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全身心地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写作又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
总体计划上,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
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第一阶段的记述是《
文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
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
商业文明与
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
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
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
“海内外研究成果积累得比较完整的是香港,于是我总是利用前去讲学的机会在那里贪婪补课。记得前不久一位曾经多次撰文批评《山居笔记》’硬伤‘的先生直接给我来信,说又发现我的一处论述在国内某大学编印的资料上找不到根据,我回信感谢他来信探讨之诚,并说明那项资料早已被海外学术界严密论证,详细资料存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库房,答应下次去时复印一份送给他。
香港中文大学在山上,我当时为了钻研资料栖居一处设备简单的
集体宿舍叫曙光楼,因此有了’山居‘的说法。”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
浙江省
余姚县桥头镇(今属
慈溪市),国际著名
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中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现任
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曾任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
剧协副主席、
青歌赛评委。2006年第一届“
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海内外读者高度评价他集“深度研究、亲历考察、有效传播”于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为守护和解读中华文化作出了先于他人的杰出贡献。
《山居笔记》让作者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他来了,一个气势磅礴的中国立刻展现在我们眼前!文学和史学携手,散文艺术的登临绝顶之作。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再展风华,一本有关历史、地理、文化、美术的旷世钜作──《山居笔记》,千呼万唤,终于出版。
文明和邪恶不可混淆,历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本书堪称散文艺术中登峰造极之作。继《
文化苦旅》后,余秋雨再展风华,将历史、地理、文化、美术完美融合,造就了这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