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中国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境内的纪念馆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建于1969年,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西南30公里处的白崖台乡,是为纪念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在战役遗址上建设的一所纪念馆。
历史沿革
1969年,为纪念平型关大捷,北京军区、山西省委、雁北地委在平型关战役遗址上新建平型关战役纪念馆。
1970年开馆,1971年10月闭馆。
1986年,聂荣臻元帅批示“平型关大捷意义重大,修复纪念馆是必要的。”
1989年,山西省政府投款重新维修纪念馆。
1995年,在山西省文物局的资助下,灵丘县文物部门重新布展复馆。
2001年,更名为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2006年,新建门区广场、将帅广场,改扩建原有展馆,二楼设有缅怀厅。
2007年,灵丘县委、县政府投资2700万元对遗址景区进行改扩建,整修道路,新建乔沟门区广场、将帅广场,充实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内容并扩建,采用现代展陈手段对纪念馆进行重新布展,新增了声光电合成的半景画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当年平型关大捷的历史画面。
建筑布局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由序厅、三个独立单元的主展厅、一个实物陈列厅、半景画馆、将星闪烁厅组成。二楼设有缅怀厅。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展馆前的将帅广场,由115阶大理石台阶与纪念馆主楼相连,意在纪念战斗主力部队115师。广场正面塑有平型关大捷主要参战将领林彪、聂荣臻、陈光、徐海东、肖华、杨得志、李天佑、张绍东、陈锦秀、杨成武等10尊铜象,铜像两侧建立了刻有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彭德怀、任弼时等中央和八路军领导人讲话摘录及题词的20面文化墙。在纪念馆北边、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乔沟入口处建有门区广场。
场馆特色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的半景画馆是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约450平方米,由半景油画、地面塑形、六台电脑和六台投影组成;通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和艺术手段再现平型关大捷战斗的整个过程。
展出内容
文化活动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建成以来,每五年举行一次大型的纪念活动,每年纪念日各有关单位举行小型的纪念活动。
2012年9月25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山西省军区政治部主办,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协办,中共灵丘县委、灵丘县人民政府、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承办的平型关大捷75周年活动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广场隆重举行。
所获荣誉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是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平型关战役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用价值
平型关,位于山西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相交界的平型岭下,雁门关之东。明朝时是内长城重要关隘。关北恒山高峙如屏,关南矗立五台山,两山都是陡峻的断块山,海拔在1500米以上,是晋北的交通障碍。两山之间是一条不太宽的地堑式低地,是河北北部平原与山西之间的最便捷通道。平型岭位于这条带状低地,中部隆起,形势险要。这条古道穿平型关城而过,东接北京西的紫荆关,西接著名的雁门关,构成一条坚固的防线,自古就是北京西的重要藩屏。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在平型关东侧的乔沟一线伏击进犯太原的日军,经过六个多小时的血战,歼敌一千余人,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信,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值得永远纪念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并取得最终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保留抗战遗址、建立纪念场馆,是记录这段历史,激发人民爱国热情,争取世界和平的不可替代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抗日战争纪念场馆建设,在记录和再现历史事件、揭露日寇罪恶、激发爱国情感、传播和平理念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且逐年递增。每年很多各地游客,青年学生,各界人士都前来瞻仰、参观,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为游客瞻仰参观和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发挥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参观信息
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淡季9:30~16:00,旺季9:00~17:00
闭馆日:星期一
交通线路
地 址:山西省灵丘县白崖台乡乔沟东南1华里。
交通线路:火车,灵丘火车站至平型关站;乡村公交车,灵丘县城乘车至平型关。
获得荣誉
2021年11月2日,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
参考资料
首战平型关 威名天下扬.大同市人民政府.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中共大同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大同市监察委员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1 10:1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