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联五烈士
李求实、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五位左联烈士
左联五烈士,指李求实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五位左联成员。1931年2月7日,他们与林育南、何孟雄等十八位共产党人被国民党政府杀害于上海龙华。牺牲的这五位革命战士,史称“左联五烈士”。
人物生平
柔石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柔石任执行委员、编辑部主任。1930年5月以左联代表身份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同年2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
1918年秋,柔石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除努力于学业外,他也开始阅读一些有关苏联和社会主义的书籍。他在一封家信中说:“俄国为实行社会主义之一国,其目的在打破万恶之政府,以谋求世界之大同,改革贫民之经济,以求人道之实现。欲人人安乐,国国太平。”
五四运动爆发后,柔石积极响应,在学校加入了文学团体晨光社,开始从事新文学活动。叶雅琴介绍,这个时期,柔石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新潮》等革命书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26年,柔石回到家乡,和一批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当时招收100多名高小毕业生及初中肄业生。“宁海中学是一所建校即建党、创立了宁海第一个党支部的学校。以学校为基地,柔石和进步青年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在宁海掀起了一波学生运动高潮。”
在柔石故居,由柔石创作的《宁海中学校歌》印在墙上,歌词慷慨激昂:“我们琢磨着身心,我们陶冶着精神。冲破黑暗的势力,做个人数的救星。前途希望无限!”
民国17年(1928年)在宁海县任教育局长期间,家乡农民暴动,被涉及,遂离乡来沪。9月,住北四川路景云里23号,与鲁迅为邻。和鲁迅同组朝花社,编《语丝》、《朝花》周刊和旬刊、《艺苑朝华》美术丛刊。
1930年,参与鲁迅等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被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后又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除编辑《萌芽》、《大众文艺》、《拓荒者》外,还筹办新的左联机关刊物《世界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其间,修改出版《旧时代之死》、《三姊妹》、《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和短篇小说集《希望》。同年5月在上海闸北区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左联代表出席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9月,遭巡捕搜查,搬出景云里,先后住北四川路永安里,静安寺泰利巷。
1930年的10月23日,柔石写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篇诗作《血在沸》:“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全国的工农劳苦群众呀!一齐起来,解放我们自己!”这是他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真实写照。
1931年1月17日,因叛徒告密,柔石不幸被捕,后被关押在龙华监狱。2月7日,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革命者,柔石身中10弹而英勇牺牲。
胡也频
胡也频(1903-1931),左翼作家。原名胡崇轩,福建福州人。
1928年春和丁玲一同到上海。同年6月起,编辑《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
1929年1月,与丁玲、沈从文组织红黑出版处,出版他们共同编辑的《红黑》月刊、《人间月刊》和“红黑丛书”、“二百零四号丛书”等。同年5月,完成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同年11月,作小说《烟》,描写年迈的人力车夫刘二一家的悲剧,抨击社会黑暗。1930年初,去山东济南高中任教,在学生中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不久,遭到国民党当局通缉,和丁玲一同潜回上海。同年5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工农兵通信委员会主席,积极帮助工农作家的成长,同月,作为“左联”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同年11月,当选为“左联”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大会代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月,完成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同月出版的《现代学生》1卷2期发表他的短篇小说《黑骨头》。1931年1月17日被捕,和同一时期被捕的李伟森、柔石、殷夫、冯铿于同年2月7日遭杀害,被称为“左联五烈士”。同年4月,左联出版《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哀悼牺牲的5位青年盟员作家,专号发表了《胡也频传略》及其遗著《同居》。
