乡县王家峪儿童团,在总部和朱德总司令的关怀下,工作开展得十分出色。在百团大战中,他们割草喂军马,为前线送干粮,为兵工厂搜集废铜铁和子弹壳;在反扫荡战斗中,他们写标语作宣传,看护八路军伤员等,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1939年“四·四”儿童节时,王家峪儿童团被正式命名为“朱德儿童团”。
代表人物
放牛娃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广为传唱的《
歌唱二小放牛郎》,讲述的就是小英雄
王二小的故事。
王二小,河北省涞源县人,晋察冀边区儿童团团员。1942年,来扫荡的日军迷了路,看到当时在山坡上放牛的王二小,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作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保护转移乡亲们,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敌人用刺刀将王二小残忍杀害。王二小英勇牺牲,年仅13岁。
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士
方冰和
劫夫知道王二小的事迹后,创作了《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在2015年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
刘胡兰,1932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8岁上村小学,10岁参加儿童团,1946年6月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却主动要求留下,与武工队一起坚持斗争。1947年1月,因叛徒告密,刘胡兰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刘胡兰不为所动。亲眼见到6人被铡,刘胡兰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之后慷慨就义,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1947年2月,山西《
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消息,使刘胡兰的名字响彻华北大地。随后,毛泽东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牺牲半年后,中共晋绥分局决定破格(通常年满18岁方可转正)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小萝卜头宋振中
1941年底,年仅8个月大的宋振中跟随母亲一起被捕入狱。由于严重缺乏营养、发育不良,宋振中头大身小,被狱友们戏称为“小萝卜头”。
6岁时,到了该上学的年纪。经过狱友集体绝食争取,小萝卜头才得到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但只能在监狱里上课。父亲将一根树枝在地上磨尖,给他当笔;母亲撕下一块棉花,用火烧焦后兑上水,给他当墨汁……
1949年9月,小萝卜头被敌人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8岁,是中国年龄最小的烈士。当狱友找到他时,他的手里还紧紧握着一个铅笔头。
儿童团团长王璞
王璞从小就跟随父母参加抗日工作,11岁时,王璞被推选为村儿童团团长,带领本村儿童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信带路。1943年5月,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军,他始终不肯透露八路军枪支、弹药等物资的隐藏地点,最终被敌人残忍枪杀,年仅14岁。
为了纪念王璞,
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解放后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的称号。
送鸡毛信的海娃
上世纪50年代,一部《
鸡毛信》让
海娃成了家喻户晓的小英雄。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儿童电影,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电影。
12岁的海娃是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接到民兵中队长让他送鸡毛信的紧急任务后,海娃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程。在送信路上,面对敌人的搜查,海娃灵机一动将鸡毛信绑在了一只羊的尾巴下面,瞒过了敌人。趁敌人熟睡,海娃夜里偷偷从敌人阵营逃了出来。又经过几番曲折和跋涉,终于将信安全送到了八路军张连长手中。
《鸡毛信》里把鬼子带进八路军伏击圈的小主人公海娃的原型,是山西平原县所在的抗日根据地儿童团团长秦玉根。
小兵张嘎
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张嘎,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小英雄。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在鬼子的一次扫荡中,嘎子的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鬼子打死,八路军侦察连连长钟亮也被鬼子抓走了。
为了替奶奶报仇并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险,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经过种种误会和巧合,以嘎子为首的孩子们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一举歼灭了敌人。
“闪闪的红星”潘冬子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每当这激昂的旋律响起,人们总会想起那个头戴红星八角帽、浓眉大眼、机智过人的潘冬子。上世纪70年代,电影《
闪闪的红星》让小交通员
潘冬子红遍大江南北。
潘冬子的爸爸是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妈妈被敌人残忍杀害,年仅10岁的潘冬子发誓要为妈妈报仇。怀着这个心愿,潘冬子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冒险为游击队送盐、送信,在残酷的斗争中不断磨炼自己,终于戴上了闪闪的红星,加入了红军的行列,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直到今天,潘冬子仍然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面旗帜。
小英雄雨来
小说作者
管桦以自己小时候参加抗战的经历为背景,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
雨来没有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篇小说改名为《
小英雄雨来》,并被选进了语文课本。
雨来生活在晋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擅长游泳。在一次敌人扫荡中,为了保护交通员李大叔,面对敌人的引诱和严刑拷打,雨来宁死不屈。敌人气得暴跳如雷,要把雨来拉到河边枪毙。
敌人走后,乡亲们来到河边寻找雨来,发现雨来没有死。原来他趁敌人不备跳进了河里,敌人冲河里开枪时,雨来早就从水底游到远处了。
董存瑞
董存瑞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当过儿童团长,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东江纵队抗日小英雄黄友
黄友,1927年生于东莞凤岗凤德岭村。自幼家境贫穷,锻炼出勇敢顽强的性格。1942年参加抗日游击队,作战英勇顽强。同年10月在清溪三峰同迎面扑来的日军搏斗,大腿被刺伤,仍顽强地击毙敌人,缴获一支三八步枪,被提升为少年班班长。1944年春,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代号“飞鹰队”),仍任少年班班长,在广九铁路中段活动,破坏日军日常通车。1944年2月15日,黄友带领少年班担任突击任务,在凤凰山红猪岭伏击日军一个班,一枪把敌机枪手打倒,夺过机枪。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7月21日,飞鹰队夜袭驻平湖的伪警察中队,取得全胜后当即转移,到达老虎山下沙岭时,担任尖兵的少年班首先与日军藤本大队400多人遭遇。为摆脱敌人,黄友班担任阻击,与敌人展开恶战,掩护主力杀出重围。搏斗近一小时,4名战士相继牺牲,黄友身负重伤,大腿被打断,仍顽强坚守阵地,最后在敌人乱枪中倒下,壮烈牺牲。
战后,东纵司令部、政治部授予黄友“抗日英雄”光荣称号,将飞鹰队少年班命名为“黄友模范班”。1944年12月23日,延安《
解放日报》以《东江纵队五少年以一当百光荣殉国》为题,报道了黄友少年班的英雄事迹。中共中央追认黄友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战斗英雄”和“中国共产党模范党员”。
社会评价
人民网:自古英雄出少年。回顾历史,许多少年英雄为中国革命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黑河妇联:儿童团的小小儿童们真的大有作为。1938年到1939年期间,平山县儿童团给八路军送去鞋7394双,袜子749双,猪肉590斤,羊759只半,馒头1000斤、挂面50斤,还有核桃、柿子、粽子、柴等等。1938年到1943年,北岳分区完县、唐县、曲阳三个县城的儿童团,共抓获汉奸90人,嫌疑犯432人。1940年,江苏赣榆县朱都乡望仙河中村的儿童团成员霍维新在配合民兵送信中,在遭遇鬼子盘查时,趁敌人不注意,用手抠喉咙,继而引起呕吐,骗过了鬼子,成功完成传递情报的任务......有的老儿童团员回忆说,到儿童节这天,只要日本人不来“扫荡”,县里、区里都要组织活动,开大会。有时举行唱歌比赛,有时组织操练,几个村的儿童团还较着劲,看谁歌唱得好,操练得整齐,得了优胜还有奖品,奖品一般是铅笔等。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长达14年的抗日烽火中,数以万计的儿童们通过儿童团的形式参加了这场全面的抗战,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