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
技术等级标准是衡量工作等级和工人技术等级的尺度。制定技工学校或职业高中
教学计划和在职工人培训、考核、定级、升级的主要依据。由各
产业部门按不同工种工作的复杂性、
精确性和责任大小,以及工人为完成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
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等制定技术等级(标准)表。表中每一工种均规定有最高和最低等级。一般分为初、中、高三等八级。其中,1级~3 级为
初级工, 4 级~6 级为中级工,7 级~8 级为
高级工。
“应知”部分包括对某一工种、某一等级所要求具备的专业
技术理论和有关设备、工具操作及安全方面的知识;“应会”部分包括对该等级工人所要求达到的实际
操作技能;“工作实例”是用以表明该等级工人应达到的技术水平的实际范例。
(1)按照操作技能制订标准。这一类职业有车、钳、焊等
机加工类工种,也有建筑、工艺美术类的工种。
(1)衡量工人的
技术能力。根据标准内容的要求,通过考核,确定工人所具有的技术能力,其中包括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和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的情况。工人技术等级标准是对工人的就业、上岗(转岗)、晋级进行考核的标准。
(2)确定工人的
工资水平。我国工人
技术等级与
工资等级的关系一直很密切,工人经考核没有达到某一个技术等级,就不能取得相应的工资待遇。
(3)为培训工作提供依据。职业培训的培训大纲、培训教材等,均是根据技术等级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制的,并据以指导企业对工人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工人掌握技术等级标准中某一技术等级的技术
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4)合理利用
劳动力资源的依据。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按照工人的技术水平分配生产任务,二是按照工人的技术水平组织生产班组的
生产劳动。
(1)职业范围较广,工种划分较细。我国的技术等级标准无论从职业范围,还是从工种划分来说,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几乎所有工人或属
工人编制的人所从事的工作,都有相应的标准(
壮工、普工基本除外)。1978年修订工人技术等级
标准时,统计到的工种达9100多个。
(2)技术等级标准的
等级结构复杂。我国的技术等级标准,按照工种的技术复杂程序分成不同的等级系列,有四级制、五级制、六级制、七级制、八级制,也有分十级的,还有以一、二、三级分别做为起始级的。一般认为,有七、八级标准的工种为复杂
技术工种,六级以下的工种为技术相对简单的工种或熟练工种。在
工业部门的技术等级标准中,最低等级一般为一级(少数为一级),某些工种(如检验工)需要从相关工种转化,一般最低等级为四级或四级以上。在9100余个技术工种中,实行七、八级的工种达4800多个,也就是说,我国半数以上的工种都是七、八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