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狄卡起义,
爱西尼人反抗罗马人吞并爱西尼王国的武装斗争。罗马人保利努斯于公元59年就任不列颠总督后,便发动战争,试图占领抵抗罗马人的堡垒莫纳岛。公元60年,爱西尼国王普拉苏塔古斯去世,罗马人趁机吞并爱西尼王国。爱西尼王国王后
布狄卡遂在东英吉利举行起义,迫使罗马人退到不列颠西南部。迅速扩大的起义队伍洗劫了卡木洛杜努姆、维路拉米乌姆和伦狄尼乌姆,并焚毁了几个罗马人的军事哨所。据罗马历史学家
塔西佗所著《编年史》记载起义队伍杀死了约7万名罗马人和亲罗马的不列颠人,并粉碎了罗马第9军团的进攻。
皇帝的戎马之心
公元前27年神圣的
奥古斯都以其超凡绝伦的内政天才为
罗马人公元41年,声名狼藉的
卡利古拉皇帝被刺杀,他的叔叔
克劳狄被禁卫军推选为下一任皇帝,史称奥古斯都
克劳狄一世
不过
克劳狄即位之后的表现比前任远为称职和努力,他不仅在内政事务上勤勤恳恳,而且还充分利用不多的闲暇时间修著文史,共著有20卷伊特鲁里亚史和8卷迦太基史,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不过对于武力立国的罗马人来说,只有像样的军事成就方能让所有人折服,
克劳狄也急需一项辉煌的军事成就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提升与军队的关系,千里之外的
大不列颠就成为了他的目标。
公元43年夏,四支精锐的罗马军团在
英吉利海峡南岸整装待发。第二奥古斯塔军团、第九
西班牙军团、第十四盖米纳军团和第二十胜利军团已经做好了进军大不列颠的一切准备,皇帝克劳狄名义上是全军统帅,但是实际的指挥任务交给了
罗马名将奥鲁斯·普劳提乌斯,军中人才云集,日后登上帝位、创立
弗拉维王朝的维斯帕西安(
韦帕芗)也在其中。
征服的过程十分顺利,岛上大部分的
凯尔特部落在罗马兵威之下很快臣服,不过爱西尼部落没有与罗马人发生任何冲突,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与
罗马人结盟,向罗马人进贡并寻求庇护,作为对主动归顺的奖赏,
爱西尼人的领土和统治结构都原封不动,首领还获得了罗马公民权,在因征服而风雨飘摇的不列颠,爱西尼部落因自己的明智之选而成为一个安全岛。
反目成仇
十五年后
克劳狄皇帝驾崩,
尼禄即位为帝,此时罗马人民的老朋友——爱西尼部落的老酋长普拉苏塔古斯也去世了,老酋长没有儿子,有两个女儿,他在遗嘱中将尼禄皇帝设为部落的共治者,与自己的两个女儿一起作为爱西尼部落的最高首领,
尼禄皇帝也表示同意。
然而,在交接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负责交接的罗马军团并没有展现出对同盟部落应有的和平姿态,反而将爱西尼部落大肆劫掠一番,酋长家族也未能幸免,还把整个爱西尼人的领地强行并入行省,甚至连酋长的两个女儿也惨遭士兵们的强奸,前去强烈抗议的母亲
布狄卡也被总督责令鞭笞。在蒙受了如此深重的羞辱后,悲愤不已的布狄卡决定揭竿而起,她将族人们集合起来,开始向罗马人展开反击。
其实这场战争本可以避免,爱西尼人从源头讲的确是无辜的,他们在对罗马的外交政策上十分谨慎,面对强大的罗马帝国,爱西尼人主动投诚,交付贡金,提供青壮年作为
罗马的辅助军,全盘接受罗马政策,而且最后还将部落交付与罗马皇帝共治,这种表现堪称罗马盟友中的典范,恭顺程度可见一斑,然而最后还是揭竿而起,不得不说罗马人确实难辞其咎,这是罗马行省统治的严重腐败所引发的恶果之一。
时任帝国
不列颠行省总督加图斯·迪西阿努斯是个出了名的巨贪。他不仅极尽所能地在总督位置上为自己搜刮钱财,而且还胆大包天将皇帝无偿赠给爱西尼人的归顺抚慰金私自改为高利贷,向爱西尼人课征高额利息。他的肆意妄为严重损害了罗马在不列颠的同盟政策,布狄卡起义的始作俑者毫无疑问就是官德败坏的他本人。
