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廷伟
辽宁省政协委员
庄廷伟,1964年2月生,笔名愚庄,号砚田老农,辽宁沈阳人。辽宁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辽宁天一庄艺术馆馆长,中国历史博物馆画廊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湖社书画研究会秘书长。书法作品多次获这家级大奖,入选《首届当代名家书法精品展作品集》等数种选本,被中南海等多家单位收藏。痴迷于做一个砚田农夫,不知疲倦地挥毫泼墨,春种秋收30余载,换来大器早成;他与沈延毅杨仁恺文怀沙晏少翔等大家相交甚厚,并备受他们的提携与青睐;他热心公益事业,先后为汶川地震、辽宁造血干细胞库等义卖书画;他大器早成,19岁开始参加书展,20岁成为辽宁书法家协会会员,26岁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庄廷伟书法集》《梦漆园册》等。
社会评说
结缘:与众多大家“忘年交”
庄廷伟47岁(2011年),可是他与书法结缘非常早,14岁就开始在砚田里耕耘。提起当初写书法的原因,庄廷伟在自己的博客上有这样一段自述:从学字开始,我就没有想过能成为什么书法家,只因为高中要毕业了考不上大学,听说练好毛笔字下乡能出板报,少干农活。如果当兵,字写得好还能当个文书什么的。参加工作以后,书法还在练着。我很灵,工作出色,半年就成了单位的面包师,带领一个班,没有我面包车间就停产了。毛笔字也用上了,常出板报。
庄廷伟16岁那年,拜王雨农为师,学习柳公权书法。王雨农对他的影响更多地是在做人方面。庄廷伟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老师真好,不保守,常教诲我要转益多师,并介绍我去沈河文化馆书法研究会。在那儿学习,如进入黄埔军校一样,接触的全是书坛名家,如沈延毅、郭子绪等名家。更幸运的是拜郭子绪先生为师,学到了书法用笔的真谛。”
一个书者的成长需要痛苦的磨炼。他的恩师郭子绪曾有过这样的文字记述:“大约二十岁的庄廷伟,凝神专注着苏东坡的行草,这大概是他初涉艺术的朦胧阶段,犹如一个朝圣者,刚进门尚不知该走哪一条路。”在郭子绪的眼里,那时的庄廷伟,走起路来足不着地,轻飘飘地颠来跑去,虽有灵性却欠沉稳。不过,没过多久,郭子绪发现庄廷伟发生了很大变化,庄廷伟一下子扑向了气息朴厚的汉碑和六朝石刻,专注于历代大师的作品,如饥似渴地采撷、参悟、熔铸着自己的艺术,也铸炼着自己的身心。以前“那个连走路都是轻飘飘地颠来跑去的年轻人”渐渐沉稳起来。多年以后,郭子绪再次看到庄廷伟的作品时,评价是“今非昔比,风雨过后真是个彩虹”。
庄廷伟曾经感慨地说,人生好坏真是命。20年来,如果我不是结识了杨仁恺、晏少翔两位老先生,没有他们对我人生每一步的帮助,不论是在事业、生活还是在艺术方面,都绝不会有今天,更没有现在的天一庄艺术馆。
杨仁恺是已故的我国著名的书画鉴赏家,晏少翔是现代著名的工笔国画大师。庄廷伟将自己与这些德高望重老先生们的关系形容为“忘年交”。“我十分幸运能跟这样的老先生相识、相知,他们对我的影响是无尽的”,每每提及两位老先生,庄廷伟总是很动情。
是艺术让年纪尚轻的他与老前辈们结缘。庄廷伟说,“我只要闲着就去找老先生聊天,老先生也经常打电话找我,我经常跟杨老在一起谈艺术,和晏老聊书法……近些年来,与他们的交往,更使我浸润于一种高远、老道、自然、严谨的境界。”也正因为如此,四十多岁的他,书法却是如此的老道、成熟与自然。
拥有活“屈原”、红学家、书画家、金石家等众多称号的文怀沙,也对这位沈阳书坛俊彦赞赏有加。之前,文怀沙根本不知道庄廷伟,可是当他有一次看到庄廷伟的一幅书法作品时,认为这一定是个七八十岁的老书法家的作品。后来当他听说这幅作品出自一位年轻的沈阳小伙儿之后,文怀沙十分惊讶。后来,年逾九旬的文怀沙不仅亲自到沈阳与年轻的庄廷伟联合举办书法展,还在书展的讲话中自嘲:“有这样一位书法家,我孤陋寡闻,我事先真的不知道。后来把他的书法给我看,我发现我应该到沈阳来补课。 ”
有人说,庄廷伟是幸运的,得到这么多大家的青睐与提携,实在是偏得。庄廷伟认为,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对艺术的共同追求,让我得到了向他们学习的机会。
勤奋:守住本真向古人致敬
