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觋
汉语词语
巫觋,汉语词语,拼音是wū xí,意思是指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
解释
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
出处
《荀子·正论》:“出户而巫觋有事。”杨倞 注:“女曰巫,男曰觋。”
汉 王符 《潜夫论·巫列》:“巫觋祝请亦其助也。”
《新唐书·黎干传》:“时大旱,干造土龙,自与巫觋对舞,弥月不应。”
蒲松龄 《聊斋志异·崔猛》:“但我所言,不类巫觋,行之亦盛德。”
典故
民俗学中的巫觋:
人类刚刚有信仰时,还没有专门的执事人,当时人大多都会施巫,随着氏族的出现,信仰活动的增加,氏族长才较多承担宗教事务,后来连氏族长也难以监管了,才出现了专门的巫。《说文》:“觋,能斋肃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徐锴注巫觋:“能见鬼神。”巫觋亦人亦神,二重身份,故有“又做师娘又做鬼”之谚。
巫觋的特点被认为能通鬼神。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请神附体。请神附体有请神、探源、抓鬼和谢神四个步骤。《汉书·礼乐志》:“大祝,迎神于庙门,奏嘉至,犹有降神之乐也。”降神后巫成为神的体现,代神言行。此时的巫往往处于昏迷状态,有些是运气,有些是服用麻醉品。另一种途径是通过阴,即“灵魂出走”。也就是巫觋的灵魂可以离开肉体,到神鬼所在的地方。汉族民间称“走阴差”“问仙”的都是类似的通神的形式。巫觋为了通神,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如树木、山峰、巨石、动物。随着巫职的扩大,巫往往有一两个助手,从事某些宗教活动,如占卜、预知、驱鬼、治病等等。
——源自《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
人物
伏羲为“觋”,女娲为“巫”。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5 10:14
目录
概述
解释
出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