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县志
1989年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尤溪县志》1989年4月由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出版,全书设31卷100万字,为福建省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新县志。印数为1000册,国内外公开发行。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准绳,进行编纂。
二、本志上限不限,下限一般至1985年,个别事物延续到本志出版前。按横排竖写和详今略古的原则,系统地记述本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三、本志设概述、大事记、专业志、人物志和附录。专业志根据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原则设置,按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的顺序排列。专业志中的层次一般设章、节、目。
四、本志以文为主,辅以表、图和照片
五、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
六、立传人物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本县籍和虽属外县籍但长期居住本县的已故者。英名录人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部门认定的烈士。职官表人物为历代本县籍任正县级(或相当于正县级)以上的已故职官。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在世人物,按以事系人的原则,记入有关专业志。
七、各历史时期的政府、官职等,按当时的名称记述。地名按各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记述。
八、本志所称“尤溪县解放后”指1949年7月5日后(含7月5日)。
九、本志纪年:本县解放前用中国历史纪年,括注公历(民国纪年,同一节内,只在首次出现时加注);解放后用公历纪年。
十、计量单位,除个别旧制单位不宜换算之外,一律采用公制。
十一、数字表述,执行国家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
十二、本志资料来自:档案,单位编写的史志,有关书籍、报刊,有关人士的回忆录,文物。各项数据,一般以本县统计局为准,统计局缺的,采用有关单位提供的数字。
各方评价
该书发行后,受到社会的好评。《光明日报》的报道文章评价《尤溪县志》资料翔实、文字通俗流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时代风貌。福建省新编地方志评奖委员会认为该书是福建省质量较高的志书之一。(见《全国方志工作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表》1993.7.26)1993年10月,《尤溪县志》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颁奖机关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北京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尤溪县图书馆、尤溪县档案馆及尤溪县志办均有收藏该书。
作者简介
1984年3月,尤溪县人民政府成立尤溪县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新编《尤溪县志》的编纂工作。由县政府原副县长、时任县政府巡视员詹正心任编委会主任主持编纂《尤溪县志》。县志办副主任黄启注任主编,退休老教师陈华棠、助理编辑余有军任副主编,县志办副主任苏昌煌等12人承担各分志责任编辑。当年8月制定完成《尤溪县志编纂方案》、《尤溪县志编纂体例初稿》及《尤溪县志纲目初稿》,并发出《征集资料公告》在县内外广泛征集民间资料,同时开始搜集档案资料。还编发多期《修志通讯》向各有关部门公开新编县志的任务、方案、体例纲目等,广泛征求意见。
