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开元(1904~1999)
绍兴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留学德国、奥地利,博士。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医学会理事。
主任医师、
一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骨科的教学及研究,创立并形成一套系统的骨科伤病诊治方法。在创办骨库、对脊柱骨折脱位迸发脊损伤施行开放复位等方面,皆取得重大成就。60年代初,成功进行离断肢体再植的动物实验研究,奠定了中国显微外科的基础,获
解放军总后勤部一等功。
人物生平
1904年7月,出生于上海,绍兴人。
1930年,毕业,获博士学位。
1931年,回国开业行医。
1933年,赴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进修矫形外科;受到Hass教授指导,并师从Bohler教授门下,刻苦工作,努力攻读,终于以优异成绩学成。
1937年,归国参加
抗日战争。参加了由宋庆龄主持的中国红十字会抗日救亡医疗队。历任南京首都医院矫形外科主任,
中国红十字会第三医疗队队长,救护总队部矫形外科指导员。
1946年8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骨科等五所医学院所进行考察。
1947年9月,他回国受聘于
同济大学医学院任教授,并担任该院的
矫形外科主任;兼任上海市第一、六医院等单位矫形外科顾问。为中国首次创建了矫形外科专业使中国矫形外科专业步入了正规发展的轨道仅两年时间就使该科名扬全国。
1949年,他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骨库并于1950年在《中华医学杂志》刊登了《骨库工作经验初步报告》一文被誉为新中国诞生后医学界里的第一项重要成果。
1950年12月15日,上海市医务工作者
抗美援朝委员会成立,号召各医学院校、医疗单位组织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奔赴前线,救治伤员。同济大学医学院(现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当时尚称中美医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很快组织起一支独立建制的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被命名为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总队第一大队,8个月后又派出第二支,命名为第六大队。
1951年,上海市特聘屠开元为抗美援朝医疗顾问团顾问,他帮助长春军医大学(后为
白求恩医科大学)建立
骨库,使诸多骨伤
志愿军战士避免了伤残。
1956年5月,任第二军医大学急症外科医院院长;出任亚洲第一所急症外科医院院长,在短短的3年中诊治病人多达25000余人,其中各部位骨折6299人无一例死亡,以95%以上的诊断符合率和救治成功率,以12.5天的平均住院日创下了当时世界一流水平。
1959年9月,任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
1960年,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了完全离断肢体再植术的动物实验成功地解决了小血管吻合的通畅以及再植肢体远端肿胀这一关键问题。
1962年,《
中华外科杂志》发表了这一世界最早成功的
断肢再植动物实验论文为我国创建断肢再植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64年,
总后勤部为此给他记了一等功,召开了庆功大会和断肢再植学术交流操作现场会。
1975年,根据全军、全市的需要,他提出要创办一个创伤中心。受总后卫生部委托,创办了中国解放军第一期高级骨科进修班。
1979年4月,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
198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创伤研究所正式成立他作为急症外科的创始人、创伤研究所的奠基人终于实现了这一多年夙愿,这是他在晚年为国家和军队卫生事业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1999年1月24日13时 3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科研成果
长期从事骨科的教学及研究,创立并形成一套系统的骨科伤病诊治方法,如首创骨折手法整复的原则及操作技术,骨折复位后用无衬垫石膏固定技术,利用Brown氏架和Bohler氏架
牵引术,开放性创伤污染创面的
清创术等。在创办骨库、对脊柱
骨折脱位迸发脊损伤施行开放复位等方面,皆取得重大成就。60年代初,成功进行离断肢体再植的动物实验研究,奠定了中国显微外科的基础,获解放军总后勤部一等功。
社会任职
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总后卫生部专家组副组长,总后卫生部第六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名誉会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委员,《
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委员,《
中国外科年鉴》编委会委员和顾问编辑。
擅长领域
骨科学和创伤外科学。
历史评价
在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屠开元教授不断攀登勇于开拓屡建奇勋成就辉煌为我国现代骨科学和创伤外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不愧为我国骨科学界的一代宗师。他不到40岁就成为著名的骨科专家形成了一整套独创的、在国内医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的骨科伤病诊治方法如骨折的手法整复原则慢性
骨髓炎的诊治骨折复位后无衬垫石膏固定经过改进适应国内情况的屠氏牵引架切除污染创面的清创术治疗开放性创伤等方法。
屠开元教授一生淡泊名利为人师表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祖国和军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矫形外科人才不愧为具有崇高风范的医学教育家。70余年他培养了六代学生多达千余人我国医学界许多著名专家教授都曾受教于他的门下早年的学生也年届古稀但他们仍能牢记屠老的谆谆教诲无不称赞他治学严谨、甘为人梯的崇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