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山西大学一级科研机构
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于2002年7月2日成立,为山西大学一级科研机构。现为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研究创建于2002年7月2日,为学校一级研究机构,设有环境科学硕士点(1994年获准)、环境科学博士点(1998年获准)、环境科学省级重点学科(2002年获准)、环境科学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获准)、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05年获准)、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获准)。中心从环境污染物分析及其生物毒理效应研究起步,历经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学科交叉、结构合理的三个稳定研究方向:环保可降解色料的分析与应用、新型环境分析技术与方法、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的分析与健康效应研究。
成立背景
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于2002年7月2日成立,为山西大学一级科研机构,设有环境科学硕士点(1994年获准)、环境科学博士点(1998年获准)、同年被批准环境科学省级重点学科、环境科学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获准)、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05年获准)。中心从环境污染物分析及其生物毒理效应研究起步,历经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学科交叉、结构合理的三个稳定研究方向:环境化学与应用、环境医学与毒理学、污染控制和资源有效利用。现有职工25人,其中教授5人:董川教授、程芳琴教授、桑楠教授、孟紫强教授、赵强教授。
科研队伍
我所现有在职教授3人,其中董川教授获入选山西省首批“三晋学者”特聘教授;赵强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 兼职教授2人;开展合作研究的山西省“百人计划”5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
研究生培养
我所在读博士研究生19人,硕士研究生47人;博士后流动站目前进站9人,出站5人;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50多人次。我所与香港浸会大学、加拿大Mcmaster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关系,已派多名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并送多名研究生到以上大学进行联合培养。
科研情况
该所项目、论文、专利与应用研究全面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来,研究所科研经费达到800多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如在ACS Nano(10)发表2篇, Jourral of Material Chemistry(5.968)上发表3篇, Biosens. Bioelectron(5.602)上发表4篇,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6.273)上发表1篇, Analytical Chemistry(5.874)上发表1篇; Chemical Communications(6.169)上发表2篇,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4.881)上发表2篇等;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5项,其中转让专利16项,专利技术已在受让企业中生产应用,并且围绕新型环保可降解色料核心技术已开发出不同规格不同用途的环保教学用具60余种。该产品已在上海、江苏、河南、福建等千余所学校使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研究方向
环境分析化学与应用
本方向的特色是注重学科交叉,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化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环境科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环保新材料的研发和环境分析化学研究,为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提供新理论、新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研究人才,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环境医学与毒理学
环境医学与毒理学方向历经30余年,一直把环境与健康、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及其防护的研究放在首位。采用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现代理论和技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和哺乳动物的生物学损伤及其毒理学作用,以及这些变化的早期指标和预防措施,从而把环境毒理学提高到亚细胞和分子毒理学水平。同时,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问题。
污染控制和资源有效利用
污染控制与资源有效利用方向主要针对山西省燃煤污染、工业水污染以及土壤等污染严重,同时针对山西省及我国中西部的优势资源-煤炭和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的现状,采用化工、生物、生态修复等原理和技术,开展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煤系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燃煤二氧化硫和烟尘减排以及盐湖卤水资源综合利用中废盐山、废卤水减量化和生产过程节能减排,矿区土壤修复,工业和矿区水污染治理等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
论文成果
[1] Study on the Complexation of Isoquercitrin with b-Cyclodextrin and Its Derivatives by Spectroscopy ,Yunlong Wang, Chuan Dong,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9年,650,124-130.[2]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t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Nafion/nickel hydroxide modified nickel electrode ,Jie Qiao, Shaomin Shuang, Chuan Dong*,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 ,2009年,138 (2): 402-407.[3] Methane sensor based on nanocomposite of palladium/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grafted with 1,6-hexanediamine. ,Zhongping Li, Shaomin Shuang, Chuan Dong*,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 ,2009年,139(2):.453-459[4] Synthesis and binding properties of carboxylphenyl-modified calix[4]arenas and cytochrome c ,Wen Ting An, Chuan Dong,Talanta,,2009年,2009,79:54-61[5] Characterization of a methane-utilizing bacteriza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monitoring methane. ,Chungui Zhao, Chuan Dong*,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2009年,(106): 2024-2030[6] Study of the contact charge transfer behavior between cryptophanes (A and E) and fullerene by absorption, fluorescence and 1HNMR spectroscopy ,Caihong Zhang, Shaomin Shuang, Chuan Dong*,,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9年,650,118–123.[7] Application of HPLC and MALDI-TOF MS for Studying As-Synthesized Ligand–Protected Gold Nanoclusters Products ,Yan Zhang, Shaomin Shuang, Chuan Dong,Analytical. Chemistry,2009年,81(4): 1676-1685.[8] Study on the phosphorescence characterizations of palmatine chloride on the solid substrat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ctDNA ,Junfen Li, Shaomin Shuang, Chuan Dong*,Talanta,2009年,77(3): 1043-1049[9] Synthesis an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wo novel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fluorescent dyes ,Shengmei Song, Chuan Dong,Talanta, ,2009年,77(5): 1707-1714[10] Mode-filtered light methane gas sensor based on cryptophane A , Suozhu Wu, Shaomin Shuang, Chuan Dong, 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9年,633, 238-243
参考资料
研究所简介.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研究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26 09:45
目录
概述
成立背景
科研队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