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姜蕨
槲蕨科崖姜蕨属植物
崖姜蕨是水龙骨科槲蕨属的大型附生草本植物。根茎横卧,鳞片钻状长线形;叶呈长圆状倒披针形,基部圆心形,有宽缺刻或浅裂,被圆形缺刻分开,叶脉粗,向外达加厚边缘,横脉与侧脉直角相交,叶硬革质,裂片由深褐色叶轴以关节脱落;孢子囊群位于小脉交叉处,圆球形或长圆形,但成熟后常多少汇合成一连贯的囊群线。
形态特征
水龙骨科槲蕨属的大型附生草本植物。叶簇生,硬革质。光滑,有光泽,无柄;叶片矩圆状倒披针形,中部宽15~25cm,向下部渐狭,但近基部又渐变阔而呈心形,中部以上深羽裂,有时近羽状,向下浅裂或波状;中部以上的裂片宽2~3.5cm,顶部渐尖,全缘,以关节和叶轴相连,干后往往脱落。叶脉两面明显,下面粗凸,网状,向外达加厚边缘,横脉与侧脉直角相交,叶硬革质,裂片由深褐色叶轴以关节脱落;网眼单一或分叉,内藏小脉。孢子囊群位于小脉交叉处,圆球形或长圆形,但成熟后常多少汇合成一连贯的囊群线。
产地生境
崖姜蕨分布在中国贵州、西藏、广西等省地,在越南、缅甸、泰国、尼泊尔、马来西亚等地也有分布,多生长于海拔500米-13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
生长习性
崖姜蕨喜荫,喜湿润,可用附生基质栽植,繁殖方法一般为分株繁殖或孢子繁殖。或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栽培。生长适温15~28℃。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据《新华本草纲要》中记载崖姜蕨:“味苦、微涩,性温”。具有疗伤止痛,补肾强骨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耳鸣耳聋、牙齿松动等症状。外用具有消风祛斑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斑秃、白癜风等症状。
【药用部位】 根茎。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挖,鲜用或干燥备用。
【性 味】 微苦、涩,温。
【功能主治】 补肾,活血止痛,接骨消肿。用于骨折,跌打损伤小儿疳积,风湿关节炎。
【现代研究】 详见《云南天然药物图鉴》第二卷。
观赏价值
崖姜蕨叶片坚挺,株形飘逸,绿意盎然,给人以婆娑之感。可栽培于庭园供观赏用,还是一种形态优美的室内观叶植物。可用于假山、山岩、石隙间栽培,也常吊挂用于绿廊、蕨类专类园等处观赏。
参考资料
崖姜.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9 21:1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产地生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