1985年1月,全县展开部门志、乡(镇)志及村志的编修工作,为《尤溪县志》的编修打下资料基础。为使资料收集得更广泛全面,在县志编辑过程中还特派编辑余有军、肖光华等到省图书馆和原辖尤溪的各上级机构搜集有关资料。至1986年底共收集整理有关县志资料(包括部门、乡、镇志等)800余万志。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4月编成县志各分志初稿,除送省、市方志委及县党政领导及有关老同志审查外,还特请省、市方志委有关领导、编辑到尤进行评审。县志办根据各方面的评审意见,对初稿进一步予以充实修改。1987年底完成《尤溪县志》正式送审稿。后又经几次审稿易稿,于1988年9月定稿,经送省、市方志委再一次审定。当年12月经上级批准交付印刷。
目录
概 述
大 事 记
建 置 志
第一章 隶属变更
第二章 行政区划
一、城关镇
二、尤溪口镇
三、梅仙乡
四、联合乡
五、西滨(原名西洋)乡
六、洋中乡
七、汤川乡
八、溪尾乡
九、中仙乡
十、台溪乡
十一、坂面乡
十二、池田(原名新桥)乡
十三、八字桥乡
十四、管前乡
十五、团结乡
地 理 志
第一章 地 质
第一节 构 造
一、褶皱
二、断裂
第二节 地 层
第三节 侵入岩
第四节 矿 藏
一、金属矿
二、非金属矿
第二章 地 貌
第一节 区 划
第二节 类 型
一、山地
二、丘陵
三、山间盆地
四、河谷平原
第三节 主要山脉
一、刘坪岐—大模山—上湖顶
二、仙亭—北山岩—太华山
三、剑门庵顶—歇坪
四、罗汉山
五、铁钉岩—银凤亭—九阜山
六、金峰山—双髻山
七、罗凤岩—角山
八、金鸡山
九、乌石顶
十、棋盘顶
十一、蓬莱山
第三章 气 候
第一节 气 温
一、气温
二、霜期
三、积温
第二节 降 水
第三节 湿 度
第四节 日 照
第五节 风
附一:在本县广泛流传的气象谚语
附二:1985至1987年汤川乡物候观测记录
第四章 水 文
第一节 水 系
一、尤溪水系
二、新岭溪水系
三、高洲溪水系
四、后亭溪水系
第二节 径 流
第三节 水 位
第四节 水 质
一、含沙量
二、理化性质
第五节 水力资源
第五章 土 壤
第一节 母岩母质
第二节 种 类
一、红壤
二、黄壤
三、水稻土
四、紫色土
五、潮土
六、石灰土
第六章 植 被
第一节 类 型
一、针叶林
二、针阔叶混交林
三、阔叶林
四、竹林
五、次生灌丛
六、荒山草坡
七、经济林与农作物
第二节 植物资源
一、森林资源
二、野生药用植物
三、其他野生经济植物
第七章 动 物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
一、环节动物
二、软体动物
三、节肢动物
第二节 脊椎动物
一、鱼类
二、两栖类
三、爬行类
四、鸟类
五、哺乳类
第八章 土地资源
一、林地
二、耕地
三、水域
第九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灾害性天气
一、台风、暴雨与洪涝
二、冰雹
三、干旱
四、“三寒”
第二节 地 震
人 口 志
第一章 人口变动
第一节 自然变动
第二节 机械变动
第二章 人口分布
第三章 人口构成
第一节 民族构成
第二节 性别构成
第三节 年龄构成
第四节 文化构成
第五节 职业构成
第六节 农业与非农业人口
第四章 婚姻家庭
第一节 婚姻状况
第二节 家庭结构
第五章 计划生育
第一节 机构人员
第二节 节 育
第三节 晚婚晚育
第四节 优生优育
农 业 志
第一章 生产条件
第一节 耕 地
第二节 劳动力
第三节 农业机具
一、农机具种类
二、农机推广使用
三、农机维修
第四节 综合农业资源分区
一、西北部中低山区
二、中部丘陵区
三、东南部中低山区
四、西南部丘陵低山区
第二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第一节 土地改革
第二节 互助合作
一、互助组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
第三节 人民公社
一、建社至1960年
二、全面贯彻执行《六十条》
三、学大寨
第四节 联产承包
第五节 国营生产单位
第三章 农作物
第一节 水 稻
一、稻作类型及品种
二、产量
第二节 杂 粮
一、甘薯(地瓜)
二、大麦 小麦
三、山稻(山禾、陆稻)
四、荞麦苦麦
五、粟 稷
六、马铃薯
七、青粉薯 青粉芋
第三节 水 果
一、面积 产量
二、品种分布
三、名特水果简介
第四节 茶 叶
一、面积 产量
二、茶树品种
三、名茶简介
第五节 蔬 菜
一、面积 产量
二、主要品种
三、名菜简介
第六节 食用菌
一、菇类
二、木耳类
第七节 其他作物
一、豆