1925年,胡也频在参与编辑“替民众呼吁”的《民众文艺周刊》上发表杂文《雷峰塔倒掉的原因》,指出封建迷信使愚民掘砖而导致塔倒。此前已有过《论雷峰塔的倒掉》的鲁迅读后,又写出著名的杂文《再论雷峰塔的倒掉》。1929年,对革命逐步有了理解的胡也频,创作了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作品的主题——知识分子背叛本阶级走向革命,也是胡也频“走向革命”的一个标示。正如丁玲曾说,“胡也频一旦认准了什么,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干”,他在接触马克思主义后,不仅创作红色作品,还从事革命实践活动。
1930年5月,因鼓动学生进行革命而被国民党福建省政府通缉的胡也频,返回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当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并任工农兵文学委员会主席。同年他还参加了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并创作了中篇小说《光明在我们前面》,热情歌颂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被称为文坛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年底,经冯雪峰介绍,胡也频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里召开过党小组会。
1931年初,胡也频在上海东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突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2月7日,胡也频在狱中给丁玲写信,说狱中生活并不枯燥,天天听同志们讲故事,有很大的写作欲望,希望多寄些稿纸,他要继续战斗,创作更多的革命作品,“决不会让青春在牢中白白过去”。他请丁玲自己也多搞些创作,不要脱离“左联”。怎料这是最后一信!当晚,这位工农兵文学的先锋和24位革命者(内含“左联”其他四名作家),同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他身中三弹,年仅29岁。
李伟森
李伟森(1903-1931),职业革命家、左翼作家。
原名李国纬,乳名伟生,笔名李伟森。湖北武昌人。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春到上海。1928年5月创办《上海报》。同年,翻译作品《十年来之俄罗斯》、《俄国革命画史》、《动荡中的新俄农村》等相继出版。1930年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为“左联”发起人之一。“左联”成立后,与柔石、胡也频共同负责培养工农通信员工作。1931年1月17日被捕,和同一时期先后被捕的23位中共党的干部和左翼作家一同囚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在敌人狱中,坚贞不屈,同年2月7日,他和23位同牢战友同时惨遭杀害。为抗议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李伟森和胡也频、柔石、殷夫、冯铿5位左翼作家,同年4月,“左联”编辑出版了机关刊《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刊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为国民党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被难同志传略一·李伟森》,以示抗议和纪念。同年10月,日本四六书院出版纪念5位中国左翼作家的专集《中国小说集<阿Q正传>》,卷首有李伟森、宗晖、冯铿、殷夫4位烈士的肖像。1933年2月7日是李伟森等5位左翼作家被害2周年,鲁迅作《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沉痛悼念牺牲的青年战友。
冯铿
冯铿,(1907-1931),女,原名冯岭梅,广东潮州人。笔名有绿萼、占春、梅等,1907年10月10日生于广东省潮州枫溪云步村。是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文学家,也是中国共产党英烈,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 
 
冯铿出身于贫穷的教师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在“五卅运动”发生时,她在汕头念中学,被选为学生联合会的代表,积极参加一系列爱国活动。与此同时,她在学校的校刊上和汕头的《岭南民国报》上,发表具有激进思想的论文、小说和诗歌等,在文学道路上迈出了最初的步伐。
1926年,冯铿19岁,母亲又忙着张罗为她物色婆家。冯铿不愿接受,次年高中毕业后,到潮安县一所小学当教员,她一边教书,一边积极地学习与写作,立志要成为作家。
