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学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广告学(Advertising Studies)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发展历程
1983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成立了中国国内第一个以传播学命名的系,新闻传播系在中国国内高校中首创了“广告学”专业。
1989年9月,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也设立了广告学专业。
1983—1992年,这10年是中国广告教育发展的探索期,全中国只有6所高校开办广告学专业。
1998年,教育部第三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实施,广告学专业代码由050304变更为050303。
截至2003年,全中国开设有广告专业的院校达210多所,广告学专业的学科背景类型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专业需求、市场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除设置在新闻与传播类院系之外,其他依次分布在经济管理、文法与艺术类院系。
培养目标
广告学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中国高等教育定位和特点为参考框架,同时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培养规格
基本修业年限:一般为四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
授予学位:对按规定修满学分并符合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1、政治素质。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
2、道德素质。始终坚守新闻真实性等基本准则以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
3、专业素质。具有清晰的新闻从业者的角色认知,具备积极乐观、竞争协作的良好个性,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备创业基本素质。
4、身体素材。身心健康,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
1、掌握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拥有比较广博和扎实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本知识。
2、了解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
3、掌握业界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了解外国行业和专业发展动态。
4、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应用。
5、熟练掌握1门外语,在外语的听、说、读、写、译方面达到较高的实际应用水平。
6、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调查研究能力。
7、掌握媒介经营管理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媒介调查、媒体策划与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8、了解并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创新思维与一定的创业素质与能力。
1、具备与新闻传播学类工作相适应的理论学习能力,并掌握持续学习的方法。
2、具备与新闻传播实践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业务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4、具各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
5、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社会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应当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作品)。理论课程主要包含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这四大类课程总体上应能充分反映广告学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的要求,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的最新经验,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课程总体框架设计应当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扩大通识类课程覆盖面,增加新媒体知识和技术相关课程,涵盖创新创业教育。
各高校可选择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学校特色的知识单元作为选修科目。有条件的学校可制订并实施中国国内(外)学生交换计划、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以及开展双语教学。
理论课程
1、通识类课程
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科学精神,提高艺术修养。
2、公共基础类课程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类、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
3、专业基础类课程
各高校应当根据各专业教学目标和任务,开设广告学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出版与数字出版概论、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或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选读)、数字媒体技术、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4、专业类课程
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师资情况,结合专业教学目标和任务,应开设8—10门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的核心知识点。
广告学专业:广告史、广告创意与策划、广告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统计与数据分析、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策略、电脑图文设计、广告效果评估等。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训课程和专业实习两部分,其中专业实训课程的总学时原则上不低于课程总学时的15%,总学分原则上不少于20学分。
各高校应开发拓展校内与校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平台。各高校结合办学实际,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以及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1、专业实训课程
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师资情况,结合专业教学目标和任务,在课程设置中,应包括图片摄影创作、电视摄像、电视编辑、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融合新闻作品创作等。
2、专业实习
广告学专业学生应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媒体或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进行不少于3个月(12周)的专业实习,也可在此期间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1、选题要求
毕业论文:要求学生根据在校期间专业学习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并结合自身专业实践进行选题。选题要求关注本专业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实践发展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或中国国内外实践发展的前沿动向。选题角度不宜过大,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可操作性。
毕业作品:广告学专业学生也可以根据专业自身特点采用作品创作或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毕业。作品创作的选题要密切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主题积极,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在公共媒体传播的各项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调查报告的选题要与社会实际和专业领域密切相关,鼓励学生关注具有重要影响和一定典型性、普遍性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并且能够对实践具有一定参考和指导意义。
2、内容要求
毕业论文:论文选题应与新间传播专业领域相关,论文内容主要分为缔论(含文献综述)、正文、结论三部分,能够体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字数应当不少于8000字,论文写作格式以及文献注释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毕业作品:作品创作应当采取各专业实践创作的主流作品形式,作品长度、格式等应有统一规定,并附有作品创作报告。创作报告在内容上应包括;创作策划与背景、创作流程记录、创作阐述、创作总结与分析。调查报告在内容上应包括:调查背景、方法阐述、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结论。创作报告与调查报告正文字数应不少于8000字,并附有原始文字、图片、音视频记录等资料。
3、指导要求
各高校应为每位学生安排1名毕业论文(作品)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作品)的选题、写作、创作或调查进行全程指导。毕业论文(作品)进行过程中,须加强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不少于3次的面对面指导。教师在每次指导中,须对学生的论文或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建议,确保毕业论文(作品)质量。毕业论文(作品)完成后,组织安排答辩。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广告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应保持合理性和稳定性。生师比原则上不高于18:1。广告学专业的专任教师原则上不少于8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可聘请业界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1、教师背景
