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莺莺,
元代王实甫创作的
杂剧《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
人物外貌
不说
张生所见的崔莺莺“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边。未语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出自《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
人物经历
前朝的崔相国病逝了,他的夫人和女儿崔莺莺护送他的灵柩回河北安葬,但因前方路途有阻只好暂时寄宿在普救寺的西厢。而此时进京赶考的张生也恰好路过普救寺,进寺游玩的时候偶遇了闭月羞花的崔莺莺,并对她一见钟情。张生决定暂缓赶考的行程,留在寺中以便能够接近莺莺。某日,张生遇到了莺莺的丫鬟
红娘,他趁机主动接近红娘,并要打探莺莺的消息,红娘看穿他的心思,指责他不懂礼数。回到西厢,红娘把遇到张生的细节如实地向莺莺做了汇报,发现莺莺对张生也是心存好感的。
孙飞虎得知了崔莺莺的美貌,便率兵包围了普救寺,准备强娶莺莺为妻。情急之下,老夫人昭告众人,如能有人帮她解围,不让孙飞虎抢走莺莺,她就愿把莺莺嫁给此人。张生得此消息,决定替老夫人和莺莺解围。他写了封信给好友白马将军
杜确,杜确收到信后,马上领兵前来,抓住了孙飞虎,解了普救寺之围。事后,老夫人请张生赴宴,酒席间却悔了婚事,让莺莺与张生结为兄妹。红娘便偷偷告诉张生小姐夜里要去拜月,让他看准时机弹琴。月夜,莺莺正在焚香时,忽然听到张生的琴声,勾出她无限思绪。
自从拜月那晚之后,张生突然病倒了,莺莺派红娘去探望,张生请红娘捎信给莺莺。莺莺见到张生的来信十分高兴,又觉得这不合乎礼数,便故作姿态训斥了红娘。但仍旧写下回信,让红娘送给张生,莺莺在信中写下了约定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张生见信后十分欣喜。可待到二人见面时,莺莺违心地指责了张生一番,说他的行为不端。此后,张生的病愈发地严重起来,老夫人又派红娘去探病,红娘此去也带去了莺莺的书信。这天晚上,红娘陪着崔莺莺来到张生房里。张生见到崔莺莺,病立刻好了,两人度过了甜蜜的一夜。
崔莺莺派红娘送去书信后,心里一直焦躁不安,行为也表现得较为反常,警觉的老夫人发现了两人的所作所为,便拷问红娘。红娘说出了小姐和张生的感情,并与老夫人据理力争,最后老夫人无奈只得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不过她也提出了附加条件,如果张生想娶莺莺为妻,必须考中状元。张生得此消息,欣喜不已,立刻准备动身去赶考。长亭送别时二人更是依依不舍,互叙相思之情。
张生一举高中了状元,他马上派人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莺莺。莺莺对张生日夜思念,收到了张生的来信,万分欣喜,马上写了回信。莺莺担心张生中举之后,变心负了自己,便随信送上了相思物。张生看到回信,看到了妻子的牵挂之语与相思物,幸福溢于言表。此时,
郑恒(崔老妇人的侄儿,崔莺莺原来的订婚对象)来到普救寺,谎称张生已经另娶新欢,骗老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张生得官衣锦还乡,及时赶到,携杜确将军与郑恒当堂对峙,真相大白。郑恒当场感到羞愧难当,主动退亲,撞树而死。张生与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性格特点
莺莺秀外慧中,颇具诗才。莺莺一上场,唱了一曲【仙吕·赏花时】: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以残春萧瑟的景象表现了内心的种种闲愁,铺叙委婉,词彩华美。在第一本第三折中,当张生隔墙高吟一诗时,莺莺不禁依韵和上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词清句丽,婉转地表达出她内心寂寞闲苦,莺莺的才情可见一斑。
莺莺有胆有识,顾全大局。莺莺看似弱柳扶风,娇柔羞怯,但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危急关头,莺莺并未瞻前顾后,只求自保,而是挺身而出,力劝老夫人“休爱惜莺莺这一身”,主动要求把自己“与贼汉为妻”,只为“第一来免摧残老太君;第二来免堂殿作灰烬;第三来诸僧无事得安存;第四来先君灵柩稳;第五来欢郎虽是未成人,须是崔家后代孙”,而后又怕辱没相国家门,希望能“白练套头儿寻个自尽”,把尸体献给孙飞虎,最后献计“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兵……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莺莺在生死关头,不计个人安危,识大体、顾大局,救众生于水火之中,展现出光彩夺目的人性之美。