1929年春到上海,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职业革命者的道路。  
1930年,在中共的影响下,以当时在上海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团体“创造社”“太阳社”“我们社”(以潮汕籍文化人为主组成)成员和受鲁迅影响的革命作家为主,吸收其他进步作家参加的革命文艺团体。同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冯铿是出席成立大会的40余人和首批50多名盟员之一。  
“左联”一成立,就以战斗的姿态出现,它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武器,不仅对各种错误文艺思潮包括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观点进行批评和论战,而且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文艺政策和迫害压制进步作家的活动进行顽强的抗争。  
冯铿以一个青年共产党员的战斗热情,勇敢地投入这场斗争。她不仅参加“左联”联络工会、张贴标语、印发传单、宣传群众的工作,还先后创作并发表了诗集《春宵》,随笔《一团肉》等多篇,短篇小说《遇合》《小阿强》《红的日记》等10几篇,中篇小说《重新起来》和《最后的出路》。这些力作和“左联”其他青年革命作家的作品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鲁迅称之为:“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步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憎的丰碑。”  
同年5月,冯铿与柔石等代表“左联”参加中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1月17日下午,柔石和冯铿到东方旅社,参加一个党内的秘密会议,反对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教条主义。1点40分,国民党突然展开大搜捕,逮捕了林育南、柔石、冯铿、殷夫、胡也频、彭砚耕、苏铁、李云卿等八位同志,押到龙华警备司令部。  
冯铿在敌人的刑讯中表现得非常坚定,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冯铿参加共产党秘密集会时,因叛徒出卖被捕。柔石在写给王育和的便札中说:“冯妹(冯铿)脸堂青肿,使我每见心酸!”冯铿所受的折磨由此可见一斑。2月7日,冯铿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枪杀。
冯铿遇害后,鲁迅发表了两篇文章悼念冯铿和她的战友。国民党当局杀害冯铿等人的罪恶行径,遭到美、苏、英、日等国际文学团体的谴责和抗议。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称冯铿等人是“党的重要干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郑重记载了冯铿的英名及其被捕并英勇牺牲事件。  
冯铿1925年开始发表习作,1928年以前多写抒情小诗。此后的创作题材从一般知识青年的恋爱生活扩大到震憾人心的历史事件。作品热情地描写红军战士工农群众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作者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历程。在24岁的华年就惨遭杀害,她的文学才能尚未来得及尽情释放,实在令人痛惜。然而,她留下的遗文、遗诗、遗作还是很可观的,真正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驱女作家、女战士的心灵世界和成长历程。
殷夫
殷夫(1910-1931),本姓徐,名柏庭,殷夫是他经常用的一个笔名,1910年6月11日出生在浙江省象山县怀珠乡大徐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是中国早期无产阶级的杰出诗人和“左联”五烈士之一。
殷夫同革命文学界的联系,始于1928年初。这年1月《太阳月刊》创刊号发行没几天,编辑部就收到了一束署名殷夫的诗稿。殷夫当时还不满18周岁,尚在吴淞同济大学附属德文补习科学习,他寄给《太阳月刊》的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几天第一次被捕时在狱中写成的长诗《在死神未到之前》。得到主编阿英复信后,殷夫准时到上海同太阳社的几位主编见了面,接着参加了太阳社,成为太阳社最年轻的社员,同时接上了组织关系。之后成为太阳社的《太阳月刊》《新流月报》《拓荒者》各期刊的经常撰稿人。  
1928年夏天,学期尚未结束,因参加地下斗争,殷夫再次被捕入狱。其后由家人托人出面保释出狱,不得不于9月下旬回到老家浙江象山的一所小学教书,度过了一段隐蔽的生活。  
1929年2月底,殷夫离开象山赴上海寻找党组织,完全脱离学校生活,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道路。从3月接上党组织关系之后,殷夫满腔热情,一边积极参加党的地下斗争,一边开始了红色鼓动诗的创作,同时还进行诗歌翻译工作。1929年6月中旬,因为编辑《奔流》,鲁迅收到了殷夫寄给他的一组稿件《彼得菲·山陀尔行状》(即裴多菲传略),由此开始了同殷夫的交往,并于6月26日托柔石送给他两本书。
