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风情画》是
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卫视2004年打造的文化精品电视栏目。岭南文化博大精深,栏目深入解读岭南悠久的历史、人文和民风民俗,以
独特的文化视角尽显岭南文化的魅力。栏目开播以来,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欢迎,成为港澳和海外同胞“寻根”的一条通道,也是广东人了解自己家乡的一个窗口。
栏目简介
以岭南文化为底蕴,芸萃广东各地的
历史文化遗产,展现
南粤风土人情。节目内容侧重
历史、
地理、
方言、
人物、
民俗、
艺术等,通过“
乡风、
乡土、
乡音”三个节目版块,多角度展示岭南区域地理文化特色,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欢迎,成为港、澳、台和海外同胞“寻根”的一条通道,也是广东人了解自己家乡的一个窗口。
乡风
1、乡 风:以反映民风、民情、民俗为主。主要介绍独具岭南
特色的风土人情,将有地域性、历史性、故事性的岭南民间风俗习
惯及其由来介绍给大家,从让人们中感受到
岭南历史文化的魅力。
乡土
2、乡 土:主要介绍在岭南这片热土上所发生的有影响力的或是
至今保留着历史痕迹的人文故事,大到一个古建筑,小到一块家乡特
产,触景生情,以物寄情,感受岭南这片热土的文化魅力。
乡音
3、乡 音:主要以岭南地区的
民歌、
戏曲、音乐、
方言等为主。
这个版块将把这些独具岭南特色的艺术形式,
通过节目将其不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征、
欣赏价值等介绍给海内外观众,使这浓浓
的乡音能够在海外游子们的心中引起共鸣,
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寻找到可以释怀
思乡之情的温馨时刻。
栏目宗旨
挖掘岭南文化精髓 展示岭南民俗风情
播出时间
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卫视(TVS2)
节目长度每期10分钟
广东省内: 逢周三、四 23:10--23:20
卫星播出: 逢周三、四 21:00--21:10
编辑出版
序
广东广播电视台开了个好栏目:《岭南风情画》。播出已有两年,反映相当热烈,各地市台纷纷效仿,还送来了许多好节目,广东台把它集纳成册,送给我看,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看到的第一篇书稿是《珠海鸡山牛歌唱中秋》。恰巧我们目前正在珠海作民俗调查,编撰《珠海民俗》,查阅了不少资料,走访过许多老人,听了咸水歌、高堂歌,就是没有听过“牛歌”,于是我一口气把文章读完,感慨万分。原来,现在会唱牛歌的,只有唐贻程老人了,他已经 80多岁,尽管他也用蝇头小楷记录下不少牛歌,收集成册,但已经成为书本铅字的鸡山牛歌是否要丧失其生命力,退化成为一个历史的符号?这更是令人担忧的。事实提醒我们:
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已经刻不容缓。这就是本书在给我们展现丰富多彩的岭南风情画的同时给我们的警示。 细读本书,就不难发现编者的这一意旨,他们把濒临绝灭的民族文化遗产奉献给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唤起我们遥远的记忆,给我们美丽的享受,而是通过这些美好的回忆,启迪我们保护这些民族文化精品的心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你看那刚劲古朴的
湛江人龙舞,吸纳了龙的精神,融进了人的灵气,构建了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默契;那神奇飘逸的江门潮连纱龙,晶莹通透,珠光宝气,从其点睛、上水等仪式及跳龙门、蟠龙、跃龙、卧龙等舞姿,把龙的形态表现得活灵活现。据考证,岭南古代曾是一个庞大的龙族团的居所,龙舞特别丰富,除
人龙、
纱龙外,还有中山的
醉龙、大埔的
乌龙、风顺的火龙、紫来的
金龙、西关的
草龙等等,皆各有特点,别有意韵。
内容简介
本书中还选辑了
化州的
跳花棚,那是一种古老的傩舞,源于远古的生殖崇拜。“棚”原作“甏”(读音bēng),世人多不识此字误读作“péng”,转而为“棚 ”。“甏”古作“祊”,原为古代宗庙门内的祭祀,其初始为生殖崇拜,转而为宗族崇拜,再转为土地的崇拜。于是丰收之后,“祝祭于祊”,庆丰劈邪,娱神娱人,流传至今,实在难得。几年前在广东民间欢乐节上刚一亮相,便受到人们的热情关注。再有韶关的月姐歌,过去粤北地区多有流行,那是妇女们中秋期间立歌堂时唱的,歌声甜美悠扬,但带几分忧怨,我早年曾有撰文介绍,如今物换星移,已不多见,反而不如清远的南歌流行了。现集中所录,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于月姐歌的称谓也很贴切,文献中没有记载,也是抢救、保护的一项成果吧!