狂暴的野火
爱西尼部落并不是孤身奋战,早已不堪总督剥削压榨的特里诺万提部落也随之响应,整个不列颠东部已经是遍地烽火,一支数万人的蛮族部落联军开始朝着罗马在东不列颠的军事殖民地卡姆罗杜努姆,也就是如今英国的科切斯特市进发。
爱西尼人的进军恰逢其时,当时罗马在
不列颠的驻军正在军事长官盖乌斯·苏埃托尼乌斯·保利努斯的指挥下进攻北部地区,第十四军团在
威尔士参加军事行动,不列颠中部和东部都处于兵力空虚的状态,布狄卡直扑卡姆罗杜努姆的消息很快传来,小镇的罗马居民火速向驻在伦迪努姆的总督迪西阿努斯求援,但是只忙着敛财的总督大人敷衍了事,只派了200人的武装奴隶前去支援,完全意识不到当时的局势有多么严重。
卡姆罗杜努姆是一个典型的罗马殖民城市,神殿、议事厅、广场等罗马化基础设施应有尽有,唯独没有城墙,因为这座城市也是刚建立不久,而且罗马人完全没有想到向来恭顺的爱西尼人会掀起叛乱,所以这座城市在重重包围之下已经成为了砧板上的鱼肉。
面对数万名蜂拥而至的蛮族士兵,城内的抵抗力量只有不到100名罗马退伍老兵,他们退役后在此安家屯垦,一家老小都在这里,知道无路可退的他们边战边撤,最后倚靠克劳狄乌斯神殿做最后的抵抗。但是终究扛不住汹涌的敌潮,所有人全部战死。
狂热的爱西尼人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在女王的指令下放火烧城,将所有的建筑物夷为平地,更为残忍的是,他们将所有的俘虏不论男女老幼全部用野蛮血腥的方式处死,一个不留。绞刑、钉上十字架、火刑无所不用其极,这个昔日安宁的小城顿时变成了尸山火海的地狱。这座城市被毁坏得极为彻底,以至于现代考古学家只在考古发掘中找到了烧焦得残片,连一个建筑物得遗存都找不到。
首战胜利后,爱西尼人士气大振,他们开始朝着罗马在不列颠的中心城市——伦迪努姆进军,伦迪努姆就是如今的英国首都
伦敦听到敌人大军逼近的消息,懦弱无能的总督迪西阿努斯仓皇逃跑,他临走之前只在意有没有把多年的搜刮带上,自己的职责、对帝国的忠诚以及全城人民的安危对他来说一文不值。
保利努斯的决断
相比起贪生怕死、毫无羞耻的总督迪西阿努斯,帝国驻
不列颠的军事长官保利努斯则表现得像一名真正的罗马人。总督逃跑和大军压境的消息同时抵达了正远在威尔士北部山区指挥军事行动的保利努斯耳中,行省的一把手已经跑了,那么拯救帝国在不列颠基业的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他的肩膀上。
保利努斯闻讯后不动声色,他没有将消息透露给手下的军团士兵,以免军心动摇,将士兵们托付给副军团长后,他率领自己的骑兵卫队沿着罗马大道火速南下探查敌情,计划将敌军阻拦于伦迪努姆城之外。侦察结果令他极为震惊,这并不是一场小规模叛乱,而是一场即将席卷全不列颠的蛮族风暴,尽管军团一直在向南移动,但是一时半会无法抵达,伦迪努姆肯定是守不住了,保利努斯不得不忍痛放弃这座城市。十分危急的形势逼迫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北上找到军团,每分每秒都十分宝贵,每拖延一天,可能就有一座罗马城市被毁灭殆尽。
布狄卡率领蛮族大军扑向毫无防御能力的伦迪努姆城,这座帝国在不列颠的中枢城市的结局和卡姆洛杜努姆一样悲惨,所有城区变成了一片瓦砾,该城以北不远的城市瓦鲁拉米努姆很快成为了第三个受害者。这时布狄卡已经彻底毁灭了三座罗马城市,可见她对任何与罗马帝国有关的事物都痛恨不已。这场战争已不再是单纯的复仇,而是演变成不同文明之间的全面对抗。不可否认,布狄卡尽管一开始师出有名,但她已经被复仇的欲望冲昏了头脑,将自己塑造成恐怖的化身,她血腥的三光政策已经让爱西尼部落与罗马帝国之间所有的和解余地荡然无存,战争的双方没有任何一方是无辜的。
