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和懋
中国台北市经济学家
巫和懋(Wu Ho-Mou,1952年9月26日-2024年5月3日),生于台湾省台中市,祖籍安徽省无为县。毕业于台中一中、台湾大学、获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教育家、博弈论专家。曾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长、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台湾期货交易所监察人以及台湾积体电路公司的顾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人物生平
学习经历
1974年,台湾大学经济学学士。
198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硕士。
198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
工作经历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08年-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朗润讲席教授,2006年-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7年-
台湾赛局策略学会理事长,2007年-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政策顾问,2002年-
台湾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顾问,2002年-
台湾富邦银行董事,2006年-
台湾大学终身职特聘教授,2006年至2007年
台湾大学国际企业系教授,1997年至2006年
台湾大学经济系客座及专任教授,1993年至2006年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1999年至2002年
台湾杰出人才基金会杰出人才讲座教授,1997年至2002年
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合聘)研究员,1996年至2001年
台湾期货交易所公益监察人,1997年至2003年
台湾陆委会咨询委员,2002年至2003年
台北市政府产业组市政顾问召集人,1998年至2006年
台北市政府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1999年至2006年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2002年至2006年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1998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2000年至2002年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2002年至2004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1994年至1999年暑期
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副教授,1991年至1993年
美国杜兰大学经济系与弗理曼商学院(永久聘)副教授,1989年至1994年
美国杜兰大学经济系与弗理曼商学院助理教授,1983年至1989年
美国范德比堡大学访问助理教授,1987年至1988年
美国罗格斯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1982年至1983年
曾任职务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经济学教授(朗润讲座教授)
台湾大学国际企业系教授,经济系(合聘)教授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ic Journal、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与其它多种国际学术期刊评审
人物逝世
知名经济学教育家、经济学者、博弈论专家巫和懋,2024年5月3日凌晨因病在台北的医院中去世,享年72岁。
研究方向
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中国经济、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
主要成就
巫老师出生并成长于中国台湾,从台湾大学本科毕业后赴美国留学,获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师从诺奖得主肯尼斯• J• 阿罗。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后,巫和懋教授回到台湾大学执教,同时在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等从事智库工作并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学界的交流,在清华、北大、浙大、南开讲授经济学。
巫和懋先生于2006年全职加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朗润讲席教授;2008年至2012年期间,他担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10年至2012年期间更是主持院务。在任期内,他不仅帮助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升级为国家发展研究院,还积极募集资金大量扩充学院的奖助学金,并推动承泽园新院区的筹建工作,对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巫和懋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和推广一般均衡理论和博弈论,他以微观经济学的视角,采用严谨的方法,探讨宏观经济、财务金融及中国经济转型等重大问题。
