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林蛙(学名:Rana omeimontis)是蛙科、林蛙属的
两栖动物,中国特有种。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尖,吻棱明显,鼓膜为眼径的2/3,犁骨齿列短。前肢较粗壮;指端圆;无指基下瘤;掌突3个,内掌突大,外侧2掌突小,分开或相连。后肢长,趾端圆;趾间蹼发达;外侧蹠间蹼达基部;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蹠突长椭圆形,明显隆起,有外蹠突或不明显。皮肤光滑,雄蛙一般无疣或有小疣粒,雌蛙背面及体侧常有少数圆疣;背侧褶细窄而平,由眼后方直达胯部,在鼓膜上方不弯曲;口角后的颌腺细窄;颞褶不显。体腹面光滑。繁殖季节雄蛙背面及体侧一般为绿黄色、草黄色或绿灰色,上有浅棕色或深灰色小点。
动物学史
峨眉山的林蛙原定名为
日本林蛙(Rana japonica)。刘承钊等(1961)将四川峨眉山的标本归于日本林蛙指名亚种,并进行描述,但在文中指出:峨眉山标本和江苏省苏州之标本在体形大小和色斑上有显著差异。Liu(1950:286)和Maeda et Matsui(1990:47)先后提出日本林蛙的模式标本产地仅限于日本,在中国的居群与日本的居群不同。叶昌媛等(1993)将峨眉山的林蛙从日本林蛙中分出定名为峨眉林蛙。
形态特征
雄蛙体长60毫米(最大达75毫米),雌蛙67毫米体长左右(最大达73毫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尖,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鼻孔略近吻端;眼间距小于上眼睑宽或鼻间距;
鼓膜为眼径的2/3;犁骨齿列短,位于内鼻孔前缘连线略向内后方倾斜。
前肢较粗壮;指端圆;指长顺序3、1、4、2;关节下瘤发达;无指基下瘤;掌突3个,内掌突大,外侧2掌突小,分开或相连。后肢长,前伸贴体时胫附关节达鼻孔前面;左、右跟部相重叠;胫长超过体长之半;足比胫长;趾端圆;第三、第五趾等长,达第四趾的第二、第三关节下瘤之间;趾间蹼发达,雄蛙的蹼在内侧3趾的外缘及第五趾的内缘达趾端,其缺刻浅,雌蛙的蹼略小;外侧蹠间蹼达基部;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蹠突长椭圆形,明显隆起,有外蹠突或不明显。
皮肤光滑,雄蛙一般无疣或有小疣粒,雌蛙背面及体侧常有少数圆疣;背侧褶细窄而平,由眼后方直达胯部,在鼓膜上方不弯曲;口角后的颌腺细窄;颞褶不显。体腹面光滑。雌蛙一般有外跗褶,雄蛙的不显。
生活时颜色变异大。繁殖季节雄蛙背面及体侧一般为绿黄色、草黄色或绿灰色,上有浅棕色或深灰色小点;从口角后开始,向后经过鼓膜为三角形黑斑;有的个体在两眼间有横黑纹;背部及体侧的小疣上及其附近常有黑点,个别标本的肩部有黑色“八”形斑;背侧褶或其外缘有黑色细纵纹;四肢背面一般有黑横纹,其宽窄变异大。腹面乳黄色,少数标本咽喉部有不规则灰色斑点。液浸标本背面为棕褐色,斑纹清晰;腹面白色。
雄蛙前肢强壮,第一指上灰白色
婚垫极发达,可分为4团,基部2团大,上面密布白刺粒;体背、腹两侧均有雄性线;无
声囊。
卵粒以卵胶膜彼此粘连成团状;卵径1.8-2.0毫米;
动物极黑棕色或棕褐色,
植物极褐色或灰白色,外包两层卵胶膜。
生活时体背面橄榄灰黑色,尾部色略浅,密布不规则紫黑色斑点;第28-37期蝌蚪头体长17毫米左右,尾长为头体长的2倍。尾肌弱,尾末端细尖或钝尖;唇齿式多为Ⅰ:2+2/1+1:Ⅱ,少数为Ⅰ:3+3/1+1:Ⅱ下唇乳突一排完整,两侧有副突。新成蛙18-20毫米,背侧褶清晰,背侧及体侧小疣多。
近种区别
峨眉林蛙与
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外形相近。镇海林蛙体相对较小,雄蛙体长40-57毫米,雌蛙体长36-60毫米;背侧褶在鼓膜上方略弯;雄蛙婚垫灰色,基部者不明显分为两团;繁殖期在12-4月。
生活习性
峨眉林蛙生活在海拔250-2100米丘陵、山地的草丛、灌木和森林地带。非繁殖期多营陆栖生活,常在林间灌木、草丛下或林缘的农田内活动。以膜翅目、鞘翅目、半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为主要食物,也捕食蜘蛛纲、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偶尔吞食少量的植物枝叶或草籽。
分布范围
峨眉林蛙是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甘肃(文县)、四川(广元、青川、南江、平武、万源、汶川、安县、都江堰、彭州、宝兴、天全、大邑、乐山、峨眉、洪雅、屏山、雷波、泸县、长宁、马边、宜宾、江津、合江、古蔺、峨边、筠连、岳池、南充)、重庆(城口、巫溪、巫山、奉节、开县、万州、重庆北岸、北碚、大足、江津、南川、秀山)、贵州(毕节、贵阳、绥阳、务川、德江、金沙、印江、江口、松桃、雷山、贵定)、湖南(桑植、大庸、沅陵、城步、新宁、江永)、湖北(利川)。
繁殖方式
繁殖季节成蛙大量群集到水坑、水沟、水塘和林缘的稻田等静水域以及山溪的回水处之浅水区抱对产卵。秋季为其繁殖期,但因地区差异而略有差异,如在四川峨眉山为8月底至9月中旬左、右,此期间气温20-25℃,水温17.5-22℃;重庆北碚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左右,可因当年气温的变化而提前或延后约10天;此期间的气温和水温为20℃左右。2008年10月8-9日的雨后,在四川蒲江发现数千只峨眉林蛙群集在水塘杂草丛中配对产卵。雄蛙较雌蛙先进入产卵场;黄昏后,雄蛙常发出“呱呱呱(guǎ)、呱呱呱”的叫声,雌蛙遁声而至。配对活动高峰在19:00至次日3:00,抱对为腋胸位。配对后多选择3-10厘米深的浅水区为产卵场所,水深超过30厘米的很少,水的pH为6.5-7.0,抱对时间的长短不一,多数在8小时左右即可产卵,有的长达24小时或更长时间方可产卵。排卵时间集中在每天的3:00-8:00,以3:00-6:00为最多,个别的也能在白天产卵。产卵完毕,雌、雄蛙即分离。繁殖期中的产卵高峰一般维持10天左右,初产卵群呈团状,沉没随着胚胎的发育,卵团逐渐变为中部凸起的盘状。卵团含卵800-2300粒。蝌蚪在水坑、水沟、池塘或水田等静水域内生活,当年不能变态,可在水底越冬,于翌年5月间蝌蚪后肢长4毫米左右。
保护现状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无危(LC)。
2023年12月,入选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峨眉林蛙的有益系数为62.4%,对防治农林害虫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