而不列颠所有罗马人的惟一希望——保利努斯将军必须要做出关键抉择。手中兵力远比对方劣势,敌军连下三城,声势愈发浩大,雪上加霜的是,此前在威尔士地区的战局也没能完全平定,全军面临着背腹受敌的风险,罗马人在不列颠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经过深思熟虑,保利努斯将军认为惟一的道路就在于尽快率军与敌人展开会战,赶在更多的凯尔特人加入布狄卡之前将其削弱或歼灭,否则时间拖得越长,敌我的兵力差距就会越悬殊,罗马人必须赶在一切都无可挽回之前设法自救。
风雨欲来
在驱马赶回军团之后,保利努斯立刻着手勘察周围地形,选择战场。他将士兵们带离罗马大道,在罗马大道以西的荒原上扎营休息。因为他预料布狄卡肯定会沿着罗马大道北上来与他决战,在决战之前军团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休整,以达到最佳的作战状态,而且敌军人数太多,行动迟缓,将其带离罗马大道有助于为己方争取到足够多的时间。
在战场选择方面,保利努斯慎之又慎,因为己方兵力远不及敌方,想要以少胜多必须依靠占优的地理位置。所幸的是,理想的战场就在不远。这是一块小山丘,斜坡入口有限,有助于抵消敌方的正面冲击力,而且两边和后方有茂密的森林和灌木,可以很好地避免两翼被包抄,罗马人如果能在这里守好自己的阵地,获胜的希望就会存在。
罗马军团共11000多人,其中包括7000名全副武装、训练有素、久经战阵的罗马重装步兵,主要由第十四盖米纳军团和一支抽调自第二十胜利者军团的分遣队组成,这是军团的绝对支柱和最主要的战斗力输出。此外,还包括4000名辅助军团大队和两支小规模骑兵团。值得一提的是,罗马军团在骑兵上向来依赖外族部队,这两支骑兵尽管规模不大,但是由威名赫赫的巴塔维日耳曼人组成,他们是马上的优秀战士,即便下马步战也十分出色,能提供理想的作战效果。
尽管如此,保利努斯依旧认为己方人数太少,虽然他对精锐的军团很有信心,但是在数量严重劣势的情况下稍有不慎就会崩盘,作为不列颠最高军事长官,他派遣信使骑最快的马火速南下通知远在南海岸的第二奥古斯塔军团尽快北上支援。面对十万火急的增援令,这支军团的指挥官波尼乌斯·波斯图穆斯却封锁消息,故意按兵不动,他的行为不仅是抗令不遵,而且还是叛国,不论是军法还是国法都是死罪,他会为此付出代价。
该来的终究会来。浩荡狂热的蛮族大军不久后就找到了保利努斯的军团,他们数量高达6万多人,是罗马人的数倍,一路上布狄卡吸纳了许多凯尔特人,他们拖家带口乘坐牛车拉着辎重一路北上,场面甚是庞大。这是蛮族一贯的行军方式,早在凯撒时代就有明确的记载。
清算之日
布狄卡在找到罗马军团后清楚人数劣势的对方想要依靠山丘背水一战,她立刻下令将所有的辎重车辆一字排开围住山丘,形成一个扇形战场,这样就可以防止任何
罗马人逃跑,所有的部族战士进入辎重圈内,这样也限制了己方人逃离战场的可能性。同样对于罗马人,后方和两翼都是森林和灌木丛,前面又是大量的敌人,没有任何逃跑的路线。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大决战,双方就像在斗兽场里的猛兽一样,没有退路只能死拼到底。