说到天一庄,这可是沈阳第一家私人艺术馆。2000年,庄廷伟在沈阳市和平区铁岭路4号将“天一庄”的牌匾挂了起来。11年过去了,庄廷伟在天一庄里周而复始地做着同一件事:写字,撕掉,然后再写字。
“我一年少说也要写6000幅字,可是剩下来的不足1/10”,庄廷伟说这句话的时候,旁边的友人忍不住说了一句:“扔了白瞎了,太可惜了。”就是这些幸存的书法作品,庄廷伟也要经常审视一番。稍如不称心的,立即撕掉。庄廷伟的想法非常质朴:艺术需要精品,我不能把不好的作品流传到社会上,既误人也误已。
前些年,庄廷伟自号“愚庄”,这不难让人理解,他是个很“愚”的人,只想守住自己的本真。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本”是指元气,是宇宙万物的根;“真”是指真气,宇宙万物生长、发展的元素。“本”与“真”相互作用,形成宇宙万物的兴衰。
不久前,庄廷伟决定重新临摹黄庭坚、苏东坡、王羲之等人的作品。这些他在十几岁时就临摹了无数遍的前人之作,如今再次成为他的发力点。“我步入书坛30多年了,中间经历过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现在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要向古人看齐,坚守一个书者的本真”,庄廷伟如今重回临摹之道,已经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当年,他只能一笔一划地老老实实地临挚,写得有几分神似,便已是最大的满足。此时此刻,他的笔端已经融入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书法艺术的顿悟。他慢慢领悟到了古人的心境与思想,藉于此,让他能与古人对话,向古人致敬。这个发现让庄廷伟兴奋不已,常常把门一锁,一个人躲在天一庄的房间里奋笔疾书,不知日出日落,饥饱冷暖。
由此,他的书法技艺不仅突飞猛进,而且在张弛有度之间有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定力。庄廷伟将其称为“功夫”,他认为,作为一个书者,不下工夫,靠投机取巧是无法成功的。
庄廷伟是一个极为性情的人,他对一些人的“歪门邪道”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厌恶之情。他每每看到新闻上说,某某人能抱着一个人,用头发写字时,就会喟叹良久。他觉得现在书法界有一股浮躁之气,为了博名什么行为艺术都敢搞,这完全是对艺术的玷污。有感于此,庄廷伟写下了四个字“砚田老农”。从此,这四个字成了他的座右铭。现在庄廷伟的书法作品上,落款都是“砚田老农”,连自己的名字都不写了。庄廷伟自比老农,在砚田里笔耕不辍。30多年来,他始终握着笔,写的是心,是思想,是艺术。他说,只要我这样写下去,好比农民撒下了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有一个书法爱好者向庄廷伟请教书法的捷径是什么,庄廷伟让他去买一百刀宣纸(一刀是100张),写完以后就知道捷径是什么了。
德行:热心公益修德养心
在天一庄的墙壁上,挂着庄廷伟手写的对联:“与千卷图书为友,留一根脊骨做人”。与庄廷伟聊天,说得最多的还是做人。一个书者,德行是最重要的。他说,写字的时候,如果心里想着一个字能卖多少钱,只能是个书匠,而不能成为书者。“大雁的翅膀上挂上金子,是永远也飞不高的”,庄廷伟常以此来自省。
庄廷伟是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从十几岁走上书法艺术之路,30多年过去了,他的骨子里早已经浸入了墨香。庄廷伟有个理想,希望自己的字能够在书法史上留下一笔。正因为有这样的理想,庄廷伟为人为书,一切以艺术为标尺,都拿艺术说话。在书法圈里,庄廷伟以敢说话著称。谁有毛病我就说,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人戏言,他就是那个揭开皇帝新装内幕的小孩。许多人劝他学学中庸之道,可是他总是反问一句:有点风骨不好吗?劝他的人摇头而去,而他仍然如故。他的个性让他得罪了不少人,可是久而久之,他的率直反而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赞誉。庄廷伟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字如其人,人不正,字何以正?
