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巴黎
2002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
《带一本书去巴黎》是2002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达。
内容简介
作者林达就是写过几本“近距离看美国”的神秘的作者林达,也就是写作《在边缘看世界》的那个林达。如今,她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事实上,这本书也可以起到为旅游者充当指南的作用,比如我们知道了塞纳河上有西岱岛,巴黎城市改造的故事,戴安娜喜欢的“里兹饭店”,那个“像里兹饭店一样大的钻石”的“里兹饭店”只容许住店客人进去,旁的人不能进去逛逛。遗憾的是,从我的阅读体验上来说,作者对历史故事的叙述远不如她讲美国的那两本流畅,并且现实的游历和历史的遐想这两者互相成为叙述的障碍。
书的“目录”也被一个记录主题、人物、地点和事件的“导引”所代替,作者没讲大铁塔,没讲卢浮宫,他讲的是午夜出版社、新小说家、《新桥恋人》和《我走了》,还讲了巴黎的书店、在法国看电影和一帮在法国的中国艺术家。作者在序言里说――写这本书的人喜欢用“我”,这表明他是相当主观的。一本旅游读物不能这样写,不能用“我”,而应当用“我们”,只有“我们”才能带出那些人人感兴趣的事情。
其实作者知道,谁也没把他这书当旅游读物来看,一个艺术家的装腔作势就体现于他在“我”和“我们”的较劲上了。在观看巴黎一广场上的杂耍之后,作者还算诚恳地说:“我码砌字句的方式有点像那个杂耍的家伙,我也没有带给人们真正的东西,而是东敲敲、西打打,似乎为了等待某种感觉的到来故意拖延时间。是什么感觉呢。我问自己。”
图书目录
带一本书去巴黎
奥斯曼和老巴黎
塞纳河上西岱岛
巴黎的教堂
巴黎是法国的象征
圣丹尼和他的头颅
安布瓦斯的古堡
卢瓦河的地牢和诗人维永
凡尔赛宫里的国会大厅
塞纳河边的伏尔泰咖啡馆
拉法耶特的故事
巴士底狱还在吗。
加纳瓦雷历史博物馆
消失了的雅各宾
杜勒里宫和圣·谢荷曼教堂
断头台的兴衰
先贤祠走访伏尔泰
卢梭手上的火把
拿破仑回归雨果
作者简介
林达,是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另有“丁林”、“Dinglin2”等笔(网)名。夫为丁鸿富,妻为李晓琳。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曾在黑龙江省插队。1991年移居美国。
林达的书,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被誉为是介绍美国最好的作者之一,是中国的托克维尔。同时,林达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设专栏,不仅有时事评论,还有散文和特稿。林达的文字朴实自然,富有洞见,写作领域涉及宪政法治历史、国际关系,是少有的全能型作家。
读书笔记
编辑推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11:51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