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岭镇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辖镇
岐岭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位于五华县西北部、五华河源头,东邻华城镇,西北接龙川县,南连潭下镇,辖区总面积154.8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岐岭镇有户籍人口78531人。截至2020年6月,岐岭镇辖2个社区和25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长乐初建,岐岭始设乡。
清末,属西楼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属第二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与孔化、清溪合并为西楼乡,属第一区。
1955年,设岐岭区。
1957年,改为乡。
1958年,合并乡,双头并入岐岭乡成立岐岭公社,后又一度分合。
1972年,岐岭公社分出双头公社。
1983年11月,岐岭公社改设区。
1986年11月,改设岐岭镇。
2004年10月,双头镇并入岐岭镇后区域沿袭至今。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6月,岐岭镇辖2个社区和25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岐岭镇,位于五华县西北部,五华河源头,东邻华城镇,西北接龙川县,南连潭下镇,辖区总面积154.86平方千米。
矿物资源
岐岭镇矿物资源有钼、钨、金矿及石灰石等。
人口
截至2019年末,岐岭镇有户籍人口78531人。
经济
岐岭镇的酿酒历史已有千余年,素有“米酒之乡”的美称,境内白酒企业长乐烧酒业有限公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现有员工420多人,产品主要以白酒、黄酒、滋补酒3个系列38个品种为主。酒业新贵还有客联酒业有限公司,酒类作坊有数十间。2018年,全镇酒类生产规模达到9000多吨,酒类企业从业人员26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350多人。全镇酒类总收入2.5亿元,约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以上。产业上下游带动从业人员5000多人,是岐岭镇的重要产业。岐岭出产的白酒以味香,质醇闻名世界,近年来,先后获得省级“酒业技术创新专业镇”“中国广东客家酒镇”称号。
2017年,岐岭镇农村经济总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9.5%;农村人均纯收入9817.76元,同比增长8.9%;镇级财政收入7561.3万元;国地两税收入1883.3万元。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岐岭镇因从河源市龙川县蓝关入五华县境界都是山岭陡峭,故名岐岭。
红色文化
岐岭是开国中将曾国华的家乡。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闽粤赣边五(华)兴(宁)龙(川)革命根据地成立,区域包括岐岭、双头、新桥等地,是东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央苏区的南方屏障。后来遭到国民党多次“围剿”,革命根据地丧失,党组织活动逐步停止。长期的革命斗争,在岐岭留下了曾国华将军故居和石碣围战斗、火烧三多齐木桥、合水税站、荷梅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众多红色革命旧址,岐岭镇先后有59位烈士为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牺牲。
酿酒文化
岐岭镇地处韩江源头,地势属山区,水质独特,酿酒历史已有千余年,素有“米酒之乡”美称。岐岭出产的白酒以味香,质醇而闻名。岐岭镇先后曾获广东省级“酒类专业镇”“酒业技术创新专业镇”“中国广东客家酒镇”称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长乐烧酒制作工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烧酒制作工艺一直沿用古老的生产方式︰粉碎驴推磨,制曲用脚踩,出窖抬大筐,降温扬大锨,用水人工挑,蒸酒烧土灶,测温手触摸,配料靠手握。长乐烧酒传统制作工艺世代相袭,酿造经验点滴积累。这种制酒工艺虽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却是中国制酒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长乐烧酒制作工艺传统长乐烧酒的制作工艺技术性强,操作要点多且难于掌控,加上制作使用的设备简陋,消耗劳动量大而效率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市场需求,逐渐被现代化的设备、工艺所取代,长乐烧酒传统制作工艺将有可能就此失传。
风景名胜
综述
岐岭镇文物古迹有中国传统村落凤凰村和始建清代的五华县重点保护文物联安村合水口六层培风塔,大眉山和嶂坑古道,中山大学农学院办学旧址等。
曾国华故居
