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含羞草(Mimosa diplotricha C. Wright)是豆科、含羞草属植物。直立、亚灌木状草本;茎攀援或平卧,长达60厘米,五棱柱状。复叶长10-15厘米;总叶柄及叶轴有钩刺;羽片长2-4厘米;小叶线状长圆形,被白色长柔毛。花紫红色,花萼极小;花冠钟状,外面稍被毛;子房圆柱状,花柱细长。荚果长圆形,边缘及荚节有刺毛。花果期3-9月。
形态特征
直立、亚灌木状两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通常形成致密的灌木丛,根系强壮,茎攀援或平卧,长达60
厘米,五棱柱状,沿棱上密生钩刺,其余被疏长毛,老时毛脱落。
二回羽状复叶,长10-15厘米;总叶柄及叶轴有钩刺4-5列;羽片(4-)7-8对,长2-4厘米;小叶(12)20-30对,线状长圆形,长3-5毫米,宽约1毫米,被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花时连花丝直径约1厘米,1或2个生于叶腋,总花梗长5-10毫米;花紫红色,花萼极小,4齿裂;花冠钟状,长2.5毫米,中部以上4瓣裂,外面稍被毛;雄蕊8枚,花丝长为花冠的数倍;子房圆柱状,
花柱细长。
荚果长圆形,长2-2.5厘米,宽约4-5毫米,边缘及荚节有刺毛,花果期3-9月。种子扁平,卵形,长2至2.5毫米,浅棕色。
产地生境
巴西含羞草原产
墨西哥和
加勒比海,直至中美洲和南美洲。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安徽、北京、甘肃、广东(梧桐山、草村(王学文304)、内伶仃岛(邢福武等11532,BSC))、广西、贵州、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台湾、天津、西藏(芒康)、新疆、云南、浙江、重庆等地。巴西含羞草习性强健,栽培或逸生于旷野、荒地。
主要变种
无刺含羞草(学名:Mimosa invisa Mart. ex Colla var.inermis Adelh.),和原变种不同之处在于茎上无钩刺,荚果边缘及荚节上无刺毛。中国广东、云南有栽培。原产
爪哇。该变种可作胶园覆盖植物,但全株有毒,牛误食能致死。
繁殖方式
巴西含羞草于秋季待荚果呈枯黄色时采收,摘下果荑,晒干后,用棍棒敲打出种子,簸去杂质,种子贮于通风干燥处备用。于10月收获的种子,在室温下用牛皮纸袋贮藏至下一年6月,其发芽率为92%,贮藏至7月,转入到-30°冰箱内,至次年6月,其发芽率为25%。
巴西含羞草的种子豆荚漂浮并被水传播。当豆荚附着在车辆的毛皮,衣服和泥上时,豆荚也会传播。许多种子延迟了发芽。几周龄的非常年轻的幼苗可以产生有活力的种子,有些会立即发芽。但是,有些种子在发芽前会留在土壤中数年。
物种危害
19世纪中叶发现于中国河北和山东。该种的入侵途径主要为人工引种或农产品运输传播扩散。
巴西含羞草是牧场,人工林和路边的一种主要杂草,在庄稼中也很严重。在肥力,土壤和空气湿度和光照都很高的情况下,巴西含羞草的生长最好,并在干燥的干旱季节死亡。当植物枯萎并枯竭时,会造成严重的火灾隐患。巴西含羞草形成致密的地被和灌木丛,防止其他物种繁殖。由于巴西含羞草密生钩刺使人行走变得困难。
防治方法
主要价值
巴西含羞花美丽,适合园林绿地及水岸边做地被植物栽培,也是科普教育的良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