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阳三首
金朝元好问诗作
《岐阳》是金朝元好问创作的组诗。第一首写关中形胜之地,为凶狠的蒙古军所围困,人民遭受深重灾难,感觉自己救国无策,而空望岐阳,凄泪满裳。第二首写岐阳之役的惨状,控诉蒙古军残杀无辜的暴行,包含着诗人深沉的悲愤。第三首从金朝当年全盛时写到今天衰败的可悲,慨叹由于政治腐败,抗敌不力,险要的山川没有起到屏障作用。全诗沉挚悲凉,字字血泪,感人至深。
作品原文
岐阳三首[1]
作者:(金)元好问
其一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2]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偃蹇[3]鲸鲵[4]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5]
其二
百二关河[6]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7]问,争遣蚩尤[8]作五兵?
其三
眈眈九虎护秦关[9],懦楚孱齐机上看[10]。
禹贡[11]土田推陆海[12],汉家封徼[13]尽天山。
北风猎猎[14]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
三十六峰长剑在[15],倚天仙掌[16]惜空闲。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其一
[1] 公元1231年(正大八年)正月,蒙古军围岐阳(今陕西凤翔),四月城破。
从这三首诗起,以下大部分是丧乱诗。这些诗,感情真挚,言辞凄切,“悲愤从血性中流出”,因而引起了历代诗人强烈的共鸣。清人赵翼在《题元遗山集》里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就是指的这一类诗。
[2] 三秦:项羽灭秦,分关内地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号三秦。
[3] 偃蹇(yǎn jiǎn):傲慢,高盛。
[4]鲸鲵(ní):大鱼。此处比喻蒙古军之暴。
[5] “穷途”两句:阮籍行车“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晋书·阮籍传》)。此处是作者借此典自况。
其二
[6]百二关河: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史记·高祖本纪·苏林注》)。
[7] 苍苍:天。
[8] 蚩尤:《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其三
[9] “眈眈”句:公元1218年(金宣宗兴定二年),置秦关等处九个守御史。
[10] “懦楚”句:以虚弱的齐国楚国比喻金王朝的衰败。
[11]禹贡:《尚书》中的一篇,记叙了我国上古的疆域。
[12] 陆海:指地势高平、物产丰饶的地区,古代以陕西为“天下陆海之地”(《汉书·东方朔传》)。
[13] 徼(jiǎo):边境,边界。此两句说,关中地势如此雄壮,汉凭它扩大疆土,直至天山,而金竟不能守。
[14] 猎猎:风声。
[15] “三十六峰”句:嵩山三十六峰,可以做防堵敌人的屏障。
[16] 仙掌:华山有仙掌峰。这两句是说,大好的天然屏障,不予利用,太可惜了。
白话译文
其一
凶猛的敌骑营寨相连,天上的禽鸟也难偷飞;呼号的北风席卷大地,迷茫的天空大雪霏霏。号称形胜的三秦啊,山河的险要古今未改;千里传来的噩讯啊,怎知道究竟是真是非!庞大的鲸鲵是那么凶暴——似海的人群尽被吞食;毒蛇和恶狗是那么猖獗——分明像铁山把孤城紧围。就像是走到穷途的阮籍啊,我面对国难苦无良策——徒然怅望着失陷的岐阳,纷飞的悲泪溅满了裳衣!
其二
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荒野里,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蓝天下,惨淡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我能够从什么地方啊,向苍天细细地责问——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啊,制造这杀人的刀兵?
其三
遥想当年,九虎猛将们目光炯炯,凛然守卫在巍巍秦关——孱懦的齐楚何曾在眼,直看它好似肥肉在砧!《禹贡》记述的土田啊,要推那“陆海”最是肥沃;汉朝当年的边界啊,蜿蜒着伸过遥远的天山。慨叹今日,猎猎的北风呼啸不已,悲壮的胡笳随风远传;潇潇的渭水呜咽难抚,河边的战士尸骨正寒。空自有华山的三十六峰啊,仍然像长剑屹立——只可惜倚天的雄奇仙掌啊,只落得徒自空闲!
