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纪念馆
社会科学类历史名人专题博物馆
屈原纪念馆,位于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滨湖社区凤凰山,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800多平方米。布局主体建筑分为祠堂和屈原墓两个部分,主体建筑采用石木结构,装饰、灰塑、彩绘都继承了老屈原祠地域特色和传统工艺,是社会科学类历史名人专题博物馆。
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秭归县的文物工作由秭归县文化馆代为管理。
1979年9月,秭归县成立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同时兼管文物业务工作。
1997年6月,秭归县成立秭归县博物馆,与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合署办公。
2004年9月,秭归县成立秭归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同年11月,成立秭归县文物事业管理局。
1979年9月26日,秭归县革命委员会下发秭革[1979]76号文件,批准成立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属秭归县文化局领导的二级单位,负责管理秭归县文物、博物及名胜古迹,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工作人员5人。秭归县文化馆将收集的文物及考古资料等全部移交给县屈原纪念馆。
1997年6月14日,秭归县编委下发8号文件,批准建立秭归县博物馆,与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不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
2004年11月3日,秭归县成立秭归县文物事业管理局,实行秭归县文物局、秭归县屈原纪念馆、秭归县博物馆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级别副科级。
1965年10月25日,郭沫若为屈原故里和屈原庙分别题字“屈原故里”、“屈原庙”。
1977年1月,郭沫若为秭归县屈原纪念馆题写馆名“屈原纪念馆”。
1986年4月,赵紫阳、王任重来到秭归视察,王任重为秭归县屈原纪念馆题写“中华诗魂”。
建筑格局
综述
屈原纪念馆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800多平方米。布局主体建筑分为祠堂和屈原墓两个部分。屈原祠由山门、前殿、大殿、偏殿、配房等建筑组成;屈原墓由墓室、享堂、神道等建筑组成,外侧均有围墙围合。业务办公场所主要设于山门两侧配房,其它建筑主要用于陈列布展。屈原墓位于屈原祠北侧,与屈原祠左右为邻。屈原墓、山门等属于搬迁复建,其余建筑均系新建而成。主体建筑采用石木结构,装饰、灰塑、彩绘都继承了老屈原祠地域特色和传统工艺。
展厅
《秭归县出士文物展览》于1981年在屈原纪念馆二楼展厅面向大众开放,展出文物300余件,陈列面积280平方米。
《屈原生平事迹展览》于1982年6月在屈原纪念馆一楼展厅正式对外展出,主要分序言、光辉的一生、屈原的作品、永久的怀念等篇章,陈列以大量的珍贵实物为信息载体,系统地展现屈原光辉的一生及其影响。展陈采用展柜,使用人工照明方式,安装了报警器,配有讲解员,因屈原祠搬迁于2009年6月关闭撤展。1985年8月,屈原铜像在馆内落成揭幕。后期相继建成屈原作品和后世怀念碑廊。
屈原纪念馆从1979年开始至2009年止,先后举办过100多次各种临时的专题展览。如1991年7月,为纪念“七一”建党70周年活动,由县委党史办主办,秭归县博物馆承办布展的《中共秭归县党史展览》,从7月1日开展,为期一年,秭归县党员干剖、学校及部分群众轮流参观。为配合开展党内路线教育工作,对秭归县党员干部开展革命历史的传统教育,将该展览制作成活动版面,深入到秭归县各乡镇巡回展出。1997年,配合香港回归,举办《香港回归特别展》。
馆藏文物
综述
屈原纪念馆馆内藏品主要通过征集、考古发掘、上缴(交)、捐赠、收购等途径取得。文物藏品中,绝大多数为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以瓷、铜、陶器为主。秭归县屈原纪念馆文物藏品分为与屈原有关的文物、各历史时期的文物和革命文物以及书画作品等项。其类别主要有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木雕、石雕、金银器、玉器、字画、古书、字画、古代家具、移民搬迁文物等。据中国博物馆志显示,截至2009年底,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各时期文物藏品总数为20138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152件/套。
重要藏品
屈原纪念馆馆内藏品比较著名的有城背溪文化时期的“太阳人”石刻,大溪文化时期的石雕人像,与中国古文字起源有关的一批刻画符号,城背溪文化和大溪文化的断代标准器物,反映巴楚文化交流的虎钮铜锌于、巴式编钟、虎形带钩、铜敦、铜征、巴式剑、巴式戈、巴式矛等,有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弓、箭、筋成套的巴人兵器组合,有越文化特征显著的越王州勾剑,有中国国内现存最早的”尊屈原石雕像“;有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次整体外迁、第一次对口支援、第一份搬迁合同、第一次搬迁使用的工具、印章、证书、手稿、录音、对口支援的实物等。
