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奥尔格·冯·屈希勒尔(Georg von Küchler,1881年5月30日—1968年5月25日),纳粹
德国元帅。
格奥尔格·冯·屈希勒尔1881年生于格麦尔斯海姆附近的菲利普堡。1900年加入达姆施塔特的炮兵部队。自1901年起任少尉。1907年到1909年服役于汉诺威的骑兵学校。晋升中尉后,于1910年被选送
军事学院受训,1913年毕业后分配到参谋本部的测量局工作。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任第7军区(
慕尼黑)参谋长。1939年指挥第3集团军,入侵波兰并大获成功,获上将军衔。因反对对平民的屠杀而被解职,后因勃劳希契的要求复职。1940年调任第18集团军司令,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6月进占巴黎。1941年6月,率所部进攻苏联。翌年1月17日接替勒布元帅,出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负责围攻列宁格勒,虽屡次受挫,但仍于当年夏天跃升元帅。1944年1月,在苏军第一次打击下,屈希勒尔因要求撤退而被希特勒解职。解甲归田后屈希勒尔拒绝了密谋分子的拉拢,并表示不愿反对希特勒,尤其是在战争状态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屈希勒尔任炮兵连长,因作战有功而获一枚一等铁十字
勋章,并晋升上尉。以后担任过步兵第206师首席参谋官。大战结束时为预备第8师作战科长。
战后,屈希勒尔先在驻柯尼斯堡的第1军任炮兵第5团连长,后来在慕尼黑的步兵学校任战术教官。晋升少校后,调至国防部兵科学校监察部服务,其后在炮兵学校任中校教官。1931年晋升上校,次年调任东普鲁士第1军区炮兵指挥官。在所有这些岗位上,屈希勒尔增长了丰富的军事学识,积累了宝贵的战斗经验。1935年至1937年,屈希勒尔任军官学校少将督察员,还兼任过一段时间的国家军事法庭副庭长。1937年,
勃劳希奇将军调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屈希勒尔接任第1军军长兼东普鲁士第1军区司令,并晋升为炮兵将军。东普鲁士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屈希勒尔在其任内注重提高部队训练水平,特编重视普鲁士要塞的构筑工作。1939年,第1军所属部队冲过蒂尔希特市的桥梁,开进梅梅尔,从而收复了这个20年前被割让的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屈希勒尔任新编第3军团司令,属
博克上将的北方集团军群。他受命在克卢格将军的第4集团军协同下越过魏克塞尔河以东的纳雷夫河和布格河实施纵深迂回,以同从西里西亚突进的赖歇瑙军团会合。1939年9月3日,屈希勒尔军团突破了波兰军队的穆拉瓦阵地。几天之后即渡过纳雷夫河和布格河,并使用快速部队包围华沙。敌人的突围部队均被击退。波兰终于在9月27日宣布投降。10月1日,屈希勒尔因战功卓著而获得铁十字
骑士勋章。
在西方战役中,屈希勒尔军团在B集团军群右翼奋战五天之后击败荷兰军队的抵抗,占领鹿特丹,并于5月4日接受荷兰的投降。4天后,安特卫普陷落,
比利时政府随即宣布投降。
在德苏战争中,屈希勒尔指挥所属部队遂行艰苦卓绝的战斗,一直打到列宁格勒的大门口。其间,他占领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经过数次成功的战斗,他的声望日益提高。1942年元月,他接任北方集团军总司令。6月30日,希特勒晋升他为元帅并对他赞扬备至。
屈希勒尔以他沉着和求实的态度,以及广纳下议的胸怀,指挥他的集团军大两年之久。他熟悉下情,同各师、团关系密切,加之以睿智的指挥方略,使部队能以较少的兵力守住漫长的战线,更能在后期激烈的防御战中获胜。
当盟军占领德国之后,屈希勒尔被捕,并关入美国的俘虏营,最后以战犯罪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20年徒刑。1951年,美国政府将他的刑期减为12年,而一年之后他就被
释放,从此隐居在加米施-帕腾基兴。
这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获过一等铁十字勋章的元帅,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始终具有睿智、坚毅、勇猛的声望。在进攻苏联、突围列宁格勒的战斗中,他面临绝境,不得不违反“元首”不许撤退之命,将军队撤退,避免全军覆没。同时又为了军人的荣誉而反对希特勒的屠杀政策。正因如此,他也免不了被人取而代之的结局,但也显示了他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德国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