崔莺莺既被封建礼教束缚着,又被自由意识的光辉所照耀着。崔莺莺与她的母亲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她的身上由有着母亲的影子。在崔莺莺的身上,可以看到她有宰相之女的教养与修为,有名门闺秀,封建女子的懦弱,胆小,她的内心深处深受封建礼教阴影的笼罩。她从小就生活在囚笼一样的宅子里,受的是封建礼教的教育,所以她的思想被封建禁锢也是在所难免的。这中禁锢和阴影就像是一张血盆大口,吞噬着她那颗想要自由恋爱和追求幸福的心,使得她在离幸福越来越近的时候推开了它。这种人物的性格冲突在《西厢记》中《闹简》和《赖简》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说《闹简》是怕母亲发现端倪,怕红娘到处乱说,那么《赖简》里就更加突出了自身的性格的矛盾,偷偷约了张生,却变了卦,想写张生的书简,却把张生当成盗贼一样抓了起来。在崔莺莺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里,她还是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见不得人的,所以她才会闹出这样一场剧来。从着两个片段中,可以充分看出,崔莺莺在对爱情的渴望,对礼教的敬畏,对封建环境的压力的胆怯下的矛盾性格。
由于莺莺是相国之女,身份地位令她每天只能在墙垣之内,她要做的就是按照父母之言,受封建的教育,做女子该做的事情。她甚至知道她的命运,早已被安排好。她无力反抗,也不得反抗。然而当她已经认定自己的命运会被安排的时候,张生出现在了她的生命中。张生为寻老友杜确,去到普救寺,也正是在那,莺莺与张生相遇,两人一见钟情。然而封建教育的禁锢使莺莺不敢大胆表明自己的感情,两人只得眉目传情。此时莺莺心中是混乱且矛盾的。她知道自己的命运被安排,但是由于喜欢张生,渐渐出现了反抗心理,于是陷入深深的矛盾与苦闷之中。而此时孙飞虎听闻莺莺美丽,便兵围普救寺,娶莺莺做压寨夫人。情急之下,老夫人答应“但有退得贼兵的,将小姐与他为妻”。听闻此言,张生立即写信给杜确,请他派兵解围。杜确接信,率兵打败了孙飞虎,解救了崔氏一家和全寺僧侣。然而,当事情结束,张生和莺莺等待老夫人的消息时,老夫人却绝口不提,反而让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内心是惶恐的、失落的,然而在当时情况下,他也是无法反抗的。同样的,莺莺更无法反抗,他们能做的只有相互思念。但是,此时莺莺发现自己已深深爱上了张生,所以她性格中隐性的诚挚热烈的一面开始显现。当莺莺知道张生也在思念她时,她便想尽办法与他相遇。从此刻开始,拥有自主的爱情和可掌控的人生成为莺莺生活的梦想,也成为其忤逆封建束缚的原动力。其实,在书中可以看出,莺莺在还没有遇到张生之前,就已经“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了,她骨子里是要冲破这种封建礼教束缚的,但是却又没有一个明确的点让她可以这样做。于是她也一直沉默与接受。张生的出现,让莺莺心中隐性的热烈找到一个点。她开始明白,自己的幸福是要追寻的,被困囿住的命运并不是她想拥有的。所以她瞒着老夫人开始和张生幽会,并且私订了终身。这里的莺莺开始瞒着老夫人进行一系列事情,表面上是对家长的隐瞒,实质是对封建礼教束缚的一种反抗。莺莺与张生见面困难重重,但她没有退缩,这也体现了莺莺对爱情的坚定、执着。然而此刻,老夫人开始发现莺莺的恍惚异常。其实,莺莺在追求爱情时,内心也是惶恐的,因此她与以往有了不同的表现,这也体现了莺莺犹豫、怯弱的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莺莺肯定了自己是深爱张生,于是坚定地走上反抗道路。
人物来源
《
西厢记》的故事取材于唐朝
元稹创作的一部传奇小说《
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问世后广为流传,
王实甫便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西厢记》。
元代的戏剧家王实甫在元稹的《莺莺传》的故事基础上,对该小说进行再次创作,对人物进行重新塑造,从而演变成了后来在戏曲舞台上所欣赏到的《西厢记》,而《西厢记》的创作与《莺莺传》的故事及人物有了很大的区别。特别是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崔莺莺,张生,红娘等人的人物形象都变得更加鲜明,更加丰满。
衍生形象
人物评价
邵阳学院中文系教授傅治同:在《西厢记》中,作者描写莺莺作假共有七处之多,十分生动真实地表现了莺莺性格特征和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从而使《西厢记》的人物描写摆脱了脸谱化、公式化的套子,而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对后世的戏剧和小说创作,无疑是一个良好启迪。崔莺莺这个形象的出现,使《西厢记》成为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自由、求幸福、追求爱情的宣言书,使它比以往任何时期的这类题材的戏剧具有更加强烈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