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菖蒲
中药名
岩菖蒲,中药名。为虎耳草科植物岩白菜Bergenia purpurascens(Hook.f.et Thoms.)Engl.的根茎。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健胃止泻,生肌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胃痛,食积,泄泻,便血,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入药部位
性味
味苦、涩,性平。
归经
归肝、脾经。
功效
健胃止泻,生肌止血。
主治
胃痛,食积,泄泻,便血,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相关配伍
1、治胃痛,消化不良,腹泻,大便下血,头痛,胸痛,腰痛,痛经:岩菖蒲3-6g。研末,开水送服。(《云南中草药》)
2、治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岩菖蒲6g。泡酒内服。(《云南中草药》)
3、治外伤出血:岩菖蒲研末外撒,或用鸡蛋清调匀敷患处。(《云南中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3-6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叶鞘及须根,晒干。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3-52厘米。根状茎粗壮,被鳞片。叶均基生;叶片革质,倒卵形、狭倒卵形至近椭圆形,稀阔倒卵形至近长圆形,长5.5-16厘米,宽3-9厘米,先端钝圆,边缘具波状齿至近全缘,基部楔形,两面具小腺窝,无毛;叶柄长2-7厘米,托叶鞘边缘无毛。花葶疏生腺毛。聚伞花序圆锥状,长3-23厘米;花梗长8-13毫米,与花序分枝均密被具长柄之腺毛;托杯外面被具长柄之腺毛;萼片革质,近狭卵形,长6.5-7毫米,宽2-4毫米,先端钝,腹面和边缘无毛,背面密被具长柄之腺毛;花瓣紫红色,阔卵形,长10-16.5毫米,宽7-7.8毫米,先端钝或微凹,基部变狭成长2-2.5毫米之爪,多脉;雄蕊长6-11毫米;子房卵球形,长6.7-7.5毫米,花柱2,长5.3-7.5毫米。染色体2n=34。花果期5-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700-4800m的杂木林内阴湿处或有岩石的草坡上或石缝中。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状鉴别
根茎圆柱形,有时可见分枝,长约17cm,直径0.5-1.5cm。表面黑褐色,具密集而隆起的环节,节间长6-11mm,节上残存褐色鳞片,并有皱缩条纹和凹点状或突起的根痕,除去外皮者浅棕色至棕褐色。质坚而脆,易折断,断面灰白色,粉性,近边缘有类白色点状维管束环列。气微,味苦、涩。
以根茎粗壮者为佳。
药理作用
抗食管上皮重度增生。
现代应用
1、治疗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
2、治疗慢性食管炎。
相关论述
1、《云南中草药》:“止血生肌,健胃止泻。”
2、《中国民族药志》:“理气消炎止痛,消食健胃。用于肾炎水肿。”“退热,收敛,解肝、胃毒。用于肺炎。”
附注
岩白菜为民间草药和少数民族(藏族、维吾尔族、纳西族等)用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2 09:10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