巫和懋先生心系教书育人,为经济学领域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他的门下涌现出近二十位博士和一百多位硕士,其中超过二十名学生在世界顶级大学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外,数十名学生在国内外重点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即便在患重病接受治疗期间,依然不忘关怀学生的学术发展,并带领他们继续进行科研。
获奖记录
巫教授曾在很多学校教授EMBA和MBA课程,他获得了台湾大学优秀教学奖、2009及201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
曾获得台湾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杰出研究奖、台湾教育部人文社会学科优秀学术奖。
台湾“教育部”人文社会学科学术奖,1999年
台湾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杰出人才讲座
台湾“国科会”杰出研究奖
台大管理学院首届教学优良奖
台大管理学院首届EMBA教学优良奖
天下Cheers杂志票选为台大管理学院最受欢迎EMBA教授(2004-2006年)
台湾“国科会”卓越计划─衍生性金融资产之尖端研究─子计划主持人
台湾“国科会”研究计划主持人,1993年-
刘大中纪念讲座受邀演讲,2002年8月
蒋经国国际交流学术基金会研究奖助,1991至1993年
美国杜兰大学研究成就奖(前后五次)
社会任职
巫博士是《中国经济》的主编,《银行与金融期刊》与《经济理论》的客座主编。他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计量经济学》、《经济学杂志》、《银行与金融期刊》、《国际经济学期刊》、《经济理论》、《经济研究》(中文版)等知名期刊杂志上。
巫博士是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中国年会的秘书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成员与监事、富邦华一银行以及比利时弗莱瑞克商学院的董事会成员。
国际期刊Economic Theory客座编委
台湾“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委员
台湾大学研究发展委员会委员
台湾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台湾中华金融学会理事
《证券市场发展季刊》主编
台湾中研院《经济论文》编辑委员
台大《经济论文丛刊》编辑委员
台湾《天下杂志》专栏作者
台湾积体电路公司(TSMC)顾问
台湾华侨银行开发基金代表董事
台湾华创车电技术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基金代表董事
台湾中联信托股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台湾总和股务数据处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台湾证券暨期货市场发展基金会董事
心路历程
学者生涯三十载*
在台中长大的我,到现在还怀念曾被称为“文化城”的台中,在1960年代曾是那么的纯朴可爱。在崇尚自由学风的台中一中悠游了六年,我经常骑着老爷脚踏车到图书馆和中央书局报到,读遍了各类文史科哲书籍。在台中一中结交的好友,不是文采灿烂,就是思想深邃,时常在校园里高谈阔论、在大度山巅勾画人生远景。在那充满理想与梦想的年纪里,曾想要抛头颅洒热血以不负少年头,也曾想要遗世独立以求潇洒快意。摆汤在理想之间,人生充满着无穷的可能与希冀,但我心中一直很笃定的是:我应该会把自己喜好读书的习惯坚持下去,以学术作我一生的主轴。但因为兴趣广泛,我有一段时期不能决定要选择那一门学科来钻研。
在高中读到方东美、殷海光的著作后,又追溯阅读几位哲学大师的原著,发现与我心爱的数学其实有相当密切的关联。到读高三时就决定要深入了解科学之母的数学,联考也如愿以第一志愿考进台湾大学数学系。我对数学系太过浪漫的憧憬,在过完新鲜人生活后就已破碎。在台大数学系传统给分都在及格边缘的压力下,必须日以继夜在数学馆钻研解题,反不能像高中时代能悠游和思考数学的美与奥妙,每次深夜步出数学系系馆,便有一股懊恼:世界如此宽阔,我为何甘于整天都苦苦求解一些细节问题?大一下和正在读经济系的中一中好友相约一同去转台大哲学系,也与哲学系成中英主任谈过,可惜家长都不肯盖章,只好作罢。到了大二,这位好友读经济读出兴趣,反倒鼓励我转经济系。有人说朋友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我从初一就认识的这位好友,就这样帮助我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大门。
想转经济系也不容易。经济系是热门科系,要求转系生成绩在八十分以上,最好还是书卷奖得主。因为数学系成绩给得特别低,我只好求见经济系系主任华严教授。华老师倒是很看重我的数理背景,她特别为我打电话询问当时理学院院长,也是教我高等代数的施拱星教授,施老师说:“这个学生的高代得68分,已经不错啦,班上第二高分,第一高分是72分。”感谢施老师的支持和华老师的破格录取,我就由大二平转经济系大三,用二年时间奔波在校总区与法学院之间,把经济系思念的课都修完。转系前后读到R.L.Heilbroner 所著的《改变历史的经济学家》,体认到经济学家其实就是“俗世的哲学家”(worldly philosophers),一心思考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更觉得读经济学颇符合自己追根究底,想读哲学和读理论的心性。加上这是我的“第二次机会”(second chance),读起来也特别认真,还拿了好几个书卷奖。当兵二年后,在华老师的支持下,取得美国史丹福大学不需工作的全额奖学金(Fellowship),顺利赴美攻读经济学博士。
从接触经济学至今,转眼已三十年。转经济系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而在美国停留了十七年后决心迁回台湾,则是我学者生涯的第二个转折点,而且二者之间也有相当关联。在史丹福读书时,我的研究兴趣就在经济理论和财务金融,得到诺贝尔奖大师Kenneth J. Arrow和著名学者Mordecai Kurz的指导,深觉学海无涯,也知道博士只是作研究的开端。在取得博士后,就想在美国学术界多待几年,以拓展研究的视野。可是一旦进入这个固定的轨道后,往往很难脱身。先是拼永久聘、再拼更多的著作,接着小孩又相继出生,不知不觉中在美国就扎根下来,迁移就要连根拔起,代价相当高。其实好多位学术界朋友,也是经过这样过程而羁留在美。在惯性作用之下,与我回国的心愿就越离越远。
