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老围
深圳广府围村之一
平湖老围是深圳遗存的广府围村之一,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属于平湖街道历史建筑群,建于明代早期以前,其中建围最早、最出名的是伍屋围、大围、松柏围。
简介
平湖老围属于平湖街道历史建筑群,位于平湖街道平湖社区和山厦社区。平湖是龙岗广府文化最集中的区域,作为广府人的栖居地之一,平湖有许多老围。其中在平湖当地,建围最早、最出名的是伍屋围、大围、松柏围。三座老围位于平湖街道凤凰社区和平湖社区,建于明朝中前期,距今五六百年。其中,松柏围数十栋120余间清代建筑,以房子顶部的镬耳形封火山墙最为醒目,是龙岗地区清代广府建筑的范本。
历史渊源
唐安史之乱后,纷扰随之而来,每逢战争,岭南就成了“避风港”。这个过程中,广东南雄珠玑巷成了南迁的重要中转站,而广府人落户平湖也正是历史必然。说起在平湖建立村落,有记载的可追溯至唐代中晚期。直至明朝早中期,受到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两路广府宗族不约而同看上了平湖这块风水宝地,这才拉开了广府人在平湖开拓奋斗的序幕。
伍屋围
“伍屋系出楚郡播迁吴齐湘闽绵瓞羊城”——在伍屋围的伍氏宗祠内,一块匾额讲述着平湖伍氏几十代的迁徙路线。“六十八世祖伍兆凤,是第一个在平湖立围的伍氏人,所以我们叫他始祖。”伍屋围宗亲理事会理事长伍富容是家族族谱《中华伍氏族系分史传》的编纂者,将族中旧事娓娓道来:伍兆凤官授明从五品武略将军,自增城沙贝(今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迁至平湖。立围初建有氹园城,城内面积百余亩,伍屋围是大围,氹园是其中的小围,意为花朵的中心,希望族人从花中心向外繁衍的意思。伍富容说,伍氏在平湖开拓奋斗,立围之初就积累下不少财富,拥有东南、西北荔枝园各百余亩,还有练功教场和育马场。
大围
伍氏落户平湖始因授官,刘氏落户平湖则是历史浪潮下普通人开拓奋斗的缩影。当年,中原战争四起,岭南成了渴望太平生活的百姓心中的避风港,南雄珠玑巷也成了南迁重要的中转站。据《平湖村志》记载,刘氏祖先由珠玑巷迁至东莞城,后迁至现深圳丹竹头再至平湖开基。大围古村的开基祖为十四世祖刘本刚,其后,刘氏族人开始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三户成村、四户成寨的小村落,到了清朝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有了名气。
松柏围
3个老围中,最具广府建筑龙岗范本意义的当属松柏围。其因村头坐落着三棵松柏古树而得名,围内排屋青砖砌起,硬山顶、覆小青瓦,脊饰博古带门罩,后排三房屋为镬耳式封火墙。“镬耳屋是流行于广府文化区域的一种装饰山墙。古代的镬指的是大铁锅,跟建筑的造型有些相像。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镬耳屋像明朝的官帽。”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理事杨荣昌称,这样的建筑模式并非华而不实。镬耳的山墙可挡风入巷,让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是充满智慧的设计。即使是范本式的广府建筑也融入了西方元素,如松柏围一些建筑的门罩上有毛茛叠色,那就是源自西方的科林斯柱头的装饰。
文化特色
不同于传统广府村落的梳式布局,平湖老围也体现出文化融合之美。明朝时期,大围以古代的“城”为蓝本设计建造,东西两座围门居高临下,围前有条护城河。围内分布着四纵十横的巷道,几百间三间两廊的广府民居排列其中。三围之中,最具广府建筑龙岗范本意义的当属松柏围。其因村头三棵松柏树而得名,围内排屋青砖砌起,硬山顶、覆小青瓦,脊饰博古带门罩,后排三房屋为镬耳式封火墙。查阅松柏围布局示意图,牌坊与洋楼齐肩,碉楼与私塾并立。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0 12:28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