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祖庙
仓山区盖山镇阳岐境内的古庙
地处仓山区盖山镇阳岐“尚书祖庙”,是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乌龙江边“化船道”旁的小庙坛,于明天启七年(1627)移位到上岐村的凤鸣山下,面积约3800平方米,为三殿堂并列,中为尚书祖庙,右为毓麟宫,左为忠肃祠,计四进。规模宏伟。庙貌巍峨。随着时光的流逝,残破不堪。于1920年由大思想家、阳岐人严复倡议重修。1990年被福州郊区人民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是闻名海内外的一个旅游景观。
历史背景
“文革”期间,尚书祖庙遭到严重破坏,只剩四面围墙空壳,除大殿门额上严复题刻的“尚书祖庙”4大字和楷、行两体石柱联尚存外,庙内的许多石柱联均被拆毁砸断埋于地下,作为新建筑物奠基石之用。
1995年在乡民林信 、方长景、方奇诸先生的努力下,认为陈文龙乃南宋名臣,在抗元斗争中壮烈殉国,气节可嘉。尚书祖庙可以作为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他们依靠准确记忆,不惜花费财力、人力和物力,陆续从地下找到被砸数段的4根名人石柱联。经专业人士拼后,现已恢复原貌。作为新建大殿的顶梁柱。这4根石柱上的3副联文是:清太子太傅、宣统帝师陈宝琛的“惟公节义文章是宋季第一流,不负科题垂史册;为神聪明正直愿海滨百万户,永消灾患奉馨香”。严复的“依然麦浪松涛酾酒瞻梓里和;饶有黄蕉丹荔迎神长守故乡风”。
解放后曾任福州市副乡长的严复第三子严琥(叔夏)的“西湖云黯,心伤国难,倾亡一死成大义,悉归成败,岂当时预谋;犄角风情,如睹神旗,还往千载永馨香,崇祀精灵,倘今日重来”。这3副名人石柱联的重见天日,大大增添了尚书祖庙的丰富文化内涵。林信 、方长景、方奇诸先生为寻找和保护文物竭心尽力的行动,确是难能可贵,令人钦敬。
作用
由此我想到:社会在变革衍进,经济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广大民众并不因时代的推移而产生远离历史之感和保护文物之责;相反,与史之缘和文物保护之情却越结越深。文物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大对《文物法》作了4次修订,说明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极端重视。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毁了一个,就少了一个。保护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人人有责。除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外,各级地方政府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行为的主体,应加强保护的力度,做到经济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双赢。这是国家利益之所在,也是各级地方政府应尽的职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15 15:01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