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简称“材料学院”)成立于2004年,下设学院党政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团委等党政管理部门和金属材料系、焊接技术与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高分子材料系、材料化学系以及实验中心等教学单位。“山东省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示范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先进材料与表面改性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海洋耐磨蚀材料重点实验室”、“青岛市耐磨蚀材料及表面改性工程实验室”,均设在本学院。“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也是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名校建设重点专业。
发展历程
2024年10月26日,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理事会成立大会暨新材料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学院简介
学院目前拥有“材料加工与再制造工程”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1个面向社会招生的“材料工程”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有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材料化学”5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180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40余名。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68名,其中教授10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1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名。98%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三分之一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教学质量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培养质量。《“材料科学与工程”山东省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创新教育实践》教改项目通过省级验收,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金属系获校级教改优秀奖,金属材料专业获学校品牌专业称号,《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在优化教学资源、优化重整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一次就业率连续两年名列全校第一,毕业生考研率保持在40%以上。
科研成果
科研能力
学院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已在金属材料与表面强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方面形成了稳定的学术梯队和研究方向,并取得丰硕成果。下属一个材料科学研究院和材料工程、表面技术、光电技术等三个专业研究所,一个省级研究中心——山东省金属材料与表面技术工程中心。建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材料加工四个公共实验室,并有表面冶金、热喷涂、纳米材料、玻璃陶瓷、计算材料学、自蔓燃,新型能源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多个专业特色实验室和多个产学研基地。共发表论文31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66篇,获得国家发明四等奖一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3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发明二等奖1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863等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7项,国防科研项目1项,科研经费达到 1260余万元,并在青岛校区青岛海纳等离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材料学科的产学研基地,对材料学科的工业化大规模应用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学院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973项目课题、军工863课题等科研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项。其中,学院材料表面工程科研创新团队负责完成的“等离子控制原位冶金反应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在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院教师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学院具有突出的产学研结合及科研成果转化特色,利用自主开发的技术成果创办了3个产学研基地。在多孔材料与表面改性、高能束表面冶金与强化、结构复合材料与微晶强化、功能材料与器件等方向,开发出一批有前瞻性的技术成果,并广泛应用于煤炭、石油、电力、造纸等行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科研团队及其成果
1、“金属材料表面工程”团队
科研方向:等离子束表面冶金;热喷涂;等离子原位反应。
主要成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多个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2、“环境友好材料”团队
研究方向:多孔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微滤膜;环保复合纸;煤矸石和煤粉灰为原料制备未经5玻璃;耐蚀镁合金。
主要成果:主持863国际合作、973子课题等多个国家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多项。
3、“超细晶强化结构材料”团队
研究方向:金属材料的超细晶强化;复合材料及涂层材料;新型耐火材料高温合金;大块非晶合金
主要成果:先后承担了30多种项国家和部委重点科研项目,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十余项。
4、“新能源材料”团队
研究方向:锂离子二次电池材料;固态反应和扩散机理;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超级电容器。
主要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山东省教育厅科技项目、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多个项目资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5项。
5、“先进功能材料”团队
研究方向:有机发光材料;近红外吸收材料;纳米材料。
主要成果:获得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等省部级项目资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教学环境
学院实验室面积约4000平方米,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拥有电子探针、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综合热分析仪、振动样品磁强针、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计、自动显微硬度计、多功能真空炉以及等离子表面处理成套装置等仪器设备,具备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交流合作
学院注重加强多方位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新泰矿机公司、青岛扎克船用锅炉设备公司、青岛海纳等离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教学实验基地;与71977部队建立军学共建基地;与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兵器工业五三研究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澳柯玛集团合作成立了“新能源材料研发中心”等。2005年,学院成功举办了“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和“功能材料发展研讨会”两个全国性的高水平学术会议。
学科建设
组织机构
党政领导
名誉院长:陈蕴博
党委书记:申兆亮
院长:李辉平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建楠
材料学院副院长:李敏、宋强、韩永芹、田健
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马韶霞
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光电研究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研究所
山东省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8 13:04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学院简介
师资力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