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依萨昼蜓
蜻总科巴依萨昼蜓属动物
巴依萨昼蜓是蜻总科巴依萨昼蜓属动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巴依萨昼蜓
【拉丁学名】:Hemeroscopus baiscicus Pritykina
【生存年代】:白垩世早期
【地层层序】:早白垩世芦尚坟组
【化石分布】:中国北京西山、蒙古共和国西部下白垩世查查组、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
【化石价值】:科学研究,观赏
科学分类
目:蜻蜓目(Odonata)
亚目:差翅亚目(Anisoptera)
科:蜻总科(Libelluloidea)
属:巴依萨昼蜓属(Hemeroscopus baiscicus Pritykina)
种:巴依萨昼蜓(Hemeroscopus baiscicus Pritykina)
分类争议
巴依萨昼蜓最先于1977年发现于蒙古共和国西部下白垩世查查组与俄罗斯的外贝加尔地区,包括保存很好的稚虫成虫的翅膀、头部以及身体局部的化石。根据这些标本Pritykina建立了一个绝灭蜻蜓科:昼蜓科(Hemeroscopidae),当时只包括Hemeroscopus baissicus一个种。但是,很重要的是西蒙稚虫标本的脸盖与身体呈分离保存,而该层位又至少记述了两种蜻蜓化石因而惟一的稚虫脸盖与身体是否属于同一种类,而稚虫与成虫能否对应的问题又引起了广泛的怀疑。
形态特征
雌性成虫的左右翅上,脉序有变异,主要表现在:①两粗的ax间横脉数量不同,有2-3个横脉;②翅基部cup与a之间横脉数不同,1-2个,并且下三角室之上横脉从0-1个不等;③臀套内的翅室数明显有别,左alp内翅室为14个,右边则为12个;④臀域内a的支脉所围成的独立区域个数及翅室的数量也不相同。雄性成虫脉序基本同雌性,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后翅臀域基部和臀三角的有无,雄性成虫臀三角存在,臀域在臀套之后极窄,仅有1排翅室,臀角尖。
科研价值
在北京西山早白垩世芦尚坟组四段页岩中发现的大量完整的巴依萨昼蜓稚虫化石,部分保存了精美清晰的脸盖构造,为巴依萨昼蜓与现代蜻蜓稚虫的形态学对比提供了很好的根据。同时,也使这类在国际上争议很大的化石形态得到确认。以巴依萨昼蜓为代表的芦尚坟昆虫群明显区别于热河昆虫群,从昆虫类别的演替与发展可以看出它是热河昆虫群的后期继承,从热河昆虫群的中国蜓到芦尚坟昆虫群的昼蜓,中生代晚期东亚地区蜻蜓类群完成了一次重要更替,而这次重要的发展很可能导致现代十分常见的蜻总科类型迅速发生与演化。巴依萨昼蜓化石是划分热河昆虫群与芦尚坟昆虫群的最基本类型,有着十分重要的地层学意义。
相关报道
化石上的远古蜻蜓翅膀大约3-4厘米宽。大约在3亿年前,远古蜻蜓都是巨无霸,展翅能达到三四米,和的老鹰这么大,但根据这批发现的化石,1.1亿年前的蜻蜓已经变小了很多。这30多块“巴依萨昼蜓”翅膀的化石中,最大的一块翅膀展开在10厘米左右,其余的都在6厘米至8厘米左右,和现代蜻蜓差不多大,打破了过去远古时代“蜻蜓”祖先都是巨无霸的印象。专家推测,这是因为在古生代晚期,当时地球大气的含氧量比现在高很多,植物、动物都长得非常巨型。但是到了1.1亿年前,空气中的含氧量开始变小,而且其他空中霸主带来的生存压力,因此远古蜻蜓个头不断变小,从而生存下来。
通对对甘肃酒泉地区“巴依萨昼蜓”化石和其他地区发现的同类化石的比较,古生物专家发现,早在1.1亿年前,这些现代蜻蜓的祖先们就已经有了跨地区的迁移过程。通过化石的比对,大约在1.2亿年前,这些巴依萨昼蜓生活在现在的外贝加尔地区,到了1.15亿年前,它们飞到了现在的外蒙古,而到了1.1亿年前,它们广泛地存在于韩国以及中国的西北部地区,如甘肃、北京等等。
年代
距今1.13亿年
比之前研究结果精确700万年
巴依萨昼蜓属于热河生物群的下属分支生物。“这个生物群的主要生物包括三尾拟蜉蝣、东方叶肢介、旱峡祁连鱼等,只要在某个地层发现其中的一种生物,就能对应地知道这个地层的年代情况。”
发现巴依萨昼蜓的甘肃酒泉盆地远古时代所处的地层,属中沟组地层,距今已有1.13亿年的历史,而之前认为该地层的年代为1.2亿年前,化石的发现,让时间精确了700万年。
迁徙轨迹
这种蜻蜓在五个国家被发现
明确了酒泉盆地的地层以后,就可以和东北等地层进行对比,进行地质研究。此外,根据发现化石的地理位置分析,还能够得出这种蜻蜓的种群迁移轨迹。
全球只有五个地方发现了这种蜻蜓的化石,主要位于俄罗斯、外蒙古、中国的甘肃、北京、韩国等,每个地方的蜻蜓的生活年代都不同,据此就可以绘出一张巴依萨昼蜓在长达数千万年间的迁徙表。
根据迁徙表,就能够大致分析出,当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环境生态。
相关新闻
最大的蜻蜓生活在美洲
本次南京专家张海春发现的蜻蜓体型较小,翅长只有几厘米,而记者获悉,实际上蜻蜓是一种古老的昆虫,在长达数亿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地球上存在。蜻蜓不仅种类众多,而且体型大小也差别很大。
蜻蜓总目由三个目组成:古蜻蜓目、原蜻蜓目和蜻蜓目。古蜻蜓目仅生存于晚石炭世早期(约3.2亿年前),原蜻蜓目生存于晚石炭世至二叠纪(约2.5亿—3.1亿年前),蜻蜓目从二叠纪起一直生存到现在,有将近3亿年的历史。
不过古蜻蜓目、原蜻蜓目都已经灭绝,现在看到的蜻蜓都是蜻蜓目的成员。
蜻蜓目分为三大类:差翅亚目(俗称蜻蜓)、均翅亚目(俗称豆娘)和间翅亚目(俗称蟌蜓或昔蜓),包括约5900个现生种,它们的体长一般为30—90毫米,体型最大的现生类群为生活于中、南美洲的一种豆娘,其翅展可达190毫米。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8 15:21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