书画鉴赏大师杨仁恺这样评价庄廷伟:“今日从事重艺者益众,惟成就者寥若晨星,其考究原因固多,关键在于思维不纯,廷伟则意志坚定,尊师重道,诚信不渝,心灵手巧,转益多师,故能书艺企业与时俱进。廷伟正当壮年华,如能长此不懈,前程似锦,可以预卜也。”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古人崇尚的自修之道,但是在庄廷伟看来,不关心国家大事,不懂得回报社会的人,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多年来,他在社会公益事业中频繁参与,备受好评。汶川地震过后,庄廷伟与晏少翔、文怀沙、月照、幺喜龙、杨一墨等六位书法艺术家拿出自己最好的作品,举办了一场“六君子书画义卖”,所得的35.2万善款全部捐给灾区。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
想到他所尊敬的杨仁恺先生也是四川人,于是拿出自己收藏的杨仁恺的作品,并将拍出的9.9万元捐给四川灾区,建造了一所“仁恺小学”。
2001年冬,庄廷伟为新疆受灾牧民捐赠装裱好的书画作品10幅;2002年他组织发起沈阳书画家为抚顺受残害的少女小兰捐赠书画;举办书画义卖为辽宁造血干细胞库募捐……
庄廷伟说:“将来我要把自己的全部藏品和财产都捐出去。”发出裸捐誓言的庄廷伟,说话时的语气非常淡然。
明代大思想家王阴明在《传习录》中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勤奋悟性、修德养心、结缘大家,让庄廷伟书法艺术日臻成熟,可谓大器早成。
古人云:“凡学书者,大抵始于学,终于天成。天成者,非成于天也,出乎己而不由乎人也……”庄廷伟19岁开始参加书展,20岁成为辽宁书法家协会会员,26岁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并入选北京荣宝斋出版的《首届当代名家书法精品展作品集》等数种选本,曾被中南海等多家收藏。2008年作品被指定为亚洲博鳌论坛各国首脑唯一指定书法礼品。他曾经出访14个国家进行交流和讲学,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20多年来,庄廷伟多次举办个人展览以及联展,与杨仁恺晏少翔文怀沙等大家的联展,更是在国内书画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成绩如斯,庄廷伟却始终如一地淡定,依然在砚田里,如老农一般,笔耕不辍。一个真正的书者,庄廷伟是也。
成才故事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著名的《中隐》诗。昨日,突然想起这首诗是因为看到了沈阳著名的中青年书法家、沈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庄廷伟。刚刚结束与国学大师文怀沙的书法联展,他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堂前尽孝,斋中临池,偶有小酌,怡然自得。
结缘——无心插柳
虽然庄廷伟一再强调自己学书法的时候根本没考虑要成为什么书法家,但是他的成功却为后来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庄廷伟笑着说,他14岁开始学习书法,只因为听说练好毛笔字能够出板报,少干活。对往事毫不避讳的庄廷伟,认为那是一笔财富,因为他知道自己必须练就真本事才能趟出一条路来走。
16岁工作后,由于勤恳机灵,加上会写毛笔字,到单位半年就成了单位的面包师,每天空闲时间他继续练笔。那一年,他认识了书法家王雨农,才认识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问道——脱胎换骨
王雨农先生教他书法,教他做人,发现他在这方面很有天赋,于是就介绍他去沈河区文化馆书法研究会。在那里他见到了书坛名家沈延毅先生,更幸运的是他见到了自己的恩师郭子绪先生。郭子绪先生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大约二十岁不到的庄廷伟,走起路来足不着地,轻飘飘地颠来跑去,虽有灵性却欠沉稳,年青人大多如此吧。然而,庄廷伟聪明颖慧,加之求知心切,其不久便找到了方向,一下子扑向气息朴茂沉厚的六朝和汉碑,专注于历代大师的作品,如饥似渴地来采撷、参悟。“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恩师对他今天的成就一个最为形象的解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2 17:38
目录
概述
社会评说
参考资料