曾国华故居,位于岐岭镇,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结构为五开间三堂两横屋一围龙,坐南向北,共有40个房间,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门前一禾坪,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曾国华故居是五华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五华县文物保护单位、五华县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和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五华县委、县政府对曾国华故居进行修复,基本恢复了革命旧址原来的建筑风貌。
大眉山、樟坑古驿道
岐岭大眉山、樟坑古驿道在2018年冬被评为广东省15个重大发现的南粤古驿道之一,大眉山、樟坑古驿道因历史变迁、地貌改变,现分为皇华大眉山古道和荷梅樟坑古道两段,初勘全长约22千米。相传秦朝末年,南越王赵佗置郡龙川佗城时,为管理龙川、五华开辟从龙川老隆至五华华城而成,南越王赵佗曾多次策马来往,后使之成为“官道”“商道”。该路过去熙熙镶壤,民国期间,公路开成,该路返归冷落。大眉山古道和樟坑古道均保存良好,两段均有保持良好的石阶路各约2千米,据广东省、梅州市文物部门考证,是五华县众多古道中保存最好的文物遗迹之一。
中山大学农学院办学旧址
据《华南农业大学校史》载“1944年底至1945年初,日寇进犯粤北,企图打通粤汉铁路,1945年1月16日,中山大学在仓促间分数路疏迁,部分师生由代理校长金曾澄率领,经乐昌、仁化、龙川抵达梅县设校本部,农学院部分师生则迁往五华县岐岭镇。”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五华县农学院复课,教师有黄枯桐、黄仲文教授等,院务工作由简浩然先生代行。”当时师生共约有一百多人,分两批住在涂屋和新苏屋,时间一年半左右。当时,民国五华县政府每月筹借农学院学生谷粮和副食费,名额50名,后因前来五华县复课的农学院学生日渐增多,又将筹借名额增至100名。现涂屋旧址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左右,结构为上五下五两栋出水,共有8间,虽部分倒塌,主屋仍然保留较好。苏屋旧址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左右,左右各四间,后经扩建,增加四间泥砖房,部分墙体已倒塌,主屋保存较好。另外在大坝里(现皇华中学地段),建有教学点与中山纪念亭,今均已拆除。
著名人物
岐岭镇人物有中共中央九届委员、开国中将、解放军空军原副司令员曾国华;有早年秘密参加革命,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的革命前辈钟俊贤赖燕如、钟鑫耀、钟靖寰等;有热心公益的爱国华侨美国檀香山商会会长钟木贤等;有科技教育界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特聘专家、高级农经师刘达华,国家一级注册高级建筑师何孟章等。
地方特产
岐岭毛糕
岐岭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温润的气候,养成了当地人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食物——毛糕。毛糕其实质是豆腐头发酵后,长出白色绒毛,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菌。毛糕富含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是有机健康食品,味道纯正鲜美。制作毛豆腐关键,在于用自制发酵“酸水”来点卤,酸性物质同样可以让大豆蛋白凝固,但是“酸水”更大的意义在于伴随着点卤的过程其中的微生物们也随之流入,被埋植进豆腐渣当中。
酥烧
“酥”有松脆的意思,“烧”就是描述食物经过油炸之后的颜色,“酥烧”这个名字既形象又直观。将肥猪肉切成一片片,然后包裹上秘制的冬瓜片;紧接着按照比例将鸡蛋、水、面粉均匀的搅拌在一起,之后便涂抹在肥猪肉上;然后进行慢火油炸,炸至金黄色就出锅捞出。刚起锅冷却后的酥烧是最好吃的,酥脆香甜,满嘴流油。酥烧的食材又具备了客家菜“肥、咸、烧”等特点。在过去,人们生活条件较差,每逢过年过节,迎婚嫁娶,摆满月酒等等有重大喜事的时候,都会上酥烧。
白芒坝油仁花生
白芒坝油仁花生已有1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前,产品就已闻名广州、香港等地。白芒坝花生主要生产地为龙岭村白芒坝,半旱石灰岩风化沙质土壤,选种为龙生型多荚果迟熟花生,播种于春分前后,成熟期较其它花生迟50多天,于中秋节前后成熟采收。白芒坝花生的制作过程独具特色:一洗二晾三炒,制作白芒坝油仁花生的手工、明火生炒加工秘方,使白芒坝油仁花生具有香脆、可口,颗粒丰盈饱满,色泽好等特点。生炒制作的白芒坝花生全面保留了花生营养,风味醇厚天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锌元素和多种矿物质及维生素。
参考资料
岐岭简介-走进岐岭.五华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五华县-岐岭镇.国家统计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7 22:0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