1929年7月中下旬,殷夫第三次被捕入狱。这次因为没有暴露身份,国民党反动当局只把他当成一个普通工人,是他自己出来的。出狱后殷夫“继续热烈地重新投入地下的战斗”,身无分文。
1929年11月,经过长时间的考察,殷夫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出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干事。殷夫在宣传部长李伟森的领导下,参加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和青年反帝大同盟公开刊物《摩登青年》的编辑工作。
1929年是殷夫诗歌创作成就非凡的一年。《别了,哥哥》《意识的旋律》《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等大量普罗诗歌都是这年夏秋之间的力作。尤其是这年11月之后,借助宣传干事这个新平台,殷夫诗情高涨,于1930年上半年形成了一个普罗诗歌创作发表的新高潮。
以《拓荒者》创刊号为先机,殷夫先后在《拓荒者》第二期上发表《诗三篇》,在《拓荒者》第三期上发表《写给一个新时代的姑娘》,在《拓荒者》第四五期合刊上发表小说《“March8”S》和诗歌《血字》(外六首)。《血字》(外六首)也编排在合刊的首端刊发,这期合刊是《拓荒者》的终刊,出完之后即被查封。《拓荒者》是左联前期最重要的机关刊物之一,它的创刊号和终刊号均以殷夫的诗歌做发刊先锋。这种特殊安排绝非偶然,显然是左翼文学界对殷夫诗歌地位的一种共识,也是对他诗歌所呈现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和大无畏英勇气概的一种坚定表彰。
1930年1月初,殷夫把他1924年至1927年秋写成的65首诗稿,结集成《孩儿塔》集,写好《题记》,一并呈送鲁迅审定,并请鲁迅作序。殷夫牺牲后,此诗稿得由鲁迅保存下来。因为编辑《萌芽》,鲁迅与殷夫的书信往来一直延续到左联成立之后的1930年的3月14日。1936年3月11日,鲁迅在大病初愈后“为白莽诗集《孩儿塔》作序”。称《孩儿塔》“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在给《拓荒者》供稿的同时,殷夫也在《萌芽》和《巴尔底山》上发表文学随笔和诗歌。《萌芽》创刊于1930年1月,它的第一期和第三期上分别发表了殷夫几篇随笔;第四期上发表他的诗歌《囚窗》(回忆)、《前进吧,中国!》,小说《小母亲》;第五期上发表他的长诗《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巴尔底山》创办于左联成立之后的4月11日,第5期后被禁。早在《巴尔底山》创刊之时,殷夫就被推定为这个期刊的基本撰稿人之一。殷夫在《巴尔底山》第1号上发表了诗歌《奴才的悲泪——献给胡适之先生》,第5号上发表诗歌《巴尔底山的检阅》。这些文学创作立场鲜明,战斗气息相当浓郁。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到会盟员40余位。殷夫同他的领导李伟森一起参加。左联成立时,殷夫还不满20周岁,是最年轻的左联发起人之一,但他此时已有参与地下斗争的磨炼,革命斗争的思想日益成熟。
参加左联之后,殷夫为革命奋斗的热情更高,意志更坚定。1930年2月,他在《列宁青年》上发表了几篇从俄文翻译过来的少共国际的文件,使阿英“感到他真是一个天才,几乎想把他抱了起来”。参加左联之后,他革命的意志更坚强。3月11日,也就是左联成立大会之后的第9天,他写下了一篇长文《写给一个哥哥的回信》,深入剖析了自己和哥哥矛盾产生的本质,指出兄弟两人属于不同的阶级、两者无法协调,表明了自己要为无产阶级革命、为人民大众解放奋斗的决心。此后,殷夫结合上海和国内国共两党斗争的形势,针对苏维埃运动的发展现实,在《红旗》《列宁青年》上发表了多篇政论文和中国青年运动的指导性文章,为推进青年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作为左联在普罗诗歌创作领域的一位领军人物,除支持左联自己的期刊之外,殷夫还在自己参与编辑的《列宁青年》和《摩登青年》上发表诗作。1930年4月10日《摩登青年》(第2期)出版,殷夫发表了《与新时代的青年》《伟大的纪念日》两诗。
普罗诗社是左联成立之后的4月16日诞生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太阳社的蒋光慈、殷夫和任钧。他们明确提出要在诗歌创作中把“实际斗争和我们阶级的意识反映到艺术上去,摧毁资产阶级的艺术!”使诗歌创作“成为普罗阶级的武器,向着资本主义社会冲锋”。1930年4月29日,也就是左联成立之后的第二月底,为了更好地指导盟员工作,左联召开了第一次盟员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左联决定由《拓荒者》《萌芽月刊》《巴尔底山》《艺术月刊》等13家刊物的有关人员作编委,为纪念五一联合编辑出版一期《五一特刊》,随刊赠送。殷夫在这期特刊上以莎菲为笔名发表了《暴风雨的前夜——公共汽车电车大罢工》一文,这显然是对左联工作的支持。
1930年5月1日《列宁青年》(第2卷第12期)出版,殷夫发表《五一歌》。同年6月20日《列宁青年》(第2卷第15期)出版,殷夫发表《我们是青年的布尔什维克》。此外,殷夫还在《列宁青年》(第2卷第10期)发表诗歌译作《青年的进军曲》。  
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1930年10月初,殷夫还在《列宁青年》上发表《英美冲突与世界大战》一文,积极推动苏维埃运动向前发展。  
1931年1月16日,殷夫如期出席了文委设在上海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洛阳书店秘密机关召开的左联全体共产党员大会,次日在东方旅馆被捕。