二、花生
三、油菜
四、芝麻
五、甘蔗
六、苎麻 黄麻
七、烟草
八、西瓜
九、莲子
十、席草
十一、茉莉花
第四章 农田水利建设
第一节 农田建设
一、垦荒造田
二、平整耕地
三、改造低产田
第二节 水利建设
一、工程类型
二、主要工程简介
第五章 农业技术
第一节 耕作制
一、水田耕作制
二、旱地耕作制
第二节 良 种
第三节 肥 料
一、绿肥
二、稻草肥田
三、化学肥料
四、农家肥
五、菌肥
第四节 栽 培
一、水稻
二、小麦
三、甘薯
四、果树
五、茶叶
第五节 植 保
一、水稻病虫害防治
二、小麦病虫害防治
三、甘薯病虫害防治
四、果树病虫害防治
五、茶树病虫害防治
第六章 畜禽养殖
第一节 猪
一、饲养数量
二、品种
三、饲料
四、疫病防治
第二节 牛
一、饲养数量
二、品种
三、饲料
四、疾病防治
第三节 鸡 鸭
一、饲养数量
二、品种
三、疫病防治
第四节 其它畜禽
第七章 淡水养鱼
第一节 养殖方式与产量
一、家庭流水养鱼
二、池塘养鱼
三、稻田养鱼
四、水库养鱼
五、山塘养鱼
六、溪河捕鱼
第二节 养殖品种
一、本地种
二、引进品种
第三节 鱼病防治
第八章 农业机构
第一节 农业局
农业局下属单位
第二节 畜牧水产局
畜牧水产局下属单位
第三节 农业机械管理站
农业机械管理站下属单位
第四节 经济作物局
经济作物局下属单位
林 业 志
第一章 森林资源
第一节 森林面积与蓄积量
第二节 树种及其分布
一、用材林
二、经济林
三、防护林
四、特种用材林
五、竹林
第二章 山林权属变更
第一节 山林权改革
第二节 林木入社
第三节 林权调整
首次调整
第二次调整
第三次调整
第四节 林业“三定”
一、稳定山林权
二、划定自留山
三、建立林业生产责任制
第三章 造林育林
第一节 采种育苗
一、采种
二、育苗
三、良种引进
第二节 植树造林
一、造林面积
二、林业基地
三、造林组织形式
四、造林方法
五、“四旁”植树
第三节 林木抚育
一、幼林抚育
二、成林抚育
三、垦复
四、封山育林
第四章 森林保护
第一节 护林防火
一、防火组织
二、宣传发动
三、防火设施
四、用火管理
第二节 病虫防治
第三节 林政管理
一、计划管理
二、采伐审批
三、木材销运管理
四、以法治林
第五章 木材生产
第一节 采 伐
一、生产数量
二、采伐工艺设计
三、采伐工具
四、生产组织
第二节 集 运
一、集材
二、外运
第三节 木材防洪
一、防洪机构
二、抢险队
三、防洪设施
第六章 林副产品
一、松脂
二、油茶籽
三、油桐籽
四、山苍籽
五、乌桕籽
六、板栗
七、橡籽
八、棕片
九、竹笋
第七章 林业机构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一、林业委员会
二、护林防火委员会
三、绿化委员会
四、林权调解处理办公室
五、木材检查站
第二节 事业单位
一、林业工作站
二、林业科学研究所
三、林业规划队
四、国有林管理站
五、种苗站
六、营林公司
七、国营苗圃
八、国营经营林场
九、林业基本建设勘察设计队
十、林产工业公司
第三节 企业单位
一、木材采购站
二、国营伐木场
三、林业汽车保修站
四、木材经营总公司
工 业 志
第一章 所有制
第一节 私营工业
第二节 公私合营工业
第三节 地方国营工业
第四节 集体工业
一、县办集体
二、乡(镇)村办集体
第五节 联营工业
第二章 行 业
第一节 森 工
一、木竹采伐
二、木制品
三、竹制品
第二节 食 品
一、酿造
二、罐头
三、粮油
四、糕饼
五、制糖
六、制茶
七、屠宰
八、其他
第三节 化 学
一、松香松节油
二、化肥
三、活性炭
四、电石
五、结晶硅
六、涂料
七、化学漆
八、蚊香
第四节 造 纸
一、土纸
二、机制纸
第五节 建 材
一、石灰
二、砖瓦
三、水泥
四、水泥制品
五、白石米
六、人造大理石
第六节 电 力
第七节 机 械
一、设备制造
二、设备修配
第八节 陶 瓷
一、日用陶瓷
二、工业瓷
第九节 电子工业
一、电视差转机
二、其他
第十节 印 刷
第十一节 工艺美术
一、竹编工艺品
二、木制工艺品
三、金银首饰
四、人造琥珀
第十二节 纺织缝纫
一、纺织
二、缝纫
第十三节 矿 冶
一、采矿
二、冶炼
第十四节 其 他
一、棕棉加工
二、草藤制品
三、五金日杂用品
四、自来水
五、塑料制品
第三章 管 理
第一节 机 构
一、工业局
二、二轻局
三、尤溪县经济委员会
四、二轻集体工业联社
五、乡镇企业管理局
第二节 企业管理
一、地方国营企业
二、二轻集体企业
三、乡镇企业
水 电 志
第一章 勘测设计
一、尤溪
二、青印溪
三、高洲溪
四、后亭溪
五、源湖溪
第二章 电 站
第一节 骨干电站
一、后山连电站
二、林源电站
