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山
浙江省临海市赤城路2号的景区
巾山,又名巾子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旧郭东南处,与小固山相连,山高百余米,三面临街,南濒灵江。山顶有东峰和西峰,两峰相距五、六十米,形似古代头巾,因此得名。巾山是临海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之一,巾山塔群和龙兴寺均属于临海市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
地理位置
巾山,又称巾子山,位于临海古城区东南隅,高百余米,三面临街,南濒灵江。山顶有双峰,分东峰、西峰,两峰相距五、六十米,为巾山的最高点,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的标志。双峰于唐代始建双塔,南宋临海人陈耆卿所撰《嘉定赤城志》记载:“两峰如帢帻,一号‘帢帻峰’,其顶双塔差肩屹立”。巾山双塔,临海人称之为:大塔、小塔;大小双塔又称“文峰塔”。大塔螺旋中空,内有石级盘旋而上,可以登顶远眺,小塔实心。
代表景点
华胥洞
西峰塔下西侧有个华胥洞,相传为华胥子所居。华胥子即皇华真人,为古代道士,曾在山上炼丹修道,历经磨练,终于得道升天,成为仙人。后来,华胥子驾鹤仙去时,一阵微风,将他的头巾吹落,飘然而下,变成了巾山两峰。从此,这座山被称之为“巾子山”。两峰之间的一块石壁上,有“遗巾处”三字镌刻,边上有块平坦的巨石,人们称之为“仙人床”,石壁上方刻有一个桌面大的“佛”字,在这下面有“巾山摩崖”,民国时邑人屈映光在此处题有“通幽”二字。
西麓双塔
再往下,在巾山西麓又有双塔,即南山殿塔和千佛塔。在巾山两峰南侧有座南山殿,殿前有长阶,石阶下有只戏台,戏台南面高矗着修长的“南山殿塔”。据说:此塔是为纪念唐玄宗时抵御安禄山,死守瞧阳城的张巡元帅而建。在南山殿的北面,有多宝塔,即千佛塔,因塔的各面面砖和壁龛上均刻有佛像(原有佛像1003尊),故称千佛塔。千佛塔是台州境内现存唯一的元塔,经受了700多年的风风雨雨,屹立至今。在历史上,曾是天宁寺(古龙兴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叫龙兴寺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塔共七级六面,高30多米,其内中空。从第一级起,每级都设有一个壶门;从第二级开始,每级每面除虚门外,均设有壁龛。千佛塔为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它不但在艺术上是件罕见的珍品,而且在建筑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日本常盘大定在其所著的《支那佛教之研究》第六卷《支那文化史迹》中刊有摄于1922年前后的照片和介绍文章,文章称:千佛塔“巍然雄豪的风姿还依然存在,特别是壁面的千佛砖,进一步体现了它外观的庄严美”。此外,日本的《东方美术大观》等杂志亦载有此塔的照片及介绍文章。多宝塔和南山殿塔、巾峰双塔合称为“巾山群塔”。一山四塔,不仅在国内,就是国外也是少有的。
游巾山,看群塔,东南西北都可上。东从灵江大桥北侧小固岭登山,由东向西游;北从老电厂东面,可拾级而上;西从老南门——兴善门东北面的城墙道口起步;南从临海师范山脚上山;游客可任意选择。山上除群塔外,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华胥洞、仙人床、仙人桥、南山殿、读画阁、三元宫、藏经阁、杨节愍公祠、不浪舟、中天斗、小寒山遗址、岚翠亭、玉辉堂、望江楼、居士林、佛灵岩、金鸡岩、茅庵岭等。宋代诗人戴复古题翠微阁诗云:“双峰直上与天参,僧共白云栖一庵。今古诗人吟不尽,好山无数在江南。”
