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送灶即事
现代鲁迅诗作
《庚子送灶即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01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写于送灶日。首句写送灶时的祭品,次句是说因为家境贫寒,只能典当了衣服来筹办香烛等贡品。最后两句说家中已经没有多余的东西可以变卖了,所以,缺少的祭品哪里仅仅只是没有一只黄羊。诗句通俗晓畅,通过一次简陋的不成敬意的祭灶活动,在轻松幽默中寄托些微不满与牢骚,既真实表现了当时家庭经济的困顿拮据,同时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
作品原文
庚子送灶即事1
只鸡胶牙糖2,典衣供瓣香3。
家中无长物4,岂独少黄羊5。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供品仅有一只鸡,仅有胶牙糖,仅有一瓣香,只因家中困顿,典当衣物度日。
家穷,没有值钱物品可当,祭供物品不丰,不是故意缺少黄羊作祭。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01年2月11日晚上,也就是旧历1900年庚子腊月二十三——旧俗所谓祭灶日之夜。
此时,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已达半年多,清王朝在向各帝国主义屈膝求和,正如这个封建小朝廷在所谓《自责诏》中所云:“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搜刮以尽。造成社会凋敞,农村破产,老弱转乎沟壑,妇孺流离失所,全国人民处于深重的苦难中。这一年,鲁迅的祖父仍系于杭州狱中,父亲病死已五年,家庭屡遭“变故”,从南京读书度寒假的鲁迅在绍兴使他有机会亲历目睹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
周作人日记:“夜送灶,大哥作一绝送之,余和一首(角黍杂猊糖,一尊腊酒香。返嗤求富者,岁岁供黄羊)。大雪。诗稿存后。“
鲁迅当时正回家过寒假。遇到家里有这样的习俗,有感而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前两句诗一方面揭穿了军阀们靠“请吃饭”玩弄阴谋诡计;一方面提出用胶牙糖粘嘴的事来,也是对灶神的无情嘲弄。这里,首句列出两件祭物,次句却有着深刻的寓意。“典衣供瓣香”,联系上句,瓣香、胶牙糖以及“只鸡”,原来俱是“典衣”的结果。它即反映出当时人民的贫困窘境;也揭示出封建迷信(敬神)与贫穷之间的尖锐矛盾。解放前所有历朝历代的一切统治者,无不借助于“神权”来维护它们的反动统治。即“由阎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以及由玉皇大帝以至各种神圣的神仙系统”正是这些魑魅魍魉结成的精神枷锁,既使人民在政治上屈从于命运;又使他们在经济上更趋于贫困。这首诗题为“即事”——就眼前所见记而为诗。但显然,鲁迅不是作客观的记录,而对鬼神及封建迷信的厌恶,以及对尚未觉醒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已隐隐透露出来。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这两句诗,以极其形象的事物生动地反映出当时农村破产,劳动人民家无隔宿之粮的惨淡情景。祭神,对被“神权”统治尚未觉醒的农民来说。是看成一件祸福攸关大事的;但是,典尽衣物,顶多也只能杀一只鸡,备一点胶牙糖,一些香烛,哪里还能买得起更贵重的黄羊。“岂独”二字,含意深沉,一方面表示在“家中无长物”的情况下,办不起黄羊来祭灶;另一方面也表示出不想靠祭灶来改变现状、也不可能改变现状的意思。
这首诗虽简短,但却透视出当时中国农村破产、农民家徒四壁的一面生活侧影。通过庚子送灶这件看似极平常的事物,深刻地表现出封建迷信对劳动人民的危害,和作者对这一事物的鲜明态度。
全诗四句语言浅显通俗,一二句只鸡、胶牙糖、瓣香看似平列,因皆出之以“典衣”,不仅使这十个字结联成体,具备了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且具有振起全诗的作用。三句是一直白,对上句是进一步的渲染和深化。第四句是整首的主脑,篇终见意,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看,这句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耐人寻索,韵味无穷。
名家点评
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郑心伶:鲁迅从旧垒中来,对自己熟悉的本阶级,对当时的世态人事看得分明,他的诗文无不给正在溃败中的封建社会以犀利的一击。本诗就是见证。作者表面上是嘲弄灶君,实际上是抨击封建统治的“暴君”、“昏君”;表面上是向灶神诉苦,实际上是对旧社会的无情暴露、鞭挞。本来是普普通通的民间送灶风俗,但一经他匠心独运,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写得朴实,诙谐,新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倪墨炎:“这首诗其实是对灶神和祭灶大发牢骚的诗”。
作家谢邦华:本诗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饰,但“用意深邃,幽默和讽刺随处可寻”。溶爱憎于诙谐之中,藏深意于质朴宓之内。诙谐中含愤懑之情,质朴中闻抨击之声。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参考资料
庚子送灶即事.中国作家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9 12:0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