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帽
中国服饰用品
帷帽最开始的样式叫幂篱,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
简介
北朝至唐初,宫女及贵族妇女出门均戴羃䍦,全身障蔽,唐朝永徽以后,羃䍦渐为帷帽替代。帷帽,遮蔽头脸面并及于颈的帽子。其形状似圆签,周围垂以半透明的薄衫细网至颈,并加饰珠翠以遮蔽其面,几经兴绝,至宋代又重新流行。客家妇女所用凉帽,当是从帷帽沿袭演变而来,客家凉帽是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
据说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据记载帷帽为晋代所创,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已经指出,但阎立本所创的昭君出塞影响很大,因而历代也错称为昭君帽,一直延续至今。唐代永徽年间妇女戴起了“帷帽”。式样为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带上薄而透的面纱。
特点
羃䍦在初唐流行不久,被穿戴更为方便的帷帽所取代。从李治(唐高宗)当皇帝的永徽年间开始,女性出行多选择戴帷帽,到李治的皇后武则天改朝主政时,帷帽大流行。
宋朝喜欢戴“帷帽”,《事物纪原》:“以障风尘,为远行之服”。
帷帽应该是受到羃䍦的启发,由已成熟的围帽变异而来,这是用藤席编成,帽檐装上一圈纱网的帽子。女子外出时戴上可起到障蔽的作用,比穿戴羃䍦省事好看。
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三“冠冕首饰帷帽部·帷帽”条称:“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纱若青,全幅连缀于油帽或氊笠之前,以障风尘,为远行之服,盖本此。”
由于帷帽变薄,不只冬天可戴,夏天也能用,可遮阳挡雨避蚊虫。帷帽在隋代时便已出现,初唐著名画家阎立本创作《昭君出塞图》时,可能考虑到北方风沙大,特给王昭君加了一顶帷帽。结果,不少人指出这是败笔,因为西汉时并无帷帽。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便称:“阎令公画昭君,已著帏帽。殊不知木剑创于晋代,帏(帷)帽兴于国朝。”
帷帽与羃䍦的不同之处,是帷帽垂下来的纱网较短,只到颈部,并不像羃䍦那样遮蔽面积大。所以,相比于羃䍦的严实包裹,帷帽则“施裙,及颈,颇为浅露”,这在现代看来是很性感的设计。
但保守的古人认为,女性戴帷帽粉颈裸露不太适宜,帷帽因此一度偏废。不过,由于时尚女王的武则天不反对,她当皇帝后帷帽很快成为流行款,受到当时“公私妇人”欢迎。此即《旧唐书·舆服志》所谓:“则天之后,帷帽大行,羃䍦渐息。”
由于帷帽有良好的蔽面功能,到强调礼教的宋朝,帷帽再度流行。司马光《涑水家仪》中便重申先秦人的要求:“妇人有故身出,必拥蔽其面。男仆非有缮修及有大故,不入中门。入中门,妇人必避之。不可避,亦必以袖遮其面。”
演化
客家凉帽是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客家妇女所用凉帽,当是从帷帽沿袭演变而来。客家妇女喜戴凉帽,是有特定历史原因的: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客家妇女,在中原时是处于深闺之中的,南迁后,迫于生计而抛头露面这样,既可遮面,又便于劳作的凉帽便应运而生,可谓两全其美,如道光《定南厅志风俗》卷六载:”上下内外之别最严谨,妇出入必须戴帽檐,不露面首”。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1 16:50
目录
概述
简介
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