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宝瑞,祖籍西青区杨柳青镇,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伟人蜡像馆首席蜡像师,中国蜡像艺术的代表人物。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为“国际艺术大师”,是世界蜡像界唯一获得此称号的人。他成功地独创发明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蜡像工艺技术,使他的蜡像在表现人物皮肤的质感、生命感上创造了蜡像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效果。他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肖像艺术的功底,使中国的蜡像在艺术上跃入世界前列。高度形似,在表现人物的风采和复杂的人格特征上,在刻划他们独具的性格。
生平事迹
艺术之路从这里起程
瘦高的个子,额头上有些许皱纹,年近花甲的他却仍有一张孩子般俊朗的脸容,因年纪大了的关系,却显得清癯了起来,这是尔宝瑞给记者的第一印象。采访是在他大寺开发区的蜡像工作室里进行的,谈笑间,尔宝瑞似乎已经成了记者关系笃密的老友。
“尔氏家族出过一些艺术人才,香港导演
尔冬升全家有20多人在电影界,香港电影界的人称尔冬升为‘小宝’,另一个在大陆的是上海的尔冬强,著名摄影家、记者。”尔宝瑞的父亲早年间曾任新疆伊犁、喀什、阿克苏、塔城、库车等地外贸公司经理,和俄国人做生意。少年的尔宝瑞辗转于兰州、西安、天津等地,这使尔宝瑞幼年时就比同龄人的视野开阔得多。“父亲常常邀请俄罗斯朋友到家里唱歌跳舞,变换各种乐器为他们伴奏,神极了。”尔宝瑞的哥哥酷爱模型制作,总能把捡来的
废旧塑料变成一艘艘精美的舰模。跟着哥哥一起做模型,尔宝瑞学会了如何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如何创造心中所想。这些都为尔宝瑞日后从事蜡像艺术打下了基础。
尔宝瑞自幼酷爱画画,三岁时经常在离家近的马路边地上画汽车、警察之类。一次被父亲的朋友看到,送了他一本哈定的《
怎样画铅笔画》,这是尔宝瑞的第一本“专业书”。那时候这类通俗美术教材相当少,他看了以后,爱不释手,每天就照着书练。画着画着就画到了学校的黑板报上,同学、老师都知道他是小画家。在天津草厂菴小学上学的时候,老师画教学挂图都要找尔宝瑞。语文老师为了更形象地教学,甚至让尔宝瑞把课本中的故事绘成连环画,作为全年级语文教学的挂图。10岁时,尔宝瑞师从庞靖宇先生,开始接受严格的写实艺术训练,从此踏上了漫长而曲折的艺术道路。
回忆起年幼时家庭的艺术氛围,尔宝瑞认为这与杨柳青的地域文化气质是一脉相承的。“在我看来,杨柳青虽地处北方,却有着南方的地域特质。依河而建,漕运发达,物产丰富,这是艺术能够发展的基础。另外,老百姓生活富裕、安宁,人的性格就容易比较踏实、细致,比较能够静下心来深入地研究某些东西,我始终认为这是我的家乡给予我的最可宝贵的品格。”
毕业院校
很多人要问,蜡像艺术起源于西方,当时的中国艺术家根本无人能将蜡像做像,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尔宝瑞创作的蜡像得以超越西方同行?尔宝瑞的回答充满自信:“过了技术这道门槛儿之后,就意识到自己能够把蜡像做到一个旁人难以到达的高度。”
“技术门槛”即蜡像的制作工艺。1992年,为了开发旅游业,河北省清东陵文物处打算制作一系列清代人物的蜡像,经人介绍,他们找到了做过雕塑的尔宝瑞。当时中国的蜡像界还是一片空白,尔宝瑞在对西方蜡像制作工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埋首在工作室,将雕塑的创作流程凝固到蜡像上:做泥稿、翻模、浇蜡、上色、刻画毛孔和皱纹、安毛发……不曾想,凭着拼命的韧劲儿和那股天生的灵巧,他研究出的这套制作技法,竟超越了欧洲同行们。“欧洲人原来根本不给蜡像做毛孔,皮肤都是光亮的,只能远看。”尔宝瑞独创的蜡像工艺技术,使蜡像在表现皮肤的质感、人物的生命感上超越了英国蜡像维持了200年的标准。
“过了技术这关,我才发现,蜡像的秘密原来在蜡外。要想把蜡像做得逼真,就必须有深厚的超写实美术功底和极强的造型能力。没有艺术的形的准确,休谈气质。”尔宝瑞认为自己扎实的基本功是在“农村美术学院”打下的。
尔宝瑞回忆说:“16岁时到内蒙古通辽县一个公社插队,那里到处是茫茫的沙海。村民们都很穷,照不起相,我就给老乡们画像。我这种画肖像的能力是正规美术学院很难培养的——因为围观者总在开玩笑逗弄被画者,一个人总得画上好几幅,几年间我竟然画了上万幅肖像。我的素描和速写基本功就是那时练就的。”
命运也许总是会公平的。尔宝瑞以农村为课堂,以活生生的喜怒哀乐的农民为模特儿。他们不会总呆着,不像画院里的模特儿那样直挺挺地一动不动,表情生硬麻木。而正是从这些有着丰富表情和深刻生命内涵的农牧民身上,他锻炼并掌握了惊人的瞬间建模功夫和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的技法。就像射手一样,用固定的枪打固定的靶子,即使再准也不是好射手,只有持枪在飞奔的骏马上击中飞鸟的才算是真正的好射手。