1931年2月7日,殷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连同其他4位左联盟员一起被国民党反动军警残害在龙华司令部旁边制造局的大烟囱下,年龄尚不满21周岁。
《拓荒者》《萌芽》《巴尔底山》都是左联初期最具影响力的机关刊物,殷夫发表在左联机关期刊上的这些诗作,连同他在《列宁青年》《摩登青年》发表的部分优秀作品,突出地展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殷夫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这个阶段,殷夫事实上扛起了前辈郭沫若、蒋光慈之后普罗诗歌创作的大旗,成了左联成立前后中国普罗诗派的领军人物,在文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些诗作以粗犷的音色和高昂的节奏,从正面讴歌了工人阶级的斗争事业,倾诉着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旧世界彻底决裂的信念;境界开阔,气概雄浑,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时代感。
纪念遗址
1931年2月被杀害的“左联五烈士”柔石、胡也频、殷夫(白莽)、李伟森、冯铿,他们的就义地,如今是龙华烈士陵园
龙华烈士陵园内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这里原为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也是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
1950年,在龙华就义地大坑中发掘出18具完整骸骨和部分碎骨及遗物。遗物中有一件弹痕累累的羊毛背心,根据冯铿的爱人许峨等老同志指认,这件背心是冯铿生前喜欢穿的。
1983年,赵世炎烈士的遗孀夏之栩给中央领导写信,建议充分利用上海龙华革命遗址,整修龙华烈士陵园。夏之栩的呼吁很快得到中央领导的认可。邓小平题写园名,江泽民题写碑铭,陈云题写馆名。
1997年,龙华烈士纪念馆建成开馆,龙华烈士陵园也全面建成。
2020年12月,龙华烈士纪念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纪念作品
冯雪峰为披露左联五作家被捕遇害的消息,署名“蓝布”在《文艺新闻》第三期上发表了《在地狱或人世的作家?》。为纪念“左联五烈士”,又以左联的名义编辑出版了《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报道了五作家被杀害的消息,并以主要篇幅揭露了国民党“文化围剿”政策的残酷性和反动性,他在《前哨》上发表短评《我们同志的死和走狗们的卑劣》。
五烈士牺牲后,鲁迅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发表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
在“左联五烈士”牺牲两周年之际,鲁迅怀着无限悲愤的心情,写了著名的《为了忘却的记念》。
龙华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跨越十余省市近百区县,采访了近百位革命烈士的亲人、朋友和有关专家,整理出十余小时的口述史,在馆内69块屏幕上播放。一层展厅用投影形式展现以“龙华二十四烈士”为题材的舞蹈剧《血染桃花红满天》。
上海戏剧学院等联合推出大型原创话剧《前哨》,生动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殷夫等五位出身不同、经历各异的青年作家加入中国共产党,以笔为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
2021年5月4日,上海首个沉浸互动式红色文化情景剧《青春为祭》在多伦路首演。该剧以鲁迅、丁玲、李伟森为主要人物,形成三条独立路线,展示了左联五烈士被捕牺牲前后的事件进程,再现了各位烈士及革命志士的心路历程。
2021年6月10日晚,同济大学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话剧《铸诗成剑》首演。该剧生动展现了“左联五烈士”之一、同济大学杰出校友殷夫以笔为戈、用诗歌坚持战斗的光辉革命历程。
2021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浪潮》5月预演之后好评不断,该剧讲述左联五烈士故事,大胆采用“水舞台”,与“浪潮”主题呼应,话剧和舞蹈融合,将于7月1日至3日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首演。《作家在地狱》讲述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冯铿,8月在线上平台展映。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以广阔的视角、恢宏的气势、精致的表达深情回望百年党史,再现风云岁月中的典型人物与关键时刻,不仅通过全景叙事的手法记录党的重大事件与非凡人物,也客观讲述了所历经的曲折探索历程。在上海龙华,左联五烈士英勇就义……山河为骨,岁月为魂,一个个身怀理想信仰的革命志士,用自己的滚烫热血照亮理想之路,在党史中留下了鲜明的足迹。
参考资料
左联五烈士.大辞海.
致敬“左联五烈士”,请记住他们的名字!.文化虹口 微信公众号.2021-02-07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9 10:0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