三、坪寨水轮泵站
四、洋中电站
五、和平电站
六、坂面水轮泵站
七、香湖电站
八、金鸡车电站
九、江下电站
十、芦坪电站
十一、大坪电站
十二、长岭电站
十三、湖里桥电站
十四、柳塘水库坝后电站
十五、国坪电站
附:青印溪六级电站
第二节 一般电站
一、现存电站
二、报废电站
第三章 电 网
第一节 县 网
一、线路
二、装机
三、变电
第二节 乡 网
一、西滨乡网
二、汤川乡网
三、联合乡网
四、中仙乡网
五、溪尾乡网
六、洋中乡网
七、坂面乡网
八、池田乡网
第四章 用 电
第一节 工业用电
第二节 农业用电
一、电灌站
二、喷灌站
第三节 生活用电
一、照明
二、加工
三、煮饭
四、文化生活
第五章 管 理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第二节 生产管理
一、电网管理
二、电站管理
第三节 技术管理
一、职工培训
二、工程审批权限
三、技术改造和革新
第四节 安全管理
一、规章制度
二、安全检查和周期维修
三、主要防范措施
附:重大事故
附记 火电厂
交 通 志
第一章 陆 路
第一节 古 道
第二节 公 路
一、省道
二、县道
三、乡道
四、村道
五、林业专用道
第三节 乡村大道
第四节 森林铁路
第二章 水 路
第一节 航 道
一、尤溪
二、文江溪
三、清溪
四、青印溪
五、高洲溪
第二节 渡 口
一、行人渡口
二、汽车渡口
第三节 码 头
一、尤溪口码头
二、西滨码头
三、刘坂码头
四、雍口码头
五、大排码头
六、源湖码头
七、梅仙码头
八、福州门码头
九、街面码头
第三章 桥 梁
第一节 木 桥
一、文明桥
二、利见桥
三、新桥
四、蓬莱桥
五、八字桥
第二节 石 桥
一、石板桥
二、石拱桥
第三节 钢筋混凝土桥
一、双曲拱桥
二、简支梁桥
第四节 钢索桥
第四章 运 输
第一节 客 运
一、抬轿
二、汽车载运
三、船运
第二节 货 运
一、肩挑
二、拖辘
三、板车、独轮车推运
四、牛车、马车载运
五、自行车、三轮车载运
六、摩托车运输
七、拖拉机运输
八、汽车运输
九、森林火车运输
附:尤溪口火车站
十、船运
附:闽江航运公司尤溪口航运管理站
十一、筏运
第三节 搬运装卸
第五章 管 理
第一节 路政管理
一、公路养护
附:先进单位
二、路面监控
三、交通监理
第二节 航政管理
一、航道整治
二、木帆船检丈、签证
三、安全措施
附:恶性事故
第三节 行政管理
第四节 经营管理
一、运价
二、联运
三、经济责任制
邮 电 志
第一章 机 构
一、铺递
二、民信局
三、邮政局
四、报话营业处
五、电话管理室
六、递步哨
七、邮电局
第二章 邮 政
第一节 邮 路
一、省内邮路
二、县内邮路
三、农村投递路线
四、城区投递段道
第二节 设 施
一、运输设备
二、营业、分拣设备
第三节 业 务
一、函件
二、包裹
三、汇兑
四、报刊发行
五、邮政储蓄
六、机要通信
第三章 电 信
第一节 电 报
一、网路
二、设备
三、业务
第二节 长途电话
一、网路
二、设备
三、业务
第三节 市内电话
一、网路
二、设备
三、业务
第四节 农村电话
一、网路
二、设备
三、业务
第四章 企业管理
第一节 生产劳动管理
第二节 技术质量管理
第三节 财务制度
商 业 志
第一章 商业所有制
第一节 私营商业
第二节 集体商业
一、供销合作社
二、合作商店(合作小组)
三、乡镇集体商业
四、其他集体商店
第三节 公私合营
第四节 国营商业
第五节 联营商业
第二章 集市贸易
第一节 圩 集
一、场所
二、交易
第二节 物资交流会
第三章 商品购销
第一节 粮油、饲料
一、粮油收购
二、粮油销售
三、饲料购销
第二节 副食品
一、畜禽
二、食盐
三、蔬菜
第三节 木 材
一、收购
二、销售
第四节 土特产品
一、柴片
二、毛竹
三、木炭
四、茶叶
五、柑桔
六、地产中药材
七、其他
第五节 糖、烟、酒
一、食糖
二、烟
三、酒
第六节 百 货
第七节 针、纺织品
第八节 五金、交电、化工
第九节 金属、建材、机电设备
第十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一、肥料
二、农药
三、农机具
四、耕牛
第十一节 石 油
第十二节 药品、医疗器械
第十三节 废旧物资
第四章 饮食服务业
第一节 饮食业
附:名菜、小吃简介
第二节 服务业
一、旅社
二、照相
三、理发
四、浴池
第五章 对外贸易
一、松香
二、香菇
三、蘑菇罐头
四、山苍籽油
五、白石米
六、金柑
七、松节油
八、瓷器
九、竹编工艺品
第六章 管 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商业局
二、粮食局