寺庙宫殿
南麓:
南坡的天际阁(今圮),俗称小寒山,系明末义士陈函辉的读书处。陈函辉追随先贤方孝孺舍生取义,是台州浩然正气的杰出代表。
沿石级上行几十步,即抵巾子山最大的丛林兜率禅寺。兜率系印度梵文音译,为知足常乐之意。禅寺建于五代十国时吴越广顺三年(953)。胜光和尚居之,故名“胜光安国”。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兜率寺”。寺中有怡道轩、钟鼓楼、藏经阁、大雄宝殿等建筑。古代寺院讲究前樟后柏。兜率寺前面的古樟皆有几百年的历史,高大的树冠郁郁葱葱,蔚为壮观。
再沿石级上攀,就出现一条东西走向的青石板小道,可一直抵达南山殿。循南坡小道没走多远,便至玉辉堂(今圮)。此堂是明代正德年间台州太守顾东桥所建。古人将君子比德于玉,建堂时适逢大雪,相映成辉,故名。堂上旧有“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春夏之交,草木际天”一联。
玉辉堂西侧为三元宫,系巾子山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明代万历八年(1580)此宫建成,清代道光年间重修。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云笈七签》云:“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可见三元的重要地位。此间宫虽小,景尚幽。后负绝壁,多摩崖石刻;前临大江,见舟楫往还;旁一古樟,大可数抱,五百年物也。
三元宫西侧为杨节愍公祠,民国八年(1919)杨氏后人为纪念杨时熙所建。杨时熙字知白,临海城西人,也是一个宁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的铮铮铁汉。明末时,他任两淮盐运使,是著名爱国将领史可法部下。顺治二年,清兵十万围扬州。史阁部可法命杨时熙共同守城。五月,清兵克扬州,史可法殉国,时熙自缢于城上。子廷栋,省亲至扬州,亦从父死。清代乾隆时,赐谥“节愍”。
紧挨着杨公祠的建筑便是中斗宫(俗称斗阁)。盖因崇奉斗姆之神而建之。斗姆是道教所信奉的女神。传说她是北斗众星之母。宋元以来崇奉渐盛,尊为“先天斗姆大圣元君”。宫内有愍忠祠,系明代嘉靖年间台州府知事武公崇祀处。武公因御倭死难,祠久圮,唯石碑尚存。还辟有读画阁。阁中有构舫,绕以朱栏,名“不浪舟”。此间远眺,澄江匹练,群山围屏,竹树烟笼,风景清旷。
离开斗阁,继续沿小道朝西走去,便到达仙人桥。所谓桥者,实则是在山壁旁铺了几块石板而已;相传是皇华大仙路过此桥,上巾峰得道升天。
仙人桥西侧有清晖堂(今圮)。此堂甚古。据宋代嘉定年间的《赤城志》云,清晖堂又称清晖庵。堂庵日月相继,清辉满庭,连鲛人(人鱼)室里的珠盘都没有此间明亮。
西麓:
缘石级而上,左侧可见五级六面古塔,明代万历年间建。再上几步,就是南山殿,为唐张巡崇祀处。安史之乱时张巡守睢阳(今河南杞县)。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他甚至杀妾劳军,坚守数月不屈,睢阳失守被杀害。此殿明末重修,入清以后,屡遇灵异,台人无不祈祷响应。
望江楼在南山殿南侧,俯视灵江,为登眺的好去处。
东麓:
