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胡
唐代李隆基诗作
《平胡》是唐代李隆基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闻警、出征、作战、战胜的全过程。开头二句点明外敌入侵,接着描写唐军出征、战争场面以及战争结束,结尾二句谓自己的文治武功丝毫不逊于前王。此诗风格雄放,语言流畅,遣词造句十分精练准确,对仗精工,有其独特的魅力。
作品原文
平胡
戎羯不虔,窃我荒服。命偏师之俘翦,彼应期而咸殄。一麾克定,告捷相仍。爰作是诗,聊以言志。
杂虏忽猖狂1,无何敢乱常2。
羽书朝继入,烽火夜相望。
将出凶门勇3,兵因死地强4。
蒙轮皆突骑5,按剑尽鹰扬。
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6。
流膏润沙漠7,溅血染锋铓8。
雾扫清玄塞9,云开静朔方。
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10。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杂虏:是对少数民族起义者的蔑称。因灵州六胡州是安置铁勒、突厥等少数民族的羁摩州,诗中因蔑称为杂虏。
2.常:纲常。
3.凶门:古代将军出征时,凿一扇向北的门,由此出发,如办丧事一样,以示必死的决心,称“凶门”。
4.死地:绝境。
5.蒙轮:冲锋陷阵。突骑:奔突驰骋的精锐骑兵。
6.龙蛇:比喻杰出的人物。
7.膏:油脂、脂肪。
8.锋铓:亦作“锋芒”,刀枪等锐器的刀口和尖端。
9.玄塞:长城。
10.文德:指礼乐教化。
白话译文
戎羯不遵礼度。暗中偷窥边境,命令偏师将他们消灭。敌人如期都被消灭。一麾平定,得胜的消息相继而来。于是作这首诗,姑且用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外族无缘无故忽然间猖狂进攻,他们怎么敢如此大胆违背纲常。
插羽的紧急调兵文书入朝而来,夜间烽火相望于道。
将领抱定必死的决心,士兵们也是置于死地而后生。
精锐骑兵冲锋陷阵,威风凛凛。
鼓角雄壮,震撼山野。长矛画戟,战场飞舞。
流脂油膏,润湿沙漠。刀剑染血,更见锋芒。
战争结束,硝烟散尽,边塞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武功现在已经确立,礼乐教化有愧于前王。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八月,王晙用“安抚”策招降了六胡州起义人,塞上一时安定。捷报入朝,唐玄宗李隆基大喜,赐爵王晙为清源县公,并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共十六句,大体可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四句。第一部分四句作者指出,这次战争是由敌军忽然猖狂来犯引起的,唐朝廷通过“羽书”“烽火”获知边境告急。第二部分四句描写唐军出动和接战前的情况。其中“将出凶门勇,兵因死地强”和将士们“按剑尽鹰扬”,把唐军军威之壮、士气之旺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三部分四句是对接战后的情况的生动描写。其中,“鼓角雄山野”之“雄”字,使读者仿佛耳闻唐军鼓角震撼山川大地的声响;“龙蛇入战场”之“入”字,使读者仿佛目睹唐军将士冲锋陷阵、说不可挡的画面。然而,“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铠”的图景,也实在令人触目惊心,嗟叹不已。结尾四句是作者对这次边境反击战的小结和所发的感叹。作者认为,这次边境反击战的胜利扫除了笼罩在边陲的战争氛围,安定了中国的北方;作者并踌躇满志地表示,自己虽已屡建“武功”,但在用“文德”感化国内人民和外部被打败的异民族方面还要再作努力,以不负列祖列宗。
这首诗气势磅礴,雄浑奔放。全篇充溢着一股咄咄逼人,藐视和压倒一切敌人的凌然气势;通过颂扬、以至炫耀大唐军威,抒发了作者欲在文治、武功诸方面进一步拓展大唐基业的勃勃雄心。此诗是一首排律,文采颇佳。全篇结构明晰,对仗工稳,音律铿锵,生动流畅。
名家点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冬君《文化的江山》:这首《平胡》诗,一看就知道,它出自惯于驾驭战争全局的老手,虽然也是在宫廷里写的,但它写了战争全过程,从敌人来犯和战争决策,到决战大漠并扫清朔方,整个过程,都由他来运筹,他将运筹实感以及想象中的战争,都放在诗里面了,颇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天命景象,尤其结尾两句,意味深长,“武功今已立” ,可谓英雄气概矣,“文德愧前王” ,“文德”即帝王气象。
作者简介
李隆基(685年—762年),又称唐明皇。即位前,他曾与太平公主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即位,被立为太子。唐玄宗先天元(712年),他受禅即位,改元为“开元”。即位之初,他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为相,鼓励生产,发展经济,革除弊害,史称“开元之治”。晚年因骄奢淫逸,又重用李林甫、高力士和安禄山等人把持朝政,引发了“安史之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2:2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