三、县供销合作社
四、专卖局
五、外贸局
六、物资局
第二节 储运管理
一、仓储
二、运输
第三节 财务管理
一、资金管理
二、费用管理
第四节 计划商品管理
第五节 经营责任制
工商行政管理志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局
第二节 物价委员会
第三节 其他机构
一、市场管理委员会
二、打击投机倒把指挥部
第二章 市场管理
第一节 圩集管理
第二节 经营监督
第三节 管理费征收
第四节 度量衡管理
第三章 私营工商业改造
第四章 企业登记管理
第一节 登 记
一、工业企业登记
二、商业企业登记
第二节 监 督
第五章 商标广告管理
第一节 商标管理
第二节 广告管理
第六章 经济合同管理
第一节 合同鉴证
第二节 调解仲裁
第七章 物价管理
第一节 计划价格
第二节 市场调节价
第三节 物价变动
第四节 物价检查
财政税务志
第一章 财政体制
第二章 财政收入
第一节 预算内收入
第二节 预算外收入
第三节 上级补助收入
一、预算内补助收入
二、预算外补助收入
第三章 财政支出
第一节 预算内支出
第二节 预算外支出
第三节 上解支出
第四章 财政管理
第一节 行政事业费预算管理
一、行政经费
二、公费医疗费
第二节 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
第三节 企业财务管理
一、流动资金管理
二、成本管理
三、企业利润分配
四、清仓查库,清产核资
第四节 冻结存款
第五节 乡镇财务管理
第六节 审计监督
第五章 赋税沿革
第一节 农业税
第二节 工商各税
第三节 现行税政法
一、流转各税
二、收益各税
三、特定各税
四、地方各税
金 融 志
第一章 金融机构
第一节 地方金融机构
第二节 国家银行分支机构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
第四节 保险机构
第二章 货 币
第一节 种 类
一、银币
二、铜币
三、广豫票
四、华通票
五、黄花岗银角
六、法币
七、关金券
八、金圆券
九、苏区货币
十、人民币
第二节 流 通
一、流通方式
二、流通量
三、流通量分布
第三章 金融业务
第一节 存 款
一、单位存款
二、城乡个人储蓄
第二节 贷 款
一、农业贷款
二、工业贷款
三、商业贷款
四、基本建设、技术措施贷款
第三节 现金管理
第四节 结 算
第五节 外汇解付
第六节 会计出纳
一、会计核算制度
二、财务管理办法
三、现金出纳工作
第七节 收兑金银
第八节 代理发行债券
一、公债
二、国库券
第九节 保险业务
城乡建设志
第一章 县城建设
第一节 城 墙
第二节 街巷桥梁
一、街巷
二、桥梁
第三节 房 屋
附:大埔山住宅区建设
第四节 供水排污
一、供水工程
二、下水道
第五节 供 电
第六节 园 林
一、半亩塘
二、尤溪公园
三、沙洲公园
四、庭院小园林
第二章 乡镇驻地建设
第一节 尤溪口镇
第二节 梅仙乡
第三节 联合乡
第四节 西滨乡
第五节 洋中乡
第六节 汤川乡
第七节 溪尾乡
第八节 中仙乡
第九节 台溪乡
第十节 坂面乡
第十一节 池田乡
第十二节 八字桥乡
第十三节 管前乡
第十四节 团结乡
第三章 村庄建设
第一节 公用建筑
第二节 农 房
第四章 建筑业
第一节 建筑队伍
第二节 建筑技术
第五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三废”治理
第二节 环境卫生治理
第三节 环境美化
第四节 水土保持
第六章 建设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房地产管理
第三节 规划管理
政 党 志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
第一节 组 织
一、县党部
二、区党部、区分部
第二节 活 动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
第一节 解放前党领导的革命活动
一、中共南沙尤支部活动
二、中共闽江特委武工队活动
三、连云贫农团活动
四、竹峰革命活动
五、香湖游击班活动
第二节 党 员
第三节 基层党组织
第四节 县委员会
第五节 代表大会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节 机关党组(委)
第七节 宣传教育
第八节 纪律检查
第九节 统战工作
一、敦促尤溪和平解放
二、瓦解土匪
三、落实统战政策
四、推荐非共产党员人士(以下简称非党人士)担任有关机构领导职务
五、其他统战工作