藏品保护
屈原纪念馆建有专门的文物库房和配备相应的保护设施,其严格按照《藏品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进行管埋。凡是经省级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的鉴定,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一、二、三级藏品,均建立文物藏品档案和电子文本;藏品的保管工作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运用传统方法对一些破损藏品器物进行修复保存;库房内配备必要的温、湿度计、恒温计以及安全防火器材;淘汰陈旧的文物橱柜架和过时落后设施,更新安全可靠的全封闭文物橱柜金属架等。按照《博物馆安全保卫规定》和三级风险等级安全防护规定要求,馆内设立安全保卫科,选配专职保卫干部。重点要害部位安装技术安防设备和综合报警监控系统设施,落实完善了备项安全保卫制度,配备专职保卫人员坚持24小时执勤。
文化活动
宣传教育
1982年,“湖北省屈原学术讨论会”在秭归县召开,来自全国各地227名专家、学者、作家、诗人云集,屈学研究家、教授汤炳正(四川)、魏际易(河北)、张震泽(辽宁),刘禹昌、胡国瑞、石声淮(湖北),姜书阁(湖南)以及《诗刊》主编严辰、作家徐迟,《文艺报》副主编唐因,《人民文学》副主编李清泉、湖北省文联主席骆文、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吕庆庚、宜昌地委副书记马维清、副专员于修生、秭归县委书记肖云轩、秭归县长陈天锡、农民诗人谭光沛等应邀出席了开幕式。会议历时8天,7月1日结束。端午节白天观看龙舟赛,晚上举行端午诗会,数十名作家、诗人、画家登台赋诗题字作画。
1982年5月,屈原乡农民谭光沛、杜青山、徐正端发起成立秭归县三阊“骚坛”诗社。
2009年,在秭归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屈原纪念馆策划实施了“屈原后裔寻访活动”。
科学研究
屈原纪念馆因经济条件制约,科研设施落后,办公条件简陋。自2005年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展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必要设施得到更新充实,办公条件不断改善,已配备电脑11台/套(包括台式、手提,复印机等),各种型号的数码相机5台(套)及其它工作器材等。秭归县屈原纪念馆新馆建设已基本完毕,正进行室内布展工作。
科研成果
屈原纪念馆积极开展文博专业和屈原文化理论研究。先后有一系列论著公开出版,如《屈原秭归》(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屈学问题综论》(2006)等;另外还有多篇论文或考古报告发表,如《旧州河遗址发掘报告》《将军滩遗址发掘报告》《秭归水田坪遗址发掘报告》《秭归新县城发现窖藏铜器》《秭归出土青铜兵器概说》等在《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之一、之四及《江汉考古》1997年第一期上发表。2007年,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单独承担三峡工程淹没区湖北段文物保护工作2500平方米的发掘任务。在省文物局举行的专家验收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秭归馆此次田野考古工作成果显著,综合成绩名列第一。并顺利完成《秭归县陶家坡遗址发掘报告》《秭归县何家屋场墓群发掘报告》《秭归县兵书宝剑峡悬棺发掘简报》等专业报告并在《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之五上发表。
机构设置
屈原纪念馆历任馆长有张新明(1979.9—1983.3);郑轩振(1983.3—1986.3);郑和昌(1986.3—1989.3);梅云来(1989.4—1992.6副馆长主持工作);梅云来(1992.7—2006.5);余波(2006.6—,副馆长主持工作)。
屈原纪念馆是社会公益性质的国营文化事业单位。
屈原纪念馆经费来源是财政(县级)差额拨款。
屈原纪念馆设有馆长室、副馆长室、办公室、文保业务科、安全保卫科、群众接待科、园林绿化科、凤凰山古民居群管理处。
屈原纪念馆核定人员编制数1979年为5人,1991年为14人,1994年为18人(增加自收自支事业编制4名,实际在编人员15人)。全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4人,其中文博专业技术人员12人。
截至2019年末,屈原纪念馆年均接待观众达15万人次。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屈原纪念馆位于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滨湖社区凤凰山。
开放时间
8:30—16:30
票价
免费。
交通路线
武汉市——一元路——武汉长江公铁隧道——秦园中路——黄鹂路——屈原纪念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7:5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