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区(已撤销),隶属于
江苏省苏州市,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部。东沿东环路西侧与
苏州工业园区相连;南以相门塘、干将河与
沧浪区为界;西以殷家荡西口、十字洋河、西护城河与
金阊区为邻;北与
相城区为界。面积22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民国之前
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吴王阖闾授命
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围四十五里三十步,小城八里六百六十步,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吴地记》)所建大城即今苏州古城,今平江区在城之东北部。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国平定楚国
江南地区,置会稽郡,郡下领县,时苏州始称吴县,今平江辖区属吴县。
东汉
永建四年(129)十二月,析
会稽郡东北地另立吴郡,领13县,苏州一带仍称吴县,今平江辖区亦属此。东汉兴平二年(195),孙策部将朱治逐吴郡太守许贡,入郡领太守事,自此吴地属三国孙吴,苏州仍称吴县,平江辖区亦属此。晋代,吴郡属扬州,苏州仍称吴县,平江辖区属吴县。隋开皇三年(583)十一月废郡为州,地方行政建置改为州、县二级,九年二月隋破吴州,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取州西姑苏山为名,苏州名称始于此,当时苏州领5县:吴县、常熟、乌程、昆山、长城。今平江辖地仍属吴县。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割吴县地以东置长洲县,今平江辖区属苏州的吴县、长洲部分。
唐
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苏州改为吴郡,领6县:吴、长洲、嘉兴、昆山、常熟、海盐。今平江辖区属当时吴县、长洲部分。唐乾元元年(758),改吴郡为苏州。从此,苏州地名被作为通称。二年,废长洲县,置长洲军,平江辖区属长洲军。唐大历十二年(777),废长洲军,仍为长洲县,苏州领7县:吴、长洲、嘉兴、海盐、常熟、昆山、华亭。今平江辖区仍属吴、长洲2县。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同光二年(924),敕升苏州为中吴军(军为当时军事要冲之地所设的地方行政建置),领常、润等州。宋开宝四年(971),南唐去国号改为江南国。开宝七年,宋谕吴越伐江南。八年,中吴军改称平江军。同年,宋以吴越孙承祐为平江节度使,意在平定李煜江南国。今“平江”两字,即当时平定江南国之意。自此,苏州历史上始有“平江”之称。
宋
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降北宋。宋政和三年(1113),以苏州为帝节镇,升为平江府。“平江”作为苏州地方行政建置由此确立,一直沿用到元末。
元至元十三年(1276)十二月,改平江府为平江路。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占平江,改平江路为隆平府。次年,张士诚降元,复改隆平府为平江路。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攻克苏州后,建都金陵,国号吴,改
平江路为苏州府,领吴县、长洲2县与吴江、常熟、昆山、嘉定4州。清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县置元和县,苏州城内出现三县建制,三县各辖苏城之一部分及郊外农村地区。今平江辖区由三县分治,大部分属长洲、元和县境。城内南以干将路为界,东、西向范围属吴县部分为今人民路以西至永定寺弄、河东巷一线;属长洲县部分,大致为人民路以东至临顿路一线;属元和县部分,为临顿路一线以东至娄门、相门一线。城外今北寺塔街道和娄门街道所属地区分别归长洲及元和县。
清
光绪三十二年(1906),苏州府领9县2厅:吴、长洲、元和、昆山、新阳、常熟、昭文、吴江、震泽9县;太湖、靖湖2厅。今平江辖区分别属于吴、长洲、元和部分。
清
宣统三年(1911)十月初四,裁苏州府及长、元、吴3县,设苏州,置苏州民政长署,管辖原长、元、吴3县县境。其余原苏州府属各县、厅均由苏军都督府直接管辖。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元年(1912)1月,各地废府、州,并县、厅。裁苏州府,苏州改称
吴县。原属苏州府的长洲、元和、吴县同时并入吴县,今平江区属吴县部分。11月,吴县城厢自治改称苏州市。“市”是“县”的下级行政建制。民国16年7月1日,苏州市政筹备处正式成立,所属苏州城厢及附郭暂分7区32段,今平江辖区大致涉及当时的东区(一至七)7个段,南区(五至七)3个段,西区五、六段,北区一、二、六、八、九、十、十一、十六、十七段。民国17年11月27日,县、市分治,苏州市政府正式成立。民国19年3月27日,撤销苏州市,并入吴县。20年1月,吴县将原苏州市7个市政区划为3个城厢区:城厢第一区在城北半部,城厢第二区在城南半部,城厢第三区在阊门、胥门外附郭地区。今平江区大致处于当时第一区的东南部与第二区的东北部。