如果从东麓登山,就会穿过小固岭旁的山洞。此洞幽暗清凉,为避暑胜地。1965年9月,灵江一桥竣工,公路经其间,小固岭洞不复存在。上有贞庆堂,旧名小固山房。光绪年间有孀妇在此守节,故名。堂前巨樟,翠荫遮天。
贞庆堂北侧有碧云庵(今圮),清代洪熙祚妻陈氏所建。外有石坊,内有邓锺岳书“筠心荻训”和毛奇龄书“一尘不染”诸额。堂前有山茶一株,高出墙际。
离开二堂庵,经连绵石级,抵“水牛背脊”。旁有景德寺,系宋代所建,奉观音像。后几经焚毁。清代顺治年间,僧人就其地结茆,便有“茅庵”的俗称。
茅庵以南有听涛阁(今圮)。它前瞰灵江,后拥茂林,江涛松籁,远近可闻,乃登眺胜地。
北麓:
如果从北麓登山,沿着石级,经茅庵岭西折,可直上巾子山峰。南坡有一花岗石建筑,曰逋翁亭,为近年所建。逋翁是中唐著名诗人顾况的字,他曾客居临海,任临海新亭监。
两峰之间南坡有翠微阁(今圮)。直栏横槛,下瞰阛阓;回廊曲牖,俯视江涛。
巾峰寺在遗巾处东侧,唐代又名帢帻精舍,宋代时又名净光塔院、明庆塔院,历代皆有重修。惜乎抗战时被日机炸毁,至今未能修复。
其他景观
贡院,在巾子山北,宋乾道七年朱守江建,在州东三百步。
龙井,在巾子山西麓。旧传龙伏于此,常有云气腾空。后建浮屠镇之而止。
忠孝泉,在县东四里。传为钱俶命所凿建,又旧传巾山二塔常欹侧,自凿此泉即正。
佑正庙,在巾子山后,祠五通。宋建炎四年赐今额门,有双桧甚古。
戒阇梨坐禅处,在巾子山兜率寺石壁中。
愍忠祠,在巾子山,祠明知事武暐,因御倭战死,明嘉靖三十七年建。
六通院,旧在巾子山南麓,后晋天福二年建。
巾山旁有巾山广场及台州府城民俗博物馆
文人题咏
●唐·顾况《临海所居》:“ 家在双峰兰若边,一声秋磬发孤烟。山连极浦鸟飞尽,月上青林人未眠。”
●唐·任翻《题巾峰寺》:
“绝顶深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灵江江上巾峰寺,二十年来两度登。野鹤尚存松露滴,竹房不见旧时僧。”
“ 凉生绝顶竹房开,老鹤何年去不回。唯有前村明月在,夜深还过半江来。”
●宋·戴复古《题翠微阁》:“ 双峰直上与天参,僧共白云栖一庵。今古诗人吟不尽,好山无数在江南。”
●明·高辅元《双峰》:“ 玉削双峰倚碧空,峨然胜慨出鸿蒙。云堆对峙形俱杰,天柱高擎势并雄。自昔纵横猿鹤旧,由来趣味古今同。遗风积德多名望,留有芳馨满海东。”
●清·施闰章《巾子山》:“城上双峰俯万家,振衣秋色满天涯。潮声远带孤帆没,塔影横催白日斜。近海楼台余宿雾,寒山村郭少黄花。当年战垒肠堪断,残戍沿江剩暮笳。”
●清·袁枚《题南山殿壁》:“ 刀上蛾眉唤奈何,将军邻境尚笙歌。残兵独障全淮水,壮士同挥落日戈。六射须眉浑不动,一城人肉已无多。而今鼠雀空啼窜,暮雨灵旗冷薜萝。”
●清·洪颐煊《巾山双塔》:“ 双塔崚峋锁碧苔,几时投笔向江隈。前朝亚字红栏在,引得游人日日来。”
●近代·陆翰文《花朝不浪舟宴集》:“ 廿四番风次第经,江边柳眼为谁青。嵯峨双塔如飞桨,错落群峰作画屏。佳日共倾金谷酒,夕阳红满半山亭。莺啼草长春光媚,隔水樵歌更耐听。”
●当代·于快《夜吟巾子山头》:“ 孟春寒气未及收,望断郡城第一楼。锡杖远飞尘坌外,帻巾还拂闉闍眸。前峰水映三台梦,麓塔月残半佛头。饮露中宵休罢去,平生自诩泪空流。”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陈无畏:《巾子山远眺》.新浪博客.2017-3-20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9 13:34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代表景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