创作背景
《岐阳》写于金代末年。当时金国面临的强敌是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于公元1219年发动西征,把版图扩展到中亚和欧洲以后,即致力于南侵。1227年农历六月消灭了建国达190年之久的西夏,前锋直达凤翔(岐阳)。但七月成吉思汗在距离凤翔不远的今甘肃清水县病死。继承汗位的窝阔台于1231年初再次围攻凤翔,农历二月凤翔陷落。蒙古兵围攻岐阳,四月城破,作者时任南阳县令,闻变写《岐阳》三首。《岐阳》即写于公元1231年二月前后。凤翔陷落后,蒙军调整部署,分三路扑向金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1233年农历正月汴京守将降蒙,时任尚书省左司都事七品官的元好问成了蒙军俘虏。先被囚禁在汴京城南的青城,四月被押送聊城(今山东聊城市)羁管。
作品鉴赏
第一首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诗作一开始就渲染出一种阴冷、低沉、压抑的氛围:北风劲吹,强敌压境。诗人似乎看到了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也似乎更深一层看出了社稷倾危,江山难保。突骑:突人对方阵地的精锐骑兵。
“三秦形胜无古今,千里传闻果是非”。紧承上两句,诗人的这种担忧还是真的表现出来了。在一声反问中引出了自己内心的沉郁隐痛,悲愤、沉痛、失望的心情溢于言表。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这两句是作者在得知岐阳陷落之后的设想。句中几处地方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入侵者的凶狠、残暴、野蛮,同时也流露出元好问同情老百姓,心忧国难的思想感情。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这两句直抒胸臆,悲慨沉痛,语短情长,感人肺腑。
第二首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元好问身在南阳,却心系失陷的岐阳,写岐阳失陷,又回顾了十年战乱带来的惨状,可谓思绪悠长。“暗”字巧妙渲染出战地暗无天日的场面。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诗句从“望”字生发开去,望中已知音讯断绝,望中如闻陇水呜咽,望中悬想沦陷中的岐阳,从而为下面对岐阳空城的描述作了铺垫。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这两句情感极其低沉悲痛。江淹《恨赋》:“试望平原,蔓草萦骨。”元好问在本诗中加入“有情”二字,使自在生长的野蔓草也变得灵动起来,而且还注入了感情的力度,可谓力透纸背。接下来,面对夕阳残照的空城,作者呼天抢地,责问蒙古军屠城罪行。人们读后,不禁一陲魂颤。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如果说上一句的质问还比较笼统,这一句的质问就落到实处了。诗人责问上苍,痛恨蚩尤,表现出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惨无人道战争的极端憎恨。
第三首
“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面对积弱不振的现状,诗人痛苦地反思过去,回顾历史,希望从中找出重振国家的良方妙策。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这两句和前两句都是描述金朝全盛时的景况。诗人有好几处运用典故,意在说明往日的繁盛与强大。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猎猎是风吹的声音,潇潇是水流的声音,诗人连用两个象声词,极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岐阳城的荒凉与冷清,与往日的繁盛热闹人声鼎沸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全诗在悲怆的抒写中,陡然引入了对险峻华山的描绘,颇能让人产生几分突兀之感,其实这样写不仅是慨叹由于人为的防备不足,使险要的山川、天然的屏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也隐含着元好问愤愤不平的书生意气。宋玉《大言赋》有“长剑耿耿倚天外”之句,元好问在本诗中以倚天长剑比喻险峻的华山。意在提醒金朝统治者要加强防务,可谓在沉痛中见警策。
总评
这组诗感情沉郁、凝重,笔法顿挫回旋,颇有杜甫离乱诗的风格。第一首诗是元好问在得知岐阳失陷后,对险恶形势的描述,其中贯注着诗人极其悲痛的情感。作者借写事反复渲染这种胸中涌动的哀情,并在结尾直接抒发出来,从而产生了一种逼人的艺术效果。第二首重在写实,但不用工笔细描,而是大笔勾勒,诗人选取几组典型意象,并用一些扣人心弦的动词,把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动态画面,比如:用一“萦”把野蔓与战骨组合起来;用一“照”把残阳与空城组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效果。第三首抒写诗人的胸中之气,一、二联作者回顾了昔日的繁盛强大,三联以悲景抒写今日金朝的衰微,在强烈的对比中自然引发了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结尾把华山三十六峰比喻成倚天长剑,象征着作者胸中蕴含着不灭的精魂。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祖先出自北魏拓跋氏,但父祖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元好问7岁就能写诗,20岁即名震京师。27岁时,因蒙古军南侵,他从家乡流落到河南。公元1221年(金宣宗兴定五年)中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公元1232年(金哀宗开兴元年),擢尚书省椽,不久,又除左司都事,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国灭亡后,曾被押送聊城(今山东聊城市)羁管,后回故乡从事著述,终生不仕元朝。著有《遗山集》《遗山乐府》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3:16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