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蜥
巨蜥科巨蜥属动物
巨蜥是有鳞目巨蜥科巨蜥属动物。巨蜥头部窄而长,吻部也较长,腭力很强,牙齿为侧生齿,较大,基部较宽;头骨的构造与蛇有些相似,可以使尖端分叉的舌自由地伸出口外;骨鳞退化或消失,背鳞呈颗粒状;四肢较粗壮,同样粗壮的指(趾)上具有强而锐利的爪;长长的尾巴侧扁如带状,很像一把长剑,尾背面的鳞片排成两行矮嵴。
外形特征
巨蜥体长一般为60~90厘米,最大的可达2~3米,体重一般20~30千克,尾长70~100厘米,最长的可以达到150厘米,通常约占身体长度的五分之三。它是是中国蜥蜴类中体形最大的种类,也是世界上较大的蜥蜴类之一。头部窄而长,吻部也较长,鼻孔近吻端,眼睑发达,瞳孔圆形;鼓膜裸露;舌细长,先端深分叉,舌较长,前端分叉,可缩入舌鞘内。全身都有布满了较小而突起的圆粒状鳞,成体背面鳞片黑色,部分鳞片杂有淡黄色斑,腹面淡黄或灰白色,散有少数黑点,鳞片为长方形,呈横排。幼体背面黑色,腹面黄白色,两侧有黑白相间的环纹。耳孔与眼径一样大;舌较长,前端分叉较深,可缩入舌鞘内。四肢粗壮,指(趾)上具有锐利的爪。尾侧扁如带状,很像一把长剑,尾背鳞片排成二行矮嵴,不象其他蜥蜴那样容易折断。有肛门前窝一对。尾部则为黑黄相间的环纹,同时黑色环纹上常有小黄斑;四肢强壮,趾上有锐爪;其背面有小黄斑,故称“五爪金龙”。
统计显示,巨蜥体表硬蜱感染率为88.9%,内寄生虫感染率为100%。另外,研究人员在随机抽检的36条巨蜥活体中也发现其硬蜱的感染率高达97%。而这些寄生虫也会同时感染到人身上。
分布范围
巨蜥分布于中国的广西、广东、云南的南部、海南等地,大部分为野生。广西的那坡县(百合、下华乡、上华村和三合屯)、宁明靖西龙州和凭祥等地皆产。国外分布于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
生活习性
以陆地生活为主,喜欢栖息于山区的溪流附近或沿海的河口、山塘、水库等地。
昼夜均外出活动,但以清晨和傍晚最为频繁。虽然身躯较大,但行动却很灵活,不仅善于在水中游泳,也能攀附矮树。食物可以根据不同环境下所有的食物加以选择,能在水中捕食鱼类,也可爬到树上捕食鸟类、昆虫及鸟卵,此外也吃、蛇、鸟、各种动物的卵、及昆虫等,偶尔也吃动物尸体,还时常爬到村庄里偷食家禽。
巨蜥性好斗,较凶猛,遇到危险时,常以强有力的尾巴做武器抽打对方。巨蜥在遇到敌害时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如立刻爬到树上,用爪子抓树,发出噪声威吓对方;一边鼓起脖子,使身体变的粗壮,一边发出嘶嘶的声音,吐出长长的舌头,恐吓对方;把吞吃不久的食物喷射出来引诱对方,自己乘机逃走等等。但更多的时候,是与对方进行搏斗。通常将身体向后,面对敌人,摆出一副格斗的架势,用尖锐的牙和爪进行攻击,在相持一段时间后,就慢慢地靠近对方,把身体抬起,出其不意地甩出那长而有力的尾巴,如同钢鞭一样向对方抽打过去,使其惊慌失措而狼狈逃窜,甚至丧身于巨蜥的尾下。如果对方过于强大,它就爬到水中躲避,能在水面上停留很长时间,所以在云南西双版纳,当地的傣族同胞都叫它“水蛤蚧”。
生长繁殖
雌性于6~7月的雨季产卵于岸边洞穴或树洞中,每窝产卵15~30枚,卵的大小为70×40毫米。孵化期为40~60天。巨蜥的一般寿命可达150年左右。
物种现状
因巨蜥原有数量不多,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导致当地群众对其随意捕捉,使原本数量较少的巨蜥已到灭绝边缘。1989年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定为I级保护动物,同时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区,同时还鼓励人工饲养繁殖,以此来拯救数目稀少的巨蜥。
保护级别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生效年代: 199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 。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极危(CR) 。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濒危因素
因为贸易被捕猎:两广一带农民随意捕捉,内销或出口盈利。倒卖野生动物有利可图,可使投机者一本万利,巨蜥自然逃脱不了他们疯狂地追杀。当地居民和外地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加剧巨蜥的灭绝。
种内生物学特点:云南巨蜥的分布区都仅限于中国西部、西南部和南部等热带地区,而且大多数是边境地区。尤其Varanussalvator仅仅在西双版纳陇川边境一带,且国内的其他地方都未发现,国外分布也未明。
物种分类
巨蜥属包含以下物种:
参考资料
关于巨蜥.新浪网.
沟谷林再现水巨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10-05-25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0 14:07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