其他如揭阳“升彩风”的风俗,也很有意思。笔者40年前曾在揭阳生活过八个月,与一位老农同吃同住,只知揭阳简称“凤城”,谜风很盛,出版过《凤城谜话》,却不知有升彩凤的风俗,其彩凤灯制作之精美,几可及东莞的千角灯,搞好了,说不定可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呢!其实,广东这次进入全国名录的项目很多,全国 518项广东占31项,本书中选到的只有两项:
人龙舞和盘龙节。许多很有视觉效果的项目未有入选,如60年一度的
小榄菊花会,潮汕的
英歌舞,梅州的
客家山歌,陆丰的
皮影戏,粤港澳盛行的
粤剧等,做出来也一定很好看的。还有一批现在各地正在申报的、很有岭南特色的,如纱湾
飘色,
东莞麒麟舞,东坑的
卖身节,顺德的
龙舟,吴川
做年例、逛花桥等等,说明我们这个栏目可以做的节目还很多,前景相当广阔,意义也很重大,如能坚持下去,三年五载下来,一部厚重的《岭南风情大观》就出来了。
本书所收录的十多篇着作,只是栏目初设两年来的成果,但一幅岭南风情画的底蕴亦已初现。岭南文化,根在中原。集中许多人物事件,都与中原息息相关,《升彩凤》的揭阳龙砂乡人就是南宋丞相
江万里的后代,因“帝为龙,相为凤,将为虎”,故揭阳才有“凤城”之称:潮连纱龙、湛江舞人龙,更与中华民族龙图腾崇拜有关,所以许多风俗习尚,衣饰冠戴,几同中州。但由于岭南远离中原政治核心,加上气候环境不同,岭南风俗又有它许多特异的现象。
岭南春无来去,
百花争艳,广州年宵花市历久不衰;“正月生菜会,五月龙母诞”更是他乡所无;水上居民“买力日”、“鱼花诞”,南海神庙的“
波罗诞”,广州的 “
金花诞”,都为岭南所独有。饮食娱乐方面,更是依托岭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海外交往的八面来风,打造了丰富多彩、奇幻迷人的岭南风情,他们保留了中原的古风疑韵,又接受了西洋文化的影响。他们一面过春节,一面过圣诞;一面游花街,一面给情人送玫瑰花;一面吃蛇烹狗喝功夫茶,又一面吃寿司汉堡包喝鸡尾酒;一面舞龙舞狮跳花棚,又一面跳迪斯科唱卡拉ok......处处迸发出古今交融、中西撞击的火花。一幕“人龙舞”、“跳花棚”、“西关乞巧”便可品味其中。
其次是那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广府、客家、潮汕,还有水上居民和少数民族的风采,虽然没有尽收其中,但已包罗进来。一幕《渔家婚礼》,充满水乡的浪漫情调;瑶族的《
盘王节》,以一条“山石板路”,“连接着山外的世界”,意义亦很深远。如果再展示一下那迷人的“
市桥水色”,神奇的“
沙湾飘色”,再到粤北“ 讴莎瑶”,到龙门与瑶族姑娘一起“
舞火狗”,那就更加浪漫惬意了。
再有那极富人情味,实利重商的价值取向,在本书中也可见到。《升彩凤》实乃追思先贤的义举。古往今来,不管什么人,只要他为广东人民做了好事,广东人民都会怀念他,江万里便是其一。这样的事例还很多:
韩愈治潮仅八个月,“搞得江山都姓韩”,韩江、韩山、韩公祠......清官
包拯、
吴隐之、神仙太守
鲍靓、神医
鲍姑、炼丹方士
葛洪、虎将
林则徐等,他们都不是广东人,但在广东都有食庙。广东人不善言谈,讲求实际,商业交往中以诚信为本,广结良缘,从沙坑的“醒狮生菜会”中,便可领略一二。他们“以狮会友”,改造了传统的生菜会,拓宽了财路,还有今天的成就,亦可见编辑的慧眼。
祝愿《岭南风情画》栏目办得更好,真正成为展示七彩岭南的风情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