民国23年(1934)6月,吴县划为13个区,苏州城厢3个区合并为一个区,称吴县第一区。第一区下辖11乡60镇,今平江区域内当时建有6乡22镇。民国31年3月,苏州城厢改为第八区。
抗日战争时期,伪吴县知事公署划定下属乡镇区域,建立3个城厢公所,今平江区域主要在当时的第一公所管辖范围内,余及第二公所、第三公所。
民国36年(1947)2月16日起,实行新制,扩并乡镇,吴县全境设9区137乡镇,苏州区下辖14乡镇。今平江区域内涉及6镇1乡:中山镇、北街镇、西城镇、娄江镇、中和镇、齐溪镇及宁南乡。次年12月,苏州城区调整为13镇。撤区署,各镇由吴县县政府直接领导。今平江区域内除宁南乡撤销外,其余6镇未变。
解放之后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30日,划苏州为市。5月3日,苏州市军管会宣布苏州市按原13镇区划建立13个镇人民政府。9月1日,撤镇,按公安分局辖区将城区分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建立5个区公所。东区区公所辖娄江镇全部,中山、齐溪、北街3镇的一部分。1950年5月,区公所撤销。1951年10月18日,经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苏州城区建立东、南、西、北、中5个区人民政府。今平江辖区涉及当时东区、中区、北区。
1955年10月1日起,苏州市各区改名,东区改称平江区,北区改称北塔区,中区改称观前区。“平江区”政区名称始于此。观前、北塔两区分别于1956年7月与1958年7月撤销,所属街道一部分并入平江区,另一部分并入沧浪、金阊两区。
1958年11月5日,成立平江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60年6月,平江人民公社所属平江路、观前街、北寺塔、东北街4个街道分别成立人民公社分社。1960年7月,撤销分社建制,原北寺塔、东北街2个分社从平江人民公社划出,合并成立北塔人民公社,办公地址在西北街。1962年6月,城区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人民委员会建制。1963年3月22日,撤销北塔区,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平江区。
1966年11月,平江区改称东风区。1979年6月1日起,恢复平江区原名,一直沿用至今。
2012年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复同意的苏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苏州市平江区,与苏州市沧浪区,金阊区合并,设立苏州市姑苏区。
区划沿革
1949年9月1日,苏州市人民政府撤销解放前遗留下来的13个镇的行政区划,按公安分局辖区将城区分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建立5个区公所,今平江辖区大部分为东区。
1955年10月1日起,城区各区改名,原东、南、西、北、中5区相应改为平江、沧浪、金阊、北塔、观前区。1956年7月2日,观前区撤销,全市调整为4个区。
1958年7月8日,北塔区撤销。全市调整为平江、沧浪、金阊3个区。
1958年11月,市内三区分别成立人民公社。1960年8月,城区3个公社调整为平江、北塔、沧浪、胥江、金阊、桃坞6个人民公社。
1962年6月,城区撤销人民公社。1963年3月22日,城区恢复平江、沧浪、金阊3区建置。
1992年10月,郊区官渎村、长亭村划归平江区。1996年1月,金阊区钱万里桥居委会划归平江区北寺塔街道。同年8月,长亭村又划归郊区。
1997年11月,挹秀新村居委会划归北寺塔街道。1998年2月18日,东港小区划归平江区娄门街道。1999年8月1日,苏锦二村划归平江区北寺塔街道。
2002年金阊区金门、桃坞两个街道和
虎丘区幸福、苏站七个村划归平江,平江区辖区有所扩大。
2012年,平江区撤销时,辖6个街道:
观前街道、
平江路街道、
苏锦街道、
娄门街道、城北街道、
桃花坞街道。
2013年,因平江区撤销,
姑苏区平江路街道改称平江街道。
地理环境
气候
平江区境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具有明显海洋季风气候特征。区内年平均日照一般为1965--2005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5%,年平均气温为15--17℃,平均无霜期为220--240天,年降水量平均为1000--1100毫米,降水日数122--133天。全年气压平均1016.1百帕。
水文
平江区地势西高东低,区内大部分为古城区,境内水网密布,四季分明,位于太湖下委水系之中,境内大小河道总共19条,全长45.73公里,为水系网络发达区。区内河道以古城区东、北方向的环城河为界分内外河道。
环城河以内是市内河道,现存南北向主要河道3条,东西向河道2条,这些河流水位落差小,补给水量少,流速缓慢,流向自南向北,自西向东出境。外城河上接苏州市区西北面来自京杭运河之水,绕经齐门、平门、娄门、相门而过。至齐门沟通元和塘,至娄门入娄江,至相门后流入相门塘。环城河宽30--100米,底宽15--40米。枯水时水深25米左右,平均水深2.8米,流速通常在0.1米/秒以下,齐门、娄门、相门等处通向环城河的河口均设泵闸,调节进出水,控制水速,使污水得到冲刷。
环城河外自西北向东南有十字洋河、元和塘、官渎港、娄江、相门塘四条大河。
人口