第十节 中心工作
政 权 志
第一章 权力机构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一、首届会议
二、第二届会议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一、代表选举
二、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三、人大常委会的工作
附:选举国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二章 行政机构
第一节 县 署
第二节 县公署 县政府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第四节 基层政权
第三章 议政机构
第一节 参议会
第二节 人民政协
一、委员会会议
二、办事机构
三、主要工作
群 团 志
第一章 职工组织
第一节 民国时期职工组织
第二节 新中国的工会
一、组织机构
二、主要活动
三、代表会议
第二章 青少年组织
第一节 童子军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一、组织
二、活动
第三节 少年先锋队
一、组织
二、主要活动
三、代表会议
第四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组织机构
二、主要活动
三、代表会议
第三章 妇女组织
第一节 妇女运动委员会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
一、组织机构
二、主要活动
三、代表会议
第四章 农民组织
第一节 农民协会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
第五章 工商业者组织
第一节 商 会
第二节 工商联合会
第三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第六章 侨台组织
第一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第二节 台湾同胞联谊会
第七章 其它组织
第一节 中苏友好协会
第二节 抗美援朝分会
第三节 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第四节 科学技术协会
司 法 志
第一章 公 安
第一节 剿 匪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
第三节 刑 侦
第四节 治 安
一、禁烟,禁赌
二、枪支和爆炸物品管理
三、特种行业管理
四、查禁淫秽物品
五、交通管理
六、改造四类分子
第五节 户籍管理
第六节 监 押
第七节 消 防
第二章 检 察
第一节 刑事检察
第二节 法纪检察
第三节 经济检察
第四节 林业检察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
第六节 监所检察
第三章 审 判
第一节 刑事审判
第二节 民事审判
第三节 经济审判
第四节 林业审判
第五节 平反冤假错案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节 法制宣传
第二节 基层调解
第三节 公证工作
第四节 律师工作
劳动人事志
第一章 工 人
第一节 队 伍
一、就业人数
二、用工形式
第二节 管 理
一、劳动力调配
二、临时工转为固定工
三、落实政策
四、改革用工制度
五、文化补习、技术培训
六、奖惩
七、退休退职
附:县劳动服务公司
第三节 工资劳保福利
一、工资(干部工人合并记述)
二、劳动保护
三、福利
第二章 干 部
第一节 队 伍
一、人数
二、来源
三、文化、年龄结构
第二节 管 理
一、分级管理
二、领导干部考核任免
三、培训
四、下放
五、奖惩
六、退职、退休、离休
第三节 工资 福利
一、工资
二、福利
第三章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第四章 管理机构
一、劳动局
二、知青办
三、人事局
四、编制委员会
民 政 志
第一章 优 抚
第一节 群众优待
第二节 政府补助
第三节 抚 恤
第四节 拥军优属
一、支前
二、拥军优属活动
第二章 安 置
第一节 复退军人安置
第二节 移民安置
第三章 救济 福利
第一节 灾害救济
第二节 困难救济
一、春夏荒救济
二、冬寒救济
第三节 农村“五保”
第四节 收养孤老
第五节 收容遣送