“我在从事蜡像创作时,就是把这种捕捉人物情感世界的艺术能力运用进去,体现在人物的眼神中。有人说我的蜡像看上去特别吓人,这是因为他们感受到活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没有这种创造力,即使工艺水平再高,也难与世界水平抗衡。”
了却“小平同志”遗愿
真正的艺术家并不在乎获得过多少奖项,真正在乎的是他的作品能得到人民的首肯。尔宝瑞塑造的蜡像绝大部分是人民爱戴和熟悉的伟人、名人。“他们在世的时候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去世了,人民怀念他,希望能再看到他。就是这种朴素的感情赋予了他使命。”
1997年2月初,尔宝瑞应中国伟人蜡像馆的委托,为邓小平等一系列伟人塑蜡像。十天后,邓小平去世的噩耗传到尔宝瑞的耳朵里。“我突然意识到,应该加快创作步伐,用自己的双手,将他的音容笑貌留存下来。”但人们对小平同志的音容笑貌太熟了,这次的创作被他视为自己雕塑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战”。
40天夜以继日的工作之后,小平同志终于“复活”了:身穿灰色中山装,双手垂直摆放,精神矍铄,面带慈祥,神情平和而自信,对中国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尔宝瑞说,这尊蜡像是自己最喜欢的,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似乎能感受到小平同志的呼吸,仿佛他是真实存在的。于是,累了、遇到困难了,他总喜欢走到“小平同志”跟前,轻声和“他”说上几句话,“小平同志”浅浅的微笑,总能让他重新获得力量。
“哪怕坐着轮椅,也要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这是小平同志的心愿。为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2007年6月28日,在“恭迎小平蜡像莅港暨红旗检阅车展出”的大型展览会上,当“小平同志”现身维多利亚港时,全场人都惊呆了。小平同志的家人,也特意表达了对尔宝瑞的感谢:“太像了,神韵特别好,内心世界刻画得好,是所有邓小平伟人像创作当中最好的。”
其它事迹
不仅仅是邓小平的蜡像,从
毛泽东到周恩来,从鲁迅到
齐白石,从金日成到萨马兰奇,尔宝瑞将这群伟人定格在了他们最辉煌的时刻。
他人评价
伟人蜡像蜚声海内外
尔宝瑞创作的一组伟人的蜡像使他蜚声海内外,“当我着手创作某个伟人的形象时,无数个不同走向的、相关和不相关的、现实的和历史的画面交叉着、叠映着向我涌来,各种矛盾的、冲突的力量发出不同的声音,时代的、民族的、政治的、文化的,性格、经历、才能、感情……无数种信息交织着、变幻着出现在这些伟人无数个刹那间的表情中。真正的伟人一定是有大气象者,要传达出伟人的气度,就要表现他们的万千气象。以为只要抓住了主要特征就可以表现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实践证明是不可能的。有大气象的作品,乃集人所见,仁智俱汇,方可能使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不同的人都能从中体会到不同的东西。”
尔宝瑞说,100个艺术家同塑一个
毛泽东,可以塑造出100个来,其中或许有一两个毛泽东,或许一个也没有;他又说每个人都有100张面孔,而这100张面孔最终又要归于一张面孔,就在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有着严格规定性的一张面孔之中,又有着艺术家驰骋的广阔天地。大艺术家就是在常人看来很窄的,类似缝隙一般的空间中创造出无比宽广的属于自己的天地。“大师对世界的阐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是总结性的。就是在非常‘平常’的,也是非常不自由的造型中,显露出艺术家不同的自我:崇高与猥亵、宽广与狭隘、深远与短浅……就在看似平静的风格下面,透露着艺术家的生命激情。”
按照尔宝瑞艺术所达到的高度而言,他的作品应当有高于英国蜡像的价格,但他并非为了挣钱而从事艺术,“我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去做蜡像,我想通过蜡像讴歌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十多年夜以继日的工作,集全部幻想、感情、心血的高度投入,以他的身体健康为代价,以超常的速度,创作的百余尊蜡像,写下几十万字的笔记。
尔宝瑞透露,为了迎接即将举办的民博会,他本想为郭德纲创作一尊蜡像,但终究因为自己的工作太忙作罢,“虽然我对相声不是内行,但我挺佩服郭德纲的,我觉得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天津人,都把一门不被人看好的艺术做大做强,等我有了时间,一定完成这个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