解放后,1951年全区人口为55679人。1953年7月1日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区总人口为62723人。至1957年,总人口为93539人。1962年全区总户数18712户,总人口75035人。1964年7月1日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区总人口为140997人,全区常住户口35327户。
1982年7月1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区总人口为171672人,比1964年增加30675人,增长率为21.75%,年均增长1.21%。1990年7月1日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区总人口为177735人,比1982年增加6063人,增长率为3.53%,年均增长0.44%。1999年全区常住户口65183户,总人口180072人。
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区常住人口186663人。同1990年7月1日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177735人相比,10年零4个月共增加8928人,增长率为5.02%。平均每年增加864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48%。
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平江区共出生人口0.09万人,出生率为4.99‰;死亡人口0.12万人,死亡率为6.6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5‰。
经济
综合实力
2004年,平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亿元,比2003年增长2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亿元,比2003年增长18%。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亿元,区级可用财力预计达2.55亿元,均比2003年增长35%。
2008年,平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5%和11.9%。
第二产业
平江辖区内工业生产最早以丝绸为主。宋元丰年间,区内建有丝织业议事之所——
轩辕宫。明代在北局设织造局,此时丝织业已是遍布东北半城。同时,纺织业中,印染织业、制线业及缝纫业也开始兴起。随着丝织业的发展,纺织机械业相应加速发展,清代光绪年间,区内形成机壳作场,大多集中在皮市街、平江路、西北街、齐门路、临顿路等处。清代,织带业因发束辫子而产生辫线业。民国,区内又相继产生针织复制业。解放后,又发展出毛纺织业等。
平江区内轻工业中,明式家具制作在清代前期主要集中在范庄前,后渐扩展至仓街、人民路等处。清乾隆时,
张小泉剪刀在区内挂牌。咸丰年间,区内香粉业建有
月中桂香粉店,成为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的开端。至清末,印刷业、制革业、日用钟表、缝纫机等行业渐趋发展。民国期间,区内木材加工业、日用五金业、刀剪、匠作等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解放后,又有塑料制品业、橡胶加工业、日用电器制造业、纸制品业等出现。同时,机械、电子、工艺美术、医药化工、食品饲料、建材、冶金等业都得到较为广阔的发展。
至1999年,辖区内丝织业有号称苏州“四大名旦”的振亚、东吴、新苏、光明丝织厂,另有丝绸印花厂、东风丝织厂、锦绣丝织厂、新风丝织厂等;纺织工业中有4类行业,其中主要企业有染织二厂、染织三厂、苏州织带厂、苏州袜厂等;在轻工业中,区内先后有11个行业,13家主要单位;工艺美术业分10类行业,主要有苏州檀香扇厂、苏州钻石金属粉有限公司、吴县刺绣总厂、苏州玉石雕刻厂、苏州刺绣厂、苏州市恒孚首饰集团有限公司(苏州金属工艺厂)等企业;机械工业中有11类行业,主要企业有苏州长风有限责任公司、苏州阀门厂、苏州医疗器械厂等11家单位;电子工业中有4类行业,主要企业有苏州高频瓷厂、江苏省长城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孔雀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单位;食品饲料工业分7类,主要有苏州东吴酿酒总厂、苏州食品厂、苏州市水产食品总公司等单位;医药工业中有第三制药厂和第五制药厂;化学工业涉及8个分类,主要企业有苏州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苏州合成化工厂、苏州树脂厂、苏州炭黑厂、苏州特种油品厂等7家单位;建材工业分3类,主要有苏州光华水泥厂、苏州油毡厂等单位;冶金工业分黑色和有色金属加工业,主要有金属压延厂等。
平江区的区属工业,源自1951年建区时的私营工厂和手工业合作社。至1999年,隶属于区工业局的工业企业共27家,隶属6个街道的工业企业16家,另有校办企业39家,福利企业15家。
第三产业
平江辖区的商贸集市,春秋时期乐桥一带即已形成,经唐至宋,辖区内各街坊已市肆遍布。这种市场在北宋称为“坊市”。至今区内仍有以商品名称而名的街巷,如珍珠巷中有珠子市,斑竹巷中有竹市,调丰巷中有绳市等。明代,辖区内北局设织染局,推动了丝绸的生产和贸易。清代,景德路城隍庙形成丝市,以后,有号称“半个钱庄”的苏州绸缎店大多集中在观前街。同时,区内齐、