第六节 福利企业
第四章 扶 持
第一节 扶持革命老区
第二节 扶持畲区
第三节 扶持贫困户
第五章 信 访
第六章 婚姻事务
第一节 宣传贯彻婚姻法
第二节 婚姻登记
军 事 志
第一章 武装防务
第一节 驻 军
一、清代驻军
二、民国驻军
三、解放后驻军
第二节 地方武装
一、卫所
二、乡勇
三、民团
四、壮丁警备队、义勇壮丁队
五、警察局
六、国民兵团
七、警卫班、警备班
八、民众自卫队
九、保安警察队、常备自卫队
十、公安队
十一、人民武装部
第三节 防 务
一、设施、机构
二、防空演习
第二章 兵 役
第一节 招募役
第二节 义 务 役
第三节 志 愿 役
第三章 民 兵
第一节 组织建设
第二节 思想教育
第三节 训 练
第四节 重要活动
一、民兵代表会
二、比武、比赛、点验
三、“三落实”表彰大会
附:先进单位和个人
第四章 兵事记略
教 育 志
第一章 学宫 书院 社学 私塾
一、学宫
二、书院
三、社学
四、私塾
第二章 幼儿园
一、园(班)设置
二、学制课程
三、教养教育
第三章 小 学
一、学校设置
二、学制课程
三、教育、教学
第四章 中 学
第一节 普通中学
一、学校设置
二、学制课程
三、教育、教学
第二节 职业中学
第五章 中等专业学校
第一节 师范学校
第二节 卫生进修学校
第三节 技工学校
第六章 成人业余教育
第一节 农民文化教育
第二节 干部职工文化教育
第三节 教师进修学校
第七章 教 师
第一节 队 伍
第二节 待 遇
一、经济待遇
二、政治待遇
第八章 经 费
第一节 政府投资
第二节 群众集资
第九章 勤工俭学
第十章 管理机构
科 技 志
第一章 科研活动
第一节 林 业
第二节 农 业
一、作物育种
二、作物栽培
三、耕作制
四、肥料使用
五、畜牧水产
第三节 工业 交通
一、化工
二、轻工
三、电子
四、机械
五、交通
第四节 水利电力
第五节 医药卫生
第六节 其 他
第二章 科学普及
第一节 宣传活动
第二节 技术培训
一、水稻栽培培训班
二、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
三、毛竹抚育管理技术培训班
四、茶果栽培技术培训班
第三节 科技咨询
一、科技咨询室
二、科技咨询会
第三章 科技队伍
第一节 人 员
第二节 待 遇
一、政治待遇
二、经济待遇
第四章 科研组织
第一节 科研机构
一、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农科所)
二、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三、畜牧水产研究所
四、林业科学研究所
五、医药卫生科学研究所
六、工业科学研究所
七、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简称情报所)
第二节 学术团体
一、尤溪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
二、县级各学会、协会、专业研究会
三、乡镇科普协会
四、乡镇学会、研究会
第三节 四级农科网
第五章 科技管理
第一节 机 构
一、中共尤溪县委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简称“双革”)委员会
二、尤溪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
三、尤溪县地震办公室(简称县地震办)
四、尤溪县山区综合开发办公室
五、尤溪县医学学术考评委员会
六、尤溪县工程技术干部职称评定委员会
七、尤溪县农业技术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
第二节 管 理
一、规划管理
二、经费管理
三、成果管理
文 化 志
第一章 群众文艺
第一节 活动场所
一、城区文化活动场所
二、农村文化活动场所
第二节 文艺创作
本县历代名人主要著作存目
第三节 民间文艺
一、山歌
二、民间故事
三、民间音乐
四、迎春灯会
第四节 文艺演出
第二章 戏 剧
第一节 剧种与团体
第二节 创作剧目选
第三章 电影 广播 电视
第一节 电 影
一、放映
二、管理
第二节 广 播
第三节 电 视
第四章 图 书
第一节 藏书借阅
第二节 图书发行
第五章 报刊 新闻报道
第一节 报 刊
第二节 新闻报道
第六章 档案 资料
第一节 档 案
第二节 资 料
第七章 志书编纂
第一节 旧 县 志
第二节 南溪书院志
第八章 文物胜景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遗址
