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光绪二年,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巴山连年干旱,知县
孙雨田吞没赈粮,
饥民百姓求赈不得,筹划上告,欲请老秀才孟登科代写状子,孟登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八股书,婉言谢绝饥民。孙雨田为了掩盖贪污罪行,抢先赴省谎报巴山民变。
四川总督恒宝不查虚实,下札剿办。记名提督
李有恒惟命是从,率兵血洗巴山。孟登科目睹惨案,逐步觉醒,从明哲保身变为仗义鸣冤,但书呆气十足,不识官场奥秘,与虎谋皮,险遭杀害,幸有巴山歌姬霓裳从中斡旋,救出书呆。孟登科痛定思痛,直面惨淡人生,正视淋漓鲜血,毅然抛弃功名,痛改迂阔习气,巧妙利用
省试机会,在考卷上书写冤状!主考官
张之洞,与川督恒宝积怨已久,趁势借题发挥,回京直奏,震动朝廷,引起两宫内讧,迫使慈禧派遣亲王入川查办冤狱,平息民愤,并赐孟
顶戴花翎、御酒三杯,孟登科不识阴谋,喜饮御酒,中毒而亡。
领衔主演《巴山秀才》,空谷足音,不同凡响。他体态修长,眉清目秀,言谈举止之间,充盈着一种难得的
书卷气。为了适应扮演瘦而高的
巴山秀才孟登科,他从投排到首演,仅仅50天的时间,减肥26斤,显示出一种勇于拼搏的敬业精神。陈智林以文
小生为本功,与角色比较接近,善于化用传统程式和提炼生活动作刻画人物,诸如皇榜高中、拜见
钦差时的转扇,以表现人物乍闻喜报时的欣慰神态;《迂告》一场孟登科与
孙雨田狭路相逢,为避其锋的一个大转身,突出人物当时的睿智与狡狯,都是丰满
舞台形象典型的细节雕饰。孟登科成都上诉,寻找霓裳,巧遇制台,在恒宝面前详陈巴山冤案,最后直指
四川总督,陈智林紧扣秀才
性格中区别于其他一切人的乖僻与狷介,恰切借鉴川剧
丑角的“快口白”,出其不意地直话直说,愈是出其不意,愈是令人笑不可抑。
钦差大打“官腔”,孟登科也学操“京片子”,取笑隐藏着正经,由此产生了讽刺;正经隐藏着取笑,便迸发出
幽默。孟登科文字上的自我炫耀,老不更事的唐突,既是含泪的喜剧,又是带笑的悲剧。
魏明伦的川剧《
巴山秀才》大大地突破了传统
剧本的词格,一字句、两字句、四字句,双声、叠韵、排比句,还有孟登科的两段数字句,或由一唱到十的“一声春雷报高中”,或由十唱到一的“十载寒窗状元梦”等等,机锋隽语,诙谐饶趣,婉转回环,韵律优美,既活画出秀才
性格的迂而酸,也表现出“鬼才”运笔的巧而工。陈智林天赋金嗓,
音域宽,音量足,音色美,唱腔瓷实浑厚,舒卷自如,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具有深厚的唱腔功底。人物首次亮相,一曲“倾诉愚衷”,行腔之间注意语言声调的夸张,一个腰背佝偻、双眼近视的迂腐秀才活跃台上,博人一粲。孟登科由“迂告”进而“智告”,毅然作出“焚书”壮举,生发出全剧声情激人的核心
唱段。陈智林熟谙川剧高腔“三段式”(俗称“三倒拐”)的声律技法,通过三次行腔的大跌宕,刻画人物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惊回首,老秀才辛酸满腹……”,唱腔在“辛酸”与“满腹”四字之间婉转多折,组成一个五味俱全的“咏叹调”,直面惨淡的人生;最后一句“烧烧烧,烧出个聪明大丈夫”,如黄钟大吕,响遏行云,
舞台节奏与内心节奏相互共振,人物情绪的转折显得自然熨帖而不露任何斧凿痕迹,
细腻入微地
展示出一个近代知识分子如何坚守人生
信念的心路跋涉历程。陈智林充分发挥嗓音的最大潜能,达到声情激人的理想境界。
《巴山秀才》讲述了晚清巴山秀才孟登科为民鸣冤,终成为政治牺牲品的悲剧故事。该剧的川剧版由魏明伦、南国创作于20多年前,在当时就造成极大的轰动。京剧版《巴山秀才》延续了川剧的批判力,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晚清官场的腐败,同时颂扬了百姓的侠义精神。
台北新剧团的大型清装京剧《巴山秀才》从同名川剧移植而来,改编、导演、主演均为京剧名家李宝春先生。冬夜,该剧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以一种简约、细腻的南派风情征服了北京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