娄门外形成木行、竹行、米铺、米栈及油坊。
鸦片战争后,苏州百货形成“洋货业”和“广货业”。清咸丰十年(1860),阊门外商市毁于兵燹,苏州商贸逐步集中到
观前街一带,观前街先后兴办起瑞信泰等十多家以洋货和广货为主的百货商店。钟表、眼镜业竞相在观前街开设,而鞋帽更为普遍,除观前外,还有皮市街、人民路、察院场等处。受豪门富户所青睐的金银饰品等银楼业,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就兴盛于观前街,在抗日战争期间,更得到畸形发展,其中有著名的
恒孚银楼等。在食品方面,区内先后开办
稻香村、
采芝斋、
叶受和、
陆稿荐等百年老店。
在观前商业中心逐步形成的同时,区内
人民路、
临顿路、
太监弄等商业街区也先后兴起。解放后,在计划经济年代,区内先后建有批发经营公司20余家。同时,商业街区、商业网点不断调整、繁荣。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系逐步确立。区内一些大型商场先后重建、扩建、新建。
至1999年,平江区内主要有商业街区5条,经营公司20家以及百货、医药、粮油、旧货日杂、煤油等业。其中有知名的综合百货商家人民商场、第一百货商店、工业品商场(购物中心)、北塔商场、长发商厦、华联商厦、东方商厦等;医药业有中药名店良利堂、王鸿翥及第二医药商店等。
平江区属商业在1988年实行城区改革时,苏州市商业局各专业公司管理的零售商业与饮服业,及市供销社各专业公司管理的零售商业下放给区管后,发展较快。1999年,平江区贸易局系统商业销售总额43707.2万元,利润318.6万元;区属社会商业系统销售总额112908.8万元,利润1485万元。
社会
教育
苏州教育,自六朝始,渐趋发达。北宋范仲淹于景祐二年(1035)创建府学后,今平江区内官办教育逐渐产生。自宋咸淳元年(1265)后,区内分别建有长洲县学、元和县学、平江书院、文正书院。元、明、清陆续建社学和义塾、私塾,至解放前夕,区内由县学、学塾改建及新建小学共53所,中学9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普通高等学校有临时迁苏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国立河南大学、
私立焦作工学院。
解放后,区内小学、街道和部分企事业单位办有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设施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变和新的发展。至1999年,区内有小学18所,中学1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所,职业中学4所,技工学校4所,大学2所。
2012年,平江区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10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15所,其中区属公办幼儿园12所。区内有省级实验小学3所,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1所,省优质幼儿园8所,100%公办中小学创建成为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
科技
平江区内科技早在春秋干将莫邪铸剑时即已初露端倪。嗣后,丝绸、陶瓷、砖瓦技术相继发展,明、清时丝织技术进一步提高,民国时期开发出电力织机,织绸技术快速发展。
1978年2月后,相继成立平江区科学技术协会、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1986年设区科技管理科。在辖区内先后成立科研单位9所。到1999年,区属单位苏州变送器厂、东风通信设备厂、平江区房管局、平江金属制品厂、有线电三厂及区科管局先后获得市科技奖,部分产品申请国家专利。驻区单位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5项,省科学大会奖23项;1984~1996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24项;1984~1999年获市科技进步奖264项。
卫生
唐代,今平江辖区内卫生由苏州卫生管理部门负责。清代,卫生工作由地方卫生科管理。民国期间,相继建有卫生科和卫生局。解放后,相继设区卫生科、局,区公共环境委员会,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领导小组等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全区的清洁卫生、除害灭病工作。自清末始,辖区内先后兴起大扫除、灭蝇等清洁运动。解放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89年起,开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除经常性卫生工作外,还包括健康教育、环境整治、取缔无证经营、路面保洁、建卫生设施、创洁齐美街巷、创安全卫生小区、公共场所卫生、饮食卫生、单位卫生达标等项工作。