直到1991年得知恩师华老师逝世的消息,想起华老师每年寄圣诞卡对我的期盼与叮咛,想到年少的梦想并未包含终老异乡这一段,流浪异地的小家庭好像也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于是下定决心回国。把学校及家庭诸事作一安排,于1993年回到台大经济系担任客座教授,1995年成为专任教授,1997年转任台大管理学院国际企业系教授与台大经济系合聘教授,1999年至2002年借调中华经济研究院担任副院长,已归建台湾大学任教。
回顾三十年来作经济学者的生涯,觉得对真理的追求是作一学者的最大动力。在学术的殿堂里,希望我永远能拥有年少时的热情与真诚,享受领略真理奥妙的快乐,至老不悔。
*因获杰出人才讲座,应邀为《杰出学者给年轻学子的67封信》(杰出人才基金会与天下远见公司出版,2003年1月)所写。
人生因坚持理想而完美
摘自巫和懋教授在2010国家发展研究院毕业典礼的讲话:
毕业的时刻,也是一个思考的时刻。有道是:世路多歧,人海辽阔,扬帆待发清晓。要重新思考,重新向前看,看看以后走什么路。今天,我想送一句话给各位同学,就是:人生因坚持理想而完美。
我中学毕业时,我台中一中的校长告诉我两句孔子的话:“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篇》 我当时并没怎么放在心上,但经过这么多年以后,越来越感觉到它的深刻道理,我今天也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是在台湾长大的,出国读书取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教书十年,到四十岁的时候学术文章发表的不少,成了终身职教授,有个大房子,还有草地,太太小孩生活很美满,但是我每个礼拜天要割草,否则邻居会骂人,其实我并不喜欢割草。有个星期天我一边割草一边想:“我年轻的时候,怎么会想到有一天我会在美国的这个什么地方的郊区割草?这样的日子合乎我年少的梦想吗?”我越想越不是味道,觉得我的心不属于这个异乡,就开始一步一步地说服我的太太还有小孩,放弃美国的工作,开始人生的一大转折,回到台湾。当时在我要离开美国的时候,很多朋友都说我傻,但是今天想起来,我觉得我并不傻!
回到台湾后,我在台大教书,也担任台湾最大一所经济智库的副院长,定期向台湾领导人汇报经济形势,学生中也有很多大企业家,太太和孩子们也很好,生活又相当美满。但是我常常走在台北街头,看到本土色彩集团的游行,看到各种政治的纷争,在细雨的台北街头,我一边走一边想:“我年轻的时候,怎么会想到有一天看到台湾会如此自我封闭?这样的日子合乎我年少的梦想吗?”我越想越不是味道,觉得自己的心,还是属于一个更广阔的中国,就开始来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客座,来回奔波。直到五年前的冬天,林毅夫老师大概看透了我的心,在晚上十点钟打电话来,邀我到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全职任教。林老师也不是擅于言辞的人,我们谈了十五分钟,我几乎就答应了。我说,我还要问问我太太。幸好,我太太深明大义,所以我的人生又做了一次大转折,我来到了朗润园。当时在我要离开台湾的时候,很多朋友都说我傻,但是今天想起来,我觉得我并不傻!从今天看来,中学校长送我的两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就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我没有因为一时小利,而阻碍了我人生的重大决策。
美国诗人Robert Frost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大家可能都知道:
“黄色的树林里有两条叉路 / 可惜我不能两条都走…… / 多年多年以后某个时刻 / 我将叹息并述说往事 / 在布满落叶的两条小径间 / 我选择了人迹较少的一条路 / 这就造成后来我截然不同的人生。”
我读这首诗很感动。诗人为何叹息?人生有无限的可能,但是你必须做出选择,选择你心中的向往。我们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很多老师都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林毅夫老师选择了游过海峡到大陆来,周其仁老师选择了去完达山打猎,海闻老师选择了参加知青下乡到了黑龙江,但最后都到了朗润园。
我也从同学们中学到了很多,有一位元培学院的同学曾经跟我说:进入北大后好想寻找有北大五四精神的学院和老师,到文学院找不到,到其他学院也找不到,结果到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居然找到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还有现在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就有这样的精神和理想主义的色彩。我们要做一流的科研和政策研究,培养一流的人才做国家的栋梁,这就是我们国家发展研究院很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维护和发扬的精神资产。
因此,今天我要献给大家的一句话就是:“人生因坚持理想而完美。”我也祝愿我们毕业的同学,未来应该先“选其所爱”,不管是人生伴侣、学科方向还是事业方向;然后再“爱其所选”,坚持自己的理想。我相信你们的人生都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祝福大家!
人物评价
巫和懋先生在美国获得终身教职之后,毅然回到台湾和大陆任教,深耕理论研究和教书育人四十余年,为吾辈和后辈学者之楷模。
巫和懋教授为两岸经济学界的交流、博弈论研究与教学、北大国发院的发展均做出了卓 越贡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评)
参考资料
巫和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巫和懋简历.北京四十人论坛顾问有限公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4 16:2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