广告学专业专任教师应具有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青年教师(40岁以下,不含)原则上应具有博士学位。从事新闻传播业务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实务工作背景或实务经验,有条件的高校和院系,师资队伍中应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跨学科教育背景。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具有用中文普通话或英文授课的能力;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2、教师发展
(1)各高校应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学历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师职业培养和发展计划。
(2)建立增加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制度保障,加强学界和业界的联系,探索教师团队灵活发展的模式,要求专业业务类课程教师必须具有在相应媒体工作、挂职半年以上的经历。
(3)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专业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为教师参加业界锻炼和中国国内外学习提供保障。
(4)强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定期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训;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探索教师通过互帮互助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设备资源
各高校应为广告学专业提供数量充足、功能完善、能够保障教学正常运行的教学设施。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一般不小于14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生均图书不少于100册;生均年进书量不少于4册;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不少于10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不少于7个,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不低于10%。
广告学专业所在高校和院系应在图书馆、音视频资料室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上保证教师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学习的最基本需求,能够保障教学科研以及学习工作的正常开展。
各高校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资格审核要求等基本信息;为学生推荐课程所需的教材和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搭建教务管理、科研管理与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捷的校际、国际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各高校应为广告学专业提供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教学条件。各高校应根据广告学专业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建设相应的教学实验室和科学研究实验室;建壶完善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加强对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增强实验室的使用率,保障实训课程及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各高校应加强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
教学经费
广告学专业所在高校的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得低于25%,用于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等教学开支。广告学专业每年的生均日常教学运行经费不低于1200元,主要用于购置图书资料、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围绕广告学专业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需要搭建科学合理且相对稳定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学运行、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改革、学生日常管理、毕业生质量跟踪、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等环节进行全方位、分层次、常态化的质量监控与管理,实现以学生为本,以用人单位需求和标准为要,以结果为导向的质量管理目标。
各高校应成立专门负责质量监控与管理的部门或机构,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日常管理、定点管理和定期管理相结合的质量保障机制。
培养模式
广告学“1+2”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是立足广告学专业培养跨专业的广告实践的人才,针对性地解决广告业人才需求问题。“1”指的是广告学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2”指的是两门左右与某种具体广告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1+2”复合型人才指的是广告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既具有广告学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有两门左右与某种具体广告产品或服务相关的专业知识的人才,比如广告学的学生除了掌握广告学专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外,可能还要了解一定的化妆品专业知识、房地产建筑知识、汽车机械知识或服装材料裁剪知识等。
该模式是在培养广告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引入广告公司所需人才的实际需要,引入社会力量,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互动,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教育模式。
需要学校成立相关的、与公司对接的机构,以便协调学校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在各负其责的原则下,学校按照学生实训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操作的需要,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贯通,使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
多元集成式“三合一”广告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为:以“传统文科的新闻传播”为主色,以“经营管理、工程设计”为底色,以“计算机信息技术、艺术设计创新”为亮色(如右图)。
其中,“主色”是指广告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是文学一级学科下的新闻传播学科,学生毕业时获得的是文学学士;“底色”是指广告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需要经济管理学与工程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支撑;“亮色”是指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艺术设计结合起来进行广告表现创新,达到声、光、电的数字化运作与表达。多元集成式“三合一”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强调的是人才知识结构的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代表院校:武汉科技学院
“三三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广告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构建“三立足、三创新”(立足个性、立足实践、立足市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三趋势、三结合”(以基础理论精细化为趋势、以专业课程精简化为趋势、以方向课程特色化为趋势、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结合教师的专长特点、结合市场的发展热点的课程体系;构建“三提倡、三紧扣”(提倡活动式、提倡快乐式、提倡开放式、紧扣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的结合,紧扣传统板书与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结合、紧扣校内教师与校外行业专家的结合)的教学体系;构建“三依托、三驱动”(依托天纵广告工作室、依托实践基地、依托行业协会、模拟公司驱动、真实项目驱动、创业园驱动),并在大三学年进行理论学习三个月、实习三个月的循环式、体验式实践体系;构建“三突出、三注重”(突出品格、突出过程、突出价值、注重校内教师、注重校外社会专家、注重学生互评)的教学效果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三中心、三导入”(创业教育管理中心、创业指导中心、创业实践管理中心、以创业课堂教育为导入、以岗位就业为导入、以创业实践为导入)的管理体系。
代表院校:江西理工大学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截至到2008年年底,中国实有广告经营单位18.58万户,广告从业人员126.64万人,广告公司和广告从业人员的数目以年3%的速度增长。
考研方向
广告学专业考研方向主要有工商管理、新闻与传播、传播学。
就业方向
广告学学生毕业后可在新闻、出版、影视、广告、市场调查、信息咨询等文化产业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及市场调查分析等工作,也可在各类网站从事网络广告、网页制作、信息发布等网络传播工作。
开办院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7 15:46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