解放前,平江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有私人诊所、教会办医院(诊所)及县立医院三类,计22家,中药铺27户。解放初,有各类私家专科诊所216家,后逐步合并,成立联合诊所和医院。1999年有市级综合医院一所,区级综合医院一所(另含分院、诊所、门诊部),专科医院一所,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各一所,街道、村卫生所7所,个体诊所28家。此外,还有平江区社区服务东园体疗站(东园管理处内)、平江区红十字社区服务医疗站(颜家巷8号)。区内长风机械厂、五二六厂、四大绸厂、人民商场及主要局、事业单位等都自设医务室、所,方便单位职工常见病的防治。
2012年平江区撤销时,平江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总数110个。其中,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苏州口腔医院、苏州市平江医院等医院6家;卫生防疫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个。其余机构为诊所、厂矿医务室(包括个体诊所)。医保定点零售店15个。
旅游
平江区内有中外闻名的古典园林,其中拙政园、狮子林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古塔、记载历史事件的碑刻、文人墨客所作园林题记、石刻胜迹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平江区内著名的
苏州博物馆内,收藏有来自民间遍及吴郡各地的各种遗址、古墓文物,其中有金属、陶瓷、绘画、书法
拓印、玉石、
杂器、
织绣、古墨及各类文献,多角度地反映了吴地人民生息繁衍、繁荣发展的文明史。
平江辖区自建城2500多年来,至今尚存
娄门、平门古城墙残垣,姑苏城区八门,平江区雄据其四,南朝梁代所建北寺塔,登楼可鸟瞰苏州全貌。在苏州号称三宫九观二十四坊中,平江区内有天后宫遗址,九观中有著名的
玄妙观,二十四坊中十一坊为古迹,清康熙、乾隆二帝曾数游
狮子林,题额赐匾。
拙政园:中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全园有堂构40,匾额49,对联34,门额砖刻18,书条石34,石刻4,桥15,石幢1,古树名木13种27棵。其中园部分为全园精华,面积18.5亩,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体现江南水乡特色。清代学者
俞樾曾以“吴中名园拙政园”,“名园拙政冠三吴”之句赞誉拙政园。
狮子林:苏州四大古典园林之一,占地面积16.7亩,开放面积13.14亩,其中水面1.8亩。1982年3月25日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园共有堂构26处,匾额11,对联11,砖刻23,屏刻3,石碑书条石71,银杏、白皮松、桧柏、木瓜、紫藤等百年以上古树名木5种13棵。
怡园:共9亩(6270平方米),开放游览面积8亩余,其中水面积约59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3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1690平方米。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即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耦园:三面临水,占地12亩。1995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园原为清雍正年间保宁太守陆锦始筑,时园为今之东花园部分,初名“涉园”取自陶渊明《归去来辞》“园日涉以成趣”意,又名小郁林。全园占地约12亩,建筑面积为4496平方米,中部系园主人住宅区,相邻两侧各为东西花园,取唐人“东园载酒西园醉”诗意而名。
东园:位于相门和娄门之间,白塔东路向东到底。东濒外城河,西临仓街,南连耦园,北接动物园,三园相通互游。园占地270亩,其中水面积约3725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679平方米,绿化面积68502平方米。是解放后建造的第一座综合性的新型公园。
美食
糕点
稻香村创始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取曹雪芹名著《红楼梦》大观园中“稻香村”为名,是苏州生产销售苏式糕点历史悠久的专业商店之一。有自制的苏式茶食、糖果、野味、炒货、蜜饯和兼营的西式糖果、饼干、罐头食品、乳品、饮料等;还根据不同季节,供应时令商品,如春季供应大方糕、松子黄千糕、酒酿饼,夏季供应冰雪酥、荤素绿豆糕、夏酥糖,秋季供应各种月饼,冬季供应鲜肉饺、芙蓉酥、马蹄糕、糖年糕、芝麻酥糖等。
文化
风土人情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这一天将图画书籍晒于庭中,防虫蛀腐蚀,收效尤大。各寺院庙宇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再世可转男身”。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腐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将狗、猫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