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韵》是北宋
陈彭年、
丘雍创作的语言学著作,成书于公元1008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广韵》共5卷,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声各一卷。收字26194,较陆法言《切韵》增加14036字,注文191692字,也较陆书为详。全书分206韵,其中193韵从陆氏《切韵》而来,2韵(俨韵、酽韵)从《王韵》而来,11韵(谆、准、稃、术、桓、缓、换、末、戈、果、过韵)采自天宝本《唐韵》。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和入声34韵。全书平、上、去、入韵数不等,是因为去声祭、泰、央、废四韵没有平、上、入声相配,冬韵、臻韵的上声因字少而附入肿韵、隐韵,臻韵的去声仅1字,附入斌韵,痕韵的入声因字少而附入没韵,没有单独列出韵目来。206韵韵目的排列次序,则采自李舟《切韵》。
自《切韵》问世以后,从唐至五代人相继做过一些韵书,如《刊鏖补缺切韵》《唐韵》《广切韵》《广唐韵》等,但都是就《切韵》作部分增订修改。宋景德四年(1007),因旧本偏旁差讹,传写漏落,注解未备,朝廷乃命重修。同年崇文院上校定《切韵》五卷,依例颁行,至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大宋重修广韵》。前此,宋太平兴国二年(977)至端拱二年(989),句中正等曾奉诏编纂《雍熙广韵》100卷。因《雍熙广韵》修订在前,故陈彭年、丘雍之修订名日“重修”。
《广韵》相应的平、上、去、入声各韵之间,具有相承相类的关系,如东、董、送、屋四韵、东、董、送三韵包含的韵母相同,仅声调有别,而这三韵与屋韵韵头、韵腹相同,韵尾相类。因此,《广韵》虽有206韵,如不计声调,便只有61韵。《广韵》韵部为诗歌押韵而分,诗歌押韵不计韵头,只求韵腹和韵尾相同,因此,《广韵》的一个韵部可能包含一个、两个、三个甚至四个以上韵母。这样61韵实际包含的韵母有110多个。
《广韵》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之例,同用即相近的几个韵作诗押韵时可以通用,独用则不能与他韵通用。唐封演《闻见记》曾云:“隋朝陆法言与颜、魏诸公定南北音,撰为《切韵》,先、仙、删、山之类分别韵,属文之士共苦其苛细。国初,许敬宗等详议,以其韵窄,奏合用之。”为此,有人认为之例的形成是由于韵窄,实际并非如此。如支韵,400字左右,可谓大韵,却与脂、之韵同用;微韵才100多字,是小韵,却为独用。所以同用、独用同用之例,应与当时实际语音有关。不过今本《广韵》同用、独用之例有所讹乱,戴震曾有《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较为可信,为音韵学家所遵用,所以现在一般音韵学著作所列《广韵》韵目表,与《广韵》原书韵目表略有差异。
《广韵》是中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它在当时的文人学士心目中成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必须遵循的音读典范。在语音上,它的影响力并非局限于当时,由于《广韵》继承了《切韵》《唐韵》的音系和反切,而《切韵》《唐韵》又已亡佚,所以在完整的《切韵》被发现之前,它就成了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陈澧作《切韵考》依据的是《广韵》,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研究中国隋唐时代《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依据的韵书也是《广韵》。不仅如此,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据《广韵》上推下演。在音韵学史上,《广韵》一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陈彭年(公元961年至公元1017年),字永年,建昌军南城县(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鹿邑知县陈省躬的儿子。
雍熙二年,考中进士,初任江陵府司理参军,因事停职。宋真宗即位(998),出任湖州通判。直至咸平三年(1000),升任湖州知州。上疏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真宗器重。得到礼部侍郎杜镐等推荐陈,出任直史馆兼崇文院检讨,监修
《起居注》《大宝箴》
《册府元龟》。历任右正言、龙图阁待制、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集贤殿修撰、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迁右谏议大夫兼秘书监。奉诏编辑《太宗御集》,删定《三司编敕》,迁工刑二部侍郎、参知政事,担任天书仪卫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