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昌绪(1920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10日),河北徐水人,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生前是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0年11月15日,师昌绪出生于河北徐水,师家祖上是读书人,师昌绪和他的兄弟们就是在这个“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大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由于大营村没有小学,他直到9岁时,才与堂兄师昌绶一同前往邻村荆塘铺上学。虽然在那里只待了一年,但这段读书启蒙时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念了一年乡村小学后,师昌绪转到徐水县城的模范小学,插班到二年级,开启了他的第二段小学生涯。三年级读完,师昌绪顺利升入徐水县第一高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家人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后来该校迁到
豫西淅川,改名国立第一中学。1940年中学毕业后,他步行到陕南,考入
西北工学院矿冶系,以优异成绩获林森奖学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师昌绪立下“强国之志”,暗下决心要使中国强盛起来。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在学习。为了实现实业救国梦,他大学选择的专业是采矿冶金工程。
1945年大学毕业后,师昌绪到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所属的四川电化冶炼厂,从事炼铜方面的技术工作。在厂两年多,考取了国外留学资格。1948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从事真空冶金研究,一年就完成研究生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并获麦格劳•希尔奖。1950年1月,他进入欧特丹大学冶金系,1952年6月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师昌绪又继续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1951年5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师昌绪收到天津北洋大学的聘书,原本计划在完成博士学业后再回国入职,但因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其中一项就是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师昌绪位列被明令禁止回到中国的35名学者之一,师昌绪被迫留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担任研究助理。
职业经历
为了争取回国,师昌绪、
张兴钤、
李恒德等人组织留学生两次集体给
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了不惧迫害、要求回国的意愿,并先后通过印度大使馆等渠道将信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中。1954年5月,在
日内瓦国际会议上,这些信件成了中国政府抗议美国无理扣押中国留学生的重要证据。1955年6月,师昌绪登上了开往中国香港的“克里夫兰总统号”客轮,踏上了报效祖国的征程。
回国后,师昌绪被分配至沈阳的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这里工作近30年,他的工作是从事
高温合金的研究与开发。1964年,中国为提高发动机的性能,提出要搞空心涡轮叶片。当时中国没有制造空心涡轮叶片技术,于是金属所与设计、生产单位采用三结合的方式承担了这一任务,不到两年就攻克了难关,使中国航空发动机性能上了一个新台阶。由于这一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大面积推广,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此后,师昌绪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宏观管理上。
1986年2月,以支持基础研究为使命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师昌绪任副主任。为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个新单位,师昌绪将组织人事关系转入基金委,成为基金委当时“唯一”在编的学部委员。1992年春,师昌绪与其他五位学部委员联名向中央递交了《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并作为
中国工程院筹备组六位副组长中“唯一”的倡议科学家代表,起到了上下沟通、内外协调的关键作用。
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1997年,师昌绪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被推选为理事长,该委员会于1998年加入国际组织。1998年,获国际材料研究联合会颁发的“实用材料创新奖”。
2000年起,时年80岁的师昌绪,在战略科学研究领域更进一步,率先发出中国应重视发展纳米技术的倡议。2011年1月14日,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11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师昌绪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中国国内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铸造九孔高温合金涡轮叶片,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中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在金属凝固理论方面发展了低偏析合金技术,通过有效控制微量元素降低合金凝固偏析。研发应用于各类飞机发动机和大型燃气轮机定向、单晶等系列高温合金和复杂型腔铸造技术。开发出多种节约镍铬的合金钢。领导建立了中国自然环境腐蚀站网,为中国材料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了基础性数据。提倡传统材料与新材料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推动了中国材料疲劳与断裂、非晶纳米晶等学科的发展。提出中国发展镁合金,倡导并参与中国高强碳纤维的研发应用。
20世纪80年代,师昌绪主持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腐蚀专业的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教育成就
1985年,中央组织部及中国科协等单位,为国务院司局级以上干部举办新技术革命学术报告会,聘请师昌绪讲授了“新材料与材料科学”。
1990年,中央人事部等组织90年代的科学与技术讲座,师昌绪主讲了“90年代的新材料”。
1997年,中央号召全军学习高技术,师昌绪又为将校军官讲授了与军备相关的关键新材料。
截至2014年11月,师昌绪培养的硕士、博士毕业生近100人,他们中有的已担任所长、副所长、室主任、省科协副主席,开发部门的负责人等职务,如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李来风教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臧启山等。
主要作品
截至2014年11月,师昌绪并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代表论著有《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材料大辞典》《中国高温合金四十年》等。
图书
论文
注:仅收录部分论文
荣誉奖项
社会生活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师昌绪出生在河北徐水大营村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父亲师克和为清朝秀才,以教书为业,母亲从事家务,一生勤劳。师昌绪兄弟12人,他排行第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师昌绪随家人迁到河南。
婚姻家庭
师昌绪的妻子是
郭蕴宜,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师昌绪的儿子是师宁。
人物评价
“师昌绪是中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是‘中国材料学之父’,是‘中国高温合金之父’。”(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评)
“学习他(师昌绪)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学习他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他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博大胸怀。”(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员会 评)
“师昌绪是中国高温合金和新型合金钢的重要奠基人,材料腐蚀与防护领域的开拓者,他的一生充分展现了战略科学家的特质。”(《
学习时报》 评)
“师昌绪是中国杰出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是参与中国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战略家,为中国的材料科学作出巨大贡献。”(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评)
“师昌绪是中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界的一代宗师,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为推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评)
“师昌绪是中国材料领域,享誉海内外,深受社会各界尊重、爱戴和信赖的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大师和战略科学家。”(
共产党员网 评)
“师昌绪是中国国内外金属材料研究领域功绩卓著的科学家,也是德高望重的科技领导人,为中国航空材料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材料及冶金学专家
傅恒志院士评)
相关作品
2018年7月,根据师昌绪的人生经历改变的话剧《
寻找师昌绪》在西北工业大学进行首演,引发现场观众的共鸣。
人物纪念
行星命名
2011年1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77506号公报,将第28468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
师昌绪星”。
竖立雕像
2016年5月,师昌绪塑像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31号教学楼前落成。
师昌绪奖学金
天津大学“师昌绪奖学金”设立于2011年,每年奖励10名材料及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
师昌绪图书馆
师昌绪的妻子郭蕴宜将家里1000余册图书捐献给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建立起师昌绪图书馆。这些书全部是师昌绪生前学习、阅读过的,一些书上面还有笔记。
实验室命名
2019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立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致力于提升中国重点工程先进材料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可控制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