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文化是
长江流域第一个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屈家岭文化时期是长江中游
新石器时代最为兴盛和辉煌的时代,实现了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的空前统一和繁荣,开启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早期文明,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省
京山市屈家岭遗址而得名。
屈家岭文化分布于湖北汉水流域一带。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省
京山市屈家岭而得名。出土遗物以彩陶纺轮、朱绘黑陶和蛋壳彩陶等最具特色。器皿造型规整、美观。有碗、罐、盘、杯等。造型上,把一种形式分别运用于几种不同用途的器物上,如部分碗、鼎、豆的体部基本一样;再按不同器物附加高矮不同的圈足或三足,以适应不同的需要,是它的主要特征。彩陶胎色橙黄,外施黑、灰陶衣,上绘彩纹。蛋壳彩陶杯,彩绘多绘于器内,陶碗的花纹内外兼施。纹饰发旋纹的构成最为突出,尤其是彩陶纺轮上的各种旋形纹饰,简练明快,生动活泼。
1955年开始在湖北省
京山市屈家岭、天门石家河、郧县大寺、襄阳三步二道桥、光化观音坪等地先后发现这一类遗存,因而得名。此外在河南南阳、唐河、湖北黄冈、鄂城、江陵、宜昌一带也有类似的遗存。主要是分布在长江北岸的江汉地区。
当时农业已经普遍种植水稻,而纺织业较为发达,曾发现有大量的各式陶纺轮(不下十种,陶质较软,有的还加绘红褐。黑褐、橙红、橙黄色彩,多用直线、弧线或卵点纹组成同心圆以及辐射线等)。
彩陶纺轮陶器有薄如蛋壳的彩陶厚仅0.1~0.2毫米,器形规整,有碗、杯两种,反映了当时陶器工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亦有“蛋壳彩陶”之称,彩纹多施于器外,少有里外兼施者。惯用卵点、叶形、方块、弧点、条纹、网纹、菱形格纹、“U”形等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