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门军镇
中国唐朝政府于现时香港西部及深圳西部一带所设的军镇
屯门军镇是中国唐朝政府于现时香港西部及深圳西部一带所设的军镇,也是屯门的名称由来,1899年新界租借予英国后废除。
背景介绍
唐朝开始,中国与外地的海上贸易日渐发达,对象包括波斯、阿剌伯、印度中南半岛南洋群岛等地,获誉为海上丝绸之路。而屯门地区扼珠江口外交通要冲,外地船只会先经屯门地区,然后北上广州进行贸易。船只一般会在每年5月至8月乘西南季候风抵达屯门地区,等候通知后方可进入广州;交易完成后则在屯门地区等待10月之后的东北季候风才离开。
由于当时屯门地区的著名,“屯门”一词也可见于当时的文学作品。《新唐书》曾引用唐朝地理学家贾耽撰《古今郡县道四夷述》之‘广州通海夷道’条:‘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韩愈在《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中写道:‘屯门云虽高,亦映波涛没’。刘禹锡在《踏浪歌》中写道:‘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踏潮’。目前尚未有史料证实韩、刘两位到过屯门。屯门的景色出现在他们的诗作中已说明由于海上交通便利,该地在唐朝已经闻名。
沿革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屯门军镇设立,隶属岭南道-广州府,辖管地域为南海郡宝安县(至德二年(757年)起改名为东莞县),即包括今东莞、香港及深圳沿岸一带,指挥部位于今深圳南头城。屯门一名乃有“屯兵之门”之意。军镇内除了有邮驿设施外,还驻有2,000名士兵,以保护海上贸易。天宝二年(743年),浙江海贼吴令光于温州作乱,当时南海郡守刘巨麟便从屯门军镇调兵平乱。
及至五代十国时期,屯门一带为南汉政权的领土,改屯门军镇为“靖海都巡”,并增建军寨。宋朝时该地则设“屯门砦”,仍设置营垒派兵驻守;元朝则于该区设置“屯门巡检司”;明朝再改置为“东莞守御千户所”,该地则称为“屯门海澳”,正德十六年(1521年)曾与佛朗机爆发屯门海战。到了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置“屯门墩台”,二十一年(1682年)改设“屯门寨”,乾隆年间则改为“屯门”,直至1899年新界租借予英国后废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3:48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