布狄卡和爱西尼贵族们驾驶战车逼近罗马人,向他们倾泻大量的标枪和箭矢,用远程攻击削弱对方的士气,但罗马人的方形盾牌抵消了大部分的伤害。不久后爱西尼人的部落战士开始进攻,他们发出战吼,发起极为猛烈的冲锋,企图一鼓作气冲垮罗马人的阵线,这是剽悍的蛮族最常见的打法。但是他们的冲锋被仰攻的地形劣势抵消了大半,猪突战术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罗马人虽然处于守势,但是保利努斯清楚,想要保住阵线必须要化解掉蛮族可怕的冲锋威力,他下令军团发起反冲锋,以锲形阵冲下山坡,狠狠地砸在爱西尼人的阵线上。锲形阵可以有效撕开地方阵型,是一种典型的进攻战术,再加上俯攻的势能加成,罗马人的冲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最惨烈的近身白刃战开始了,罗马人用他们方形大盾的铁质边缘猛击爱西尼人的头部和盾牌,趁对方产生硬直时挥出短剑一击致命,这种战术动作简单、耗力少、杀伤效率高,远比蛮族的无脑挥砍更加高效。就这样,双方的战局开始发生微妙的改变。
蛮族的蛮勇被罗马人的纪律和坚韧化解,军团越战越勇,继续向前推进,而爱西尼人则步步败退逐渐被推回了他们的辎重车队。布狄卡所设置的包围圈反而帮了罗马人的大忙,由于无法翻越辎重车逃跑,士气崩溃的蛮族战士被追上来的罗马人一一杀死。更加悲惨的是,爱西尼士兵的家人包括妻子孩子都在辎重队伍里,手无寸铁的她们被杀红眼的罗马人全部斩杀。因为布狄卡在之前的屠城中有不少受害者正是这些士兵们的亲属和家人,这些悲愤的罗马人一心复仇,甚至连俘虏她们的想法都没有。
眼见大势已去,布狄卡和她的女儿们驾车逃离了战场,留下尸山血海的战场,她的6万部族同胞血染疆场,几乎全部阵亡,场面极为震撼。然而整个不列颠已经无处可去,她们几天后举剑自戕,布狄卡大起义终于被扑灭。
注定的宿命
布狄卡起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她在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在战术上远逊于罗马人。惟一占据优势的就是她庞大数量的部族战士,然而这仅有的优势也被她不当的指挥挥霍殆尽。
复仇是
布狄卡最强烈的渴望,然而她只是为复仇而复仇,并没有把整个战局以一种战略性的眼光加以看待。她广施恐怖,对罗马人实施三光政策,将所有堵住都押在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上,没有给自己任何回旋的余地;在战术上,她只知道一味的猛冲猛打,对战场地形和战术安排上毫无自己的分析判断,严重缺乏灵活性,导致爱西尼人仅此一役就几乎被全部歼灭,再无回天之力。
保利努斯将军凭借自己出色的指挥能力解决了这场严重的危机,从头到尾他的表现就像一个传统的罗马将军,坚韧、冷静、谨慎、果断,这些品质正是他那打下帝国一片江山的祖先们所拥有的,如今他拯救了罗马在不列颠的基业,他是当之无愧的罗马英雄。
因震惊于布狄卡起义所造成的破坏,保利努斯乘胜追击,将爱西尼部落彻底消灭,他也因此成为了对蛮族持强硬态度的鹰派将军。尼禄皇帝对他的功绩大为赞赏,但对不列颠行省的人事安排做了调动。鸽派将军普布利乌斯·佩特罗尼乌斯·图皮利亚努斯代替了保利努斯的职位,因为皇帝想要以更加温和的罗马化政策来彻底消化掉这片新征服的土地。保利努斯则被调回罗马,于公元66年第二次荣登执政官职位,他的名字与尼禄皇帝一起被镌刻在记功碑上,这是一项巨大的荣誉,他当之无愧。
第二奥古斯塔军团的指挥官、见死不救的波尼乌斯被勒令自裁,这是他卑鄙行径的应有惩罚。奥古斯塔军团蒙受了羞辱。与之相反,荣立头功的盖米纳军团被皇帝加封荣誉称号,他们的鹰旗上又多了荣誉的徽记,而且他们的盾牌上被允许装饰朱庇特的雷电标志,在当时只有皇帝的禁卫军配有如此殊荣,盖米纳军团一时名声大噪。
罗马在不列颠的统治此后进入了长期的稳定期,凯尔特人意识到,任何胆敢反抗罗马人的武装暴动都会导致十分悲惨的结局,接受罗马化是他们惟一也是最好的选择。此后三百年的时间里,不列颠凯尔特人逐渐高度罗马化,而布狄卡的名字被尘封在历史中,直到近代女权主义的兴起和罗马史的研究发展才被人们重新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