一、梅仙遗址
二、新桥遗址
三、西洋遗址
第二节 古墓葬
一、五代卢母郑氏墓
二、天湖田濡墓
第三节 古建筑
一、文庙
二、南溪书院
三、金鱼井
四、沈福门
五、罗汉寺
六、白鹤楼
七、吉祥寺
八、闇亭寺
第四节 古石刻
一、《韦斋旧治》碑
二、《高山流水》石刻(竖书)
三、《从善如登》石刻(横书)
四、《飞甘亭》石刻(横书)
第五节 其他文物
一、革命烈士墓
二、科坑厝红军标语群
三、《紫阳朱氏建安谱》
四、朱熹手迹板联
五、田顼墓志铭:
六、夫人宫戏文《壁画》
七、县博物馆1985年主要馆藏文物
第六节 胜 景
一、倒排岩
二、明山湖
三、蓬莱山
四、龙门古洞
五、天桥
六、柳塘水库
七、沙洲公园
八、福星塔
体 育 志
第一章 群众体育
第一节 民间传统体育
一、武术
二、划龙舟
三、舞龙灯
四、拔河
五、爬山
六、跳绳
七、踢毽
八、棋类
第二节 职工体育
第三节 农民体育
第二章 学校体育
第一节 幼儿园体育
第二节 小学体育
第三节 中学体育
第三章 竞技体育
第一节 县运动会
第二节 参加地(市)以上竞赛
一、田径
二、球类
三、射击
第四章 机构 设施
第一节 机 构
第二节 设施 经费
一、设施
二、经费
医药卫生志
第一章 医疗机构
第一节 县级医院
一、尤溪医院
二、尤溪县卫生院
三、尤溪县医院
四、尤溪县中医院
第二节 乡(镇)卫生院(所)
第三节 村卫生所
第四节 厂矿学校机关医疗室
第五节 私人诊所
第二章 卫生 防疫 保健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第四节 妇幼保健
一、推广新法接生
二、普查普治妇科病
三、幼儿保健
第五节 卫生监测监督
一、工厂卫生监测监督
二、食品业卫生监测监督
三、学校卫生监测监督
第六节 计划生育技术
第三章 医 疗
第一节 中 医
一、内科
二、针灸科
三、蛇伤科
四、骨伤科
五、青草科
附:民间中草药验方
第二节 西 医
一、外科
二、内科
三、五官科
四、妇产科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第四章 医药卫生队伍
第一节 中 医
第二节 西 医
第三节 乡村医生
第四节 护理人员
第五章 人民健康水平
第一节 生长发育
第二节 死亡率及死因构成
第三节 平均寿命
第六章 药店与药材
第一节 药 店
第二节 地产药材
第三节 制 药
第七章 医药管理
第一节 医政管理
一、机构人员与管理
二、公费医疗管理
第二节 药政管理
附:本县主要医学著作选目
风 俗 志
第一章 岁时节日
第一节 传统节日
除夕
春节
元宵
端午
第二节 法定节日
第二章 生活习俗
第一节 劳 动
第二节 饮 食
第三节 衣 着
衣裤
袜和帽
第四节 房 屋
第五节 娱 乐
第三章 婚丧喜庆
第一节 婚 嫁
第二节 生 育
第三节 祝 寿
第四节 建 房
第五节 丧 葬
第四章 交际礼节
第一节 交往接待
第二节 筵 宴
食品
席次
宾次
第三节 称 呼
陌生人
家人亲属
姻亲
社会人际
第五章 宗族家庭
第一节 族规乡约
第二节 伦理观念
第三节 祭祖扫墓
第四节 分家立户
第六章 道德风尚
第一节 惜物节支
第二节 敬老恤孤
第三节 乡邻互助
第四节 热心公益
第五节 尊师爱徒
第六节 五讲四美
第七章 宗教信仰
第一节 佛 教
寺庵
教徒和教仪
第二节 道 教
宫观
教徒和教仪
第三节 基督教
教堂
教会教徒与活动
第八章 其他迷信活动
择吉
算命合婚
看风水地
做道场法事
方 言 志
第一章 声韵调系统
第二章 同音字表
第三章 文白异读
一、声母不同
二、韵母不同
三、声调不同
第四章 连读音变
第一节 变 调
第二节 变 声
第五章 尤溪话和普通话比较
第一节 语音比较
第二节 词汇比较
一、尤溪话的特殊词汇
二、构词法比较
三、常用词比较
第三节 句子比较
第六章 标音举例
第七章 县内各小区方言
第一节 各小区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
一、池田话
二、洋中话
三、西滨话
四、汤川话
五、中仙话
六、街面话
第二节 常用词说法比较举例
附录:人 物 志
附 录
一、旧《尤溪县志》序选
二、重要文件选
三、古代诗文选
本志编纂始末
《尤溪县志》资料主要来源
参考资料
历代《尤溪县志》简介.新浪网.2015-10-20
尤溪县志.豆瓣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1-07-13 12:31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