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巴菌(学名:Thelephora ganbajun Zang)是
革菌科、革菌属的一类
食用真菌,又名
干巴革菌、对花菌。在其生长初期,质地柔软,而成熟后则变得干韧。它们以丛生的方式生长,形状如同珊瑚,多次分枝。从基部开始,较厚的干片逐渐向上分裂,形成扇形或帚状的小分枝,颜色呈现为灰白色或灰黑色。基部的干片表面光滑无绒毛,带有明显的环纹,其下端长有根状的菌丝束。各个枝片在基部相互连接。其担孢子呈多角形,壁上带有刺突,内部含有一滴油滴。担子形状为长棒形,笔直无弯曲。囊状体则呈现为长棒状或长腹鼓状。此外,其菌丝具有锁状联合的特点。
形态特征
干巴菌具有
革菌科的典型特征,全菌干燥革质,从基部分出扇状或莲座状瓣片,子实层既不成孔状,也不呈褶片状,而是表面光辫或具疣状突起。
近种区别
分布区域
干巴菌主要分布在
滇中高原,主产地为云南昆明、玉溪、曲靖、楚雄,其次为云南思茅、丽江、保山、大理,此外在贵州西部及四川南部的局部地区有少量分布,其分布区在北纬22°~27°,东经99°~106°,海拔800~2200m,集中在1000~2200m的松林中。
2024年9月15日,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四角田村风吹山村民小组村民普林芬,在自家山林中发现一朵巨型干巴菌,直径45厘米,重1.55公斤。
生活习性
干巴菌在每年的6-10月发生,
空气相对湿度75%~80%,光照强度为1.6×103~8×104lx,分布区内年降雨量为800~1100mm,林间温度为19.5~25℃,地温在19.5~23.5℃;其
担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2~26℃,子实体形成温度在14~24℃。干巴菌一般生长在
山原红壤,少量为黄沙壤,母岩常为紫色沙岩或玄武岩的土壤中,土壤中性偏酸,pH在4.5~5.5,富含钙和铁,其中钾含量要求高[16],土壤较贫瘠,有机质含量低,几乎无腐殖质层或仅有少量腐殖质层,枯枝落叶层也很少,土层厚度都为1m以下的薄层、中层土。干巴菌主要生长在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思茅松(P.kesiya var.langbianensis)、
滇油杉(Keteleeriaevelyniana)及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组成的单一林下,或由它们与
壳斗科(Fagaceae)、
杜鹃花科(Ericaceae)等组成的混交林下,其中以云南松林最为见,其次是思茅松林,而滇油杉林及杉木林则相对较少。它与松属植物(如云南松和思茅松等)有
外生菌根关系。干巴菌经常发生在幼龄至中龄级松树下,大树下很少出现,北方齐齐哈尔也有林地生长,大多数农村人拿来喂猪。
物种价值
经济价值
品质好的干巴菌价格可达到1000元/kg,在7-9月的盛产期其价格一般为猪肉的10~30倍,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开发价值。
食用价值
在野生食用菌中,干巴菌是最具独特风味的一种,其菌香浓郁,嚼味鲜甜,滋嫩,回味醇香悠长。干巴菌内含粗蛋白19.2%,粗脂肪7.9%,灰份16.1%,总糖15.8%,同时还含有人体不能合成的多种氨基酸。
干巴菌富含多种矿物元素,特别是人体必需的铜、锌、铁、锰、钾、磷、钠、硒和镁等元素,其鲜菇中硒含量较高为4603.59μg/100g,是松茸的47倍,显著高于果蔬、谷物及其它新鲜食用菌;硒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干巴菌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对联三苯型酚类化合物、多糖、甾体、脂肪族化合物等;其中,对联三苯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保肝、增强免疫功能等多种功效。经常食用干巴菌能提高人体机体的免疫力。
人工栽培
干巴菌尚未实现人工养殖,市面上销售的干巴菌均为野生资源。该菌人工栽培困难的原因一是生长环境较为复杂,子实体中常常夹杂着大量杂菌和其他杂质,很难获得纯菌种,分离过程中污染严重;二是干巴菌菌根营养方式复杂,脱离宿主植物不能独立生存。因此,实现干巴菌的人工栽培,还需要大量的实践与研究。
人工促繁与保育
干巴菌的人工栽培至今尚未获得成功,市场的供应完全依赖于采集野生资源,简单索取、无序利用的状态,使野生干巴菌的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产量和质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开展了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技术的研究。
野生干巴菌的人工促繁与
保育首先是要采取封山育菌措施。土层厚度小于50cm的半阳坡、覆盖物厚度为2cm~4cm、林分郁闭度为0.6的环境条件下,最适宜野生干巴菌的生长发育,获得的产量最高。覆盖物厚度不够,可用松针增加;过厚则人工去除。林分郁闭度过大时,通过修枝来调整,但林分郁闭度不够时,调节的难度就比较大,因为野生干巴菌单位面积内的菌塘密度较低。
同一菌塘的野生干巴菌,传统的自然生长和采收方式每年仅采收3次,在采取封山育菌措施的基础上,再施用清沼液,并采用割出的采收方式,每年可采收野生干巴菌达6次,年平均产量达到20.3kg/亩,年平均产值可达到3248元/亩。比仅采取封山育菌措施的产量和产值分别又增长了4倍多,效益非常显著。
通过采取人工促繁与保育技术增加野生干巴菌的产量,不仅大大提高了林地的经营效益,而且对森林还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是山区通过发展生态型产业,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走入良性循环的典型路子,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推广。
研究现状
干巴菌仅在
滇中及邻近地区有食用习惯,国内外对干巴菌类高经济价值真菌研究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分类、菌种分离、营养成分测定、生态学研究等方面,有关
遗传多样性、人工栽培、原生境促繁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法律法规
2024年9月1日,昆明市地方标准《干巴菌保